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各學科都在積極探索STEAM課程體系,傳統的單課式美術教學因知識點和技法相對單一、不易構建知識體系而逐漸顯露出了局限性。新形勢下的美術教學不再是拘泥于一幅畫、一種畫法,而是倡導多學科的深度融合與靈活運用,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以美術的思維、知識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以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基于STEAM理念的引導,專題式美術課程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專題式美術課程以一個內容為主線,充分挖掘該內容的綜合知識,尋找與美術教學的契合點,再通過學科知識整合,構建單元框架,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表現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同時涵養人文精神。如何設計立足于核心素養、貼近學生實際的專題式美術課程,具體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 課程選題精準化

專題式美術課程不同于單課式學習,學習周期較長,表現形式多樣,使用媒材豐富,對于課程設計者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選好專題最為關鍵,因此在選題時一定要慎重考慮。一般來講,教師可以從地域文化、美術流派、美術現象、影視文化等多方位進行構思,找到一個具有開發價值的課程內容,用美術的思維去解構、重建、遷移,再融入多學科的綜合知識,初步構建起課程教學體系,設計出科學、合理、開放的教學方案,進而靈活地開展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從美術的角度出發,以“美”為載體,做人文、歷史、科學等方面的探究,最終達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所選專題必須具有一定厚度,如此才能有更多的素材可以挖掘。

以地域文化為例,我們以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區域為開發內容,從該地民間美術元素中尋找教學素材,如“走進西藏”“七彩云南”“瓷都風華”等專題;以美術流派或美術家為選題,讓學生感受經典的魅力,做“梵高星語”“米羅的密碼”“光影印象”等專題;也可從影視文化中,找到與美術的契合點,做開放性的美術專題,如“神奇的動物在哪里”專題,以同名電影為學生思維的起點,通過電影中各種神奇的動物,用美術的語言解析這些動物組合的方式,再加入科學知識,模仿運用造型元素進行表現,以此增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結合中小學美術教材中的名家名作,筆者以具有代表性的畢加索為素材,開發“走近大師畢加索”的專題課程。因為畢加索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其作品風格多變、數量眾多,而且造型手段豐富,在繪畫、素描、雕刻、陶器、版畫等方面表現杰出,因此在教學中有非常豐富和有價值的素材可以利用。

在設計該專題課程時,筆者遵循少兒心理發展特點和美術學習軌跡,分四個單元進行。第一單元“畢加索印象”,從表象出發,以畢加索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欣賞為起點,給學生強有力的視覺沖擊,帶領學生走近畫家的世界,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單元“畢加索變形記”,回歸作品,以“瘋狂的線條”“顏色的奧秘”“多維的空間”三個角度,從學科本體的角度了解畢加索繪畫的造型元素和組織原理,通過臨摹和改畫豐富學生的美術技能。第三單元“像大師一樣畫”,引導學生從臨摹到創作,利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進行繪畫,表達自我觀念和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第四單元“畢加索在身邊”,運用多種媒材和形式進行文創產品及立體裝置設計,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讓他們體驗用所學改善環境和生活的樂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畢加索的作品為鑰匙,開啟學生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大門,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情趣,同時輔以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體驗中豐富美術素養。

二 知識運用綜合化

核心素養背景下,美術學科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并進行融會貫通,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專題式美術課程偏重于美術教學四大領域的“綜合、探索”領域,教師要“改變思維定勢,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連接點”,再運用STEAM教育的課程理念,巧妙地將各學科知識融入到教學中,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審美情趣、人文精神、文化理解、創新思維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

如“探秘三星堆”專題,第一單元主題為“走近三星堆”,教師先用視頻資料讓學生了解三星堆的出土過程、考古發現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運用到歷史知識;第二單元主題“古蜀生活”,讓學生欣賞、模畫古蜀王朝黃金權杖、青銅器皿上的圖紋,結合三足炊具等生活器皿的造型特點,讓學生探究古蜀王國的地理環境特點和生活習俗,需要運用到地理、人文等知識;第三單元主題“面具密碼”,引導學生從造型和色彩上對比古埃及、瑪雅文化和三星堆面具的特點,了解面具的歷史演變和功能后,再進行造型表現。這其中,歷史、美術、地理等知識綜合運用,最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進而涵養人文精神。

三 課程構建立體化

STEAM教育在設計課程時,要從思維、能力、知識、創新和價值觀等五個目標出發,發揮專題式美術課程的最大效益,在課程構建時以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水平為基礎,用生活化的情境開展教學,構建立體化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

如“童眼看陜西”專題課程,在目標設計時就從美術、歷史、人文、地理等學科進行定位,以知識目標為基礎,以技能目標為重點,以育人目標為歸宿,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課程第一單元主題“我的家鄉在陜西”,用生活化的視頻,讓學生了解陜西各區域概況,教學生說陜西話、聽秦腔,在此基礎上把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融入到手繪陜西地圖當中,構建起學生的初步印象。第二單元主題“陜西風情”,我們分“陜北”“陜南”“關中”三個模塊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上網自主搜索、社會調查等方式,了解這三個區域不同的風土人情和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用粘土手工、創意兒童畫、風景寫生、剪紙等方式予以表現。第三單元主題“古往今來”,先用“走進歷史博物館”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秦始皇兵馬俑和唐代仕女傭的藝術魅力,了解兩個朝代的歷史故事,再進行粘土仿制。最后,立足當下,展望未來,集體繪制長卷“都市新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美好情感。整個課程下來,學生對陜西有了多層次的深度了解,美術表現和創新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

四 表現方式多元化

專題式美術課程不僅倡導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與靈活運用,更加提倡關注美術學科四大學習領域之間的聯系,倡導綜合運用多種媒材和表現方法,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發展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

在表現方式上,手工、繪畫、欣賞評述、綜合材料制作都可以穿插進行,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最貼合的呈現方式。在媒材選擇上,除傳統的國畫、色彩、兒童畫媒材以外,還可以加入紙箱、瓶子、衣服等廢舊生活用品,更提倡教師運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媒材,進行有趣的探索和表現。如在“探秘三星堆”的教學中,我們和學生一起完成了“器物上的圖案”線描作品、“通天神樹的故事”兒童畫作品、“面具與古文字”彩墨作品、“太陽神鳥”粘土作品和大型浮雕墻“古蜀王國的密碼”等,作品十分豐富,綜合運用了多種造型手段和媒材,學生興趣濃厚。

如以教材中敦煌文化為素材開發的“絲路花語”專題課程,學生了解了敦煌的歷史、地理、藝術、宗教等知識后,在造型表現上分五個內容來探索:首先,以“長卷之路”手繪古代絲綢之路所經過的重要地域,描繪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從而讓學生了解莫高窟與絲綢之路的關系。其次,是“線描游絲”,以線描的形式引導學生臨摹飛天人物壁畫,從而提高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第三部分“畫里探花”,聚焦于壁畫中的穹頂裝飾畫,提取色彩元素,進行裝飾色彩的運用與創作。第四部分“版畫藝語”,以莫高窟的佛像、供養像為表現內容,將莫高窟藝術以版畫的肌理呈現出來。最后一部分“文創設計”,將敦煌元素運用到書簽、布包、文化衫的紋樣上。多種表現方式綜合運用,傳承的方式新穎有趣,讓學生逐步形成了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好情感。

五 課程教學開放化

在美術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STEAM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從鮮活的生活場景出發,注重學生自身學習與學習內容的交互,關注學習者的學習體驗,尤其提倡“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鼓勵學生參與問題的設計和解決,在獨立思考與協同合作的方式中獲取更多知識與能力。

專題式美術課程在教學中要努力打破傳統教學的壁壘,營造更加輕松、自由的教學氛圍,用生活化的情境、廣闊的美術資源、充分的學習體驗給學生提供多種學習路徑,從而更大化地實現學習價值。如在進行“漫畫家幾米和我們在一起”的專題課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幾米漫畫的意境之美,我們把教室布置成咖啡館,在座椅上包軟墊,學生可以帶一個自己喜歡的抱枕。在溫暖安靜的氛圍中,教師帶著學生閱讀文字,欣賞畫面,探討故事背后的意義,再用插畫繪制的方式表現“自己”內心的故事,讓真善美的光芒從課堂蔓延到學生的心中,也從書中蔓延到圖紙上。另外,在表現方式和媒材的使用上,教師要避免過多干涉,可以采用商議、投票、辯論等方式,讓學生找到更好的表現方式,進而大膽地運用豐富的材料進行表達,促進學生獨立審美能力的形成和美術表現力的提升。

總之,在核心素養引起的教育大變革中,美術教育工作者要從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為學生的綜合素養而努力,運用STEAM理念開發專題式美術課程,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機遇,相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定會有所收獲與成長!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教研室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