石橋文化與“石橋立交橋”校本課程的開發
作者:姚海英
發布時間:2022-03-07 15:59: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大雁塔小學石橋華洲城分校(以下簡稱石橋分校)原名北石橋小學,因北石橋村而得名。時過境遷,當初的石橋已湮沒于歲月的塵埃中,而石橋文化卻一代一代傳了下來。關于橋,艾青有詩云:“當土地與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時候,當道路與道路被水截斷了的時候,智慧的人類佇立在水邊:于是產生了橋。苦于跋涉的人類,應該感謝橋啊。”人類總是要前進的,要前進就會遇到各種障礙,怎么辦?建橋吧;人類總是要相聚的,要相聚就會遇到各種障礙,怎么辦?建橋吧。橋既是消除隔閡的一種具現,又是人們努力打破自然隔絕的成果;橋既是人們團結、努力、智慧的具體體現,又是歷史的見證;橋是通往人生的哲理之橋;橋是無私奉獻,服務他人的橋。因為橋的本質作用是將人從此岸引向彼岸,所以它作為一種“轉換”的意象至少包括以下內容:傳統向現代的轉換、時間與空間的轉換、知與行的轉換、現實與理想的轉換。
一 石橋文化的內涵
學校的使命是成全每一個學生,像橋一樣幫助學生完成人生蒙昧與光明的轉換。石橋分校以“師德立身、教研立校、質量提升、不斷發展”為辦學目標,以“如石厚重、似橋通達”為校訓,以“橋文化”為依托,提煉出“石橋立交橋”三級課程,力求為每個生命架設個性發展之橋。
“厚重”指的是厚德載物,持重有為,勇于擔當歷史使命。“通達”強調不囿于一隅,胸懷世界,心游萬仞,終將達到理想的彼岸。石是構成石橋的基本材質,石的質量決定著橋的品質。“似橋通達”,此橋是北石橋歷史上原本存在的、具體的橋,也是哲學意義上人生的橋。對學生而言,學校、老師、同學、書本、活動體驗等就是他人生路上的橋;對教師而言,自己就是學生生命過程中的橋;從教學相長、師生共同成長的角度而言,學校和學生及教學活動構成了教師職業發展的橋。橋是每個師生人生的驛站,也是教育教學的必要方法和手段。所以,“似橋”強調的是過程和方法,不可囿于一隅,而應觸類旁通,正如孟子所云:“達則兼濟天下。”
二 “石橋立交橋”課程開發策略
學校開發的“石橋立交橋”三級課程緊緊圍繞“橋之德”“橋之用”“橋之美”三個維度,交替延伸,滿足不同學生的多元需求,兼顧特長培養和全面發展,引導學生發現生命之美。我們將該課程的內涵概括為:注重基礎,突出特長,追求全面,養成文化自覺,發展核心素養,為每個生命架設個性發展之橋。
1.課程分析
(1)研究學生——開啟學生從已知到未知世界的旅程
教育的對象是人、是生命個體,對生命輕忽的教育,我們不能稱其為真教育。從生命的價值來看,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奇跡,神秘而偉大,樸素而美麗,豐富而奇妙,這正是我們從事教育的理由。正如泰戈爾所言:“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生命教育的實施當以生命哲學為基礎,從生理到心理、從道德到智慧、從宇宙到人生,教師不僅要教育學生珍愛生命,還要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意義及價值。“石”與“橋”的耦合,決定了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共同參與。
(2)課程分析——為每個生命架設個性發展之橋
“課程”一詞在西方文獻中意為“跑道”,即為不同的學習者創設不同的成長軌道。“跑道”是“課程”,是“奔跑”,是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成長的助推器。“橋”與“跑道”是一個范疇的,都承載著人的通過,橋的意象還隱含了關鍵節點的轉化、阻隔的溝通和多層次的承運與可能。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因材施教,遂性而生。由于個體存在很大的差別,力求“為每個生命架設個性發展之橋”是學校課程建構的目的。
(3)建構體系——過自己的橋,圓自己的夢
過自己的橋,走自己的道,自己的道就是適合自己走的路。這是學校設計課程的“初心”,也是為了給不同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成長跑道。教育的終極關懷就是讓世界在兒童的視域里保持神奇,進而喚醒兒童對世界的無限神往和探索。為易于形象識別,我們將橋人格化,取其美德和功用,即橋之德、橋之用、橋之美,并將其一一對應于課程領域。橋之德對應立德修身和體育健康領域,橋之用對應數理邏輯和科學技術領域,橋之美對應語言文學和藝術審美領域。
“石橋立交橋”課程的層級:第一層級是基礎,第二層級是拓展,第三層級是探究。三個層級立體交織,交變通久。課程由第一層級向第二層級轉換時要過六座“橋”:萬里橋課程(立德修身)、石板橋課程(體育健康)、四通橋課程(數理邏輯)、登云橋課程(科學技術)、朱雀橋課程(語言文學)、彩虹橋課程(藝術審美)。課程由第二層級向第三層級轉換時,將行經“自由之橋”,學生開始自主探究學習,進入跨學科融合的自由之境。
2.實施步驟
(1)理論依據: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與建構主義理論和方法。
(2)課程定位:喚醒學生的生命主體意識,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3)需求分析:破除“唯分數”論、“唯升學”論的頑疾,還學生一個快樂成長的童年。
(4)資源評估:正確評估學校資源、家長資源、絲綢之路文化等資源。
(5)優勢評價:名校管理優勢、教風優勢的評價。
(6)課程體系:形成“石橋立交橋”課程體系。
3.核心內容
“石橋立交橋”三級課程中的基礎課程主要是貫徹國家基礎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拓展課程主要是根據學校條件和特點創造性地將國家規劃的課程轉變為適合本校學生的課程;探究型課程主要是針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扎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更加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自行收集材料,自行處理信息,自行解決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不會想問題、不會設計解決方案、不會解決和處理問題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探究資源無比豐富,蘊含在各學科中,蘊含在廣闊的生活世界中,蘊含在研學旅行中,蘊含在各種節日里,以及厚重的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中。
(1)第一層級課程:橋之本,橋之用,橋之美。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強體和立德永遠是排在教育第一位的,此為橋之本。橋是為人類服務的,這是它的實用性——“科技改變生活”,故名“橋之用”。而“橋之美”一一對應的是音樂、美術等藝術領域,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2)第二層級課程釋義如下:
①萬里橋課程——立德修身。立德重在遠大志向。為此,學校開設了小小主持人、寓言故事、勞動、心理教育等課程。
②石板橋課程——體育健康。“石板”寓意著學生身心強健,身心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為此,學校開設了啦啦操、跆拳道等課程。
③四通橋課程——數理邏輯。四通橋課程寓意四通八達,無遠弗屆。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的一些看似不相關的問題,一個數學公式即可輕易解決,這充分說明了人的數理邏輯能力的重要性。為此,學校開設了圍棋、魔方等課程。
④登云橋課程——科學技術。以“登云”寓意學生即將進入互聯網、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科技世界。為此,學校開設了航模、機器人、科學實驗站等課程。
⑤朱雀橋課程——語言文學。生活中,有很多橋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如瀘定橋、盧溝橋、二十四橋、咸陽橋、灞橋、斷橋和朱雀橋等。鑒于此,學校開設了英語劇場、古詩聯誦等課程。
⑥彩虹橋課程——藝術審美。彩虹的七色光源于太陽的白光,但它不是白光,而是白光的折射與分解。為此,學校開設了折紙、馬勺臉譜、面塑、古箏、拉丁舞等課程。
(3)第三層級課程:自由之橋。
自由是通往探究的必經之路。為此,學校開設了生活中學、做中學、課題(問題)中學、線上學、旅途中學等課程。
三 成效與思考
1.“石橋立交橋”校本課程是學校對國家基礎學科的優化和整合。在這一進程中,教師由執行者變成了課程的創生者,這就要求教師要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增強職業認同感。
2.注重學生多元發展和個性發展,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著力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用心耕耘,春華秋實。短短幾年,學校榮獲西安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優秀集體、西安市藝術示范校、西安市平安校園、西安市勞動實驗學校、西安市思政課實驗學校,雁塔區目標考核優秀單位等稱號。榮獲陜西省中小學生乒乓球錦標賽第四名、西安市藝術比賽二等獎、雁塔區三跳運動會皮筋舞賽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3.課程是教育的文化選擇,體現著學校的價值理念。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凝聚力與活力的源泉。學校在石橋文化的引領下研發的“石橋立交橋”校本課程,既增強了師生的文化自覺和責任擔當,又為每個學生搭建了一座又一座的個性發展之橋,這也是我們民族文化自信之橋,我們將會從“石橋”通往世界,并使其成為世界的“石橋”。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小學石橋華洲城分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