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詩歌和數學一直不曾分割,文學作品中蘊藏數學美的比比皆是。最近讀了《蜀道難》感受很深,不經意間有了意外收獲。我發現《蜀道難》中不僅有文學之美,也包含了數學之美。我將《蜀道難》中的數學美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單純的數字美

這首詩的語言句式很特別,詩句字數多變,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八字、九字等。多變的字數讓詩歌句式自由活潑,靈活生動,更易于在敘述中表現情感的跌宕起伏。詩的前半部分多用七八九字的長句,夸張地表現出了對高山險川的贊嘆,氣勢奔放暢達;后半部分多用三四五字短句,激蕩有力,突出了詩人對劍閣險惡環境的驚恐。

《蜀道難》中有很多單純的數字,也值得我們分析和研究,如“四萬八千歲”“六龍”“百步九折”“不盈尺”“萬壑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等,歸納起來有以下四個特點:(1)數字規律清晰,一大一小間隔錯落有致;(2)計數單位,個十百千萬全有;(3)前后照應、中間呼應,萬字貫穿始終;(4)西方計數法和傳統計數法變換使用。這些數字既嚴謹,又無堆砌之感,既全面又無贅余之嫌,既明了清晰又不單調生硬,大小奇偶有序。這些數字不僅說明了蜀道之難、路途之遙,而且增加了路途險峻的可信度和作者所言之物的真實性。另外,西方計數法和傳統計數法變換使用更加擴大了視野,增強了作品的張力。

二、詩句的整散長短結合美

《蜀道難》在內容和形式上打破了前人慣例,長短錯落、整散結合的雜言體形式的詩句,將情懷抒發得淋漓盡致,讀來節奏明快、語感優美。

詩句的整散長短結合非常完美。全詩以21句七言為主,夾雜2句三言、10句四言、11句五言、1句八言、3句九言、1句十一言。

細描險峻蜀山七言整句“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狀寫蜀川之亂四言整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散句“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九言與七言相接;“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七言與八言相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三言與七言對接;“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十一言與五言鉤連。

整句字齊句整,入耳上口;散句語舒調緩,抑揚頓挫。長句文字從容,語意深刻;短句言辭急促,字簡情深。靈動多變的詩句相伴跌宕起伏的情感,形成搖曳多姿錯落有致的美感,真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讀之文情迸發,宛如天籟。

三、詩句音韻氣韻增減數量起伏美

《蜀道難》的詩句音韻和諧、氣韻流暢,用了十八個前鼻韻韻腳,語勢雄渾,氣勢如九天銀河,滔滔無涯,一瀉萬里;聽之似大呂黃鐘,朗朗之聲,威震八方。豪邁奔放的浪漫主義主情調,把蜀道開辟之難和行路之難渲染到極致。

詩句換韻頻繁、韻律起伏。以平聲韻(25韻)為主,又加入了2韻仄聲韻,多次換韻。平仄錯落,音韻流轉,舒卷自如。頻繁的換韻與雄奇的意象、跌宕的情感相融合,在贊美江山的主旋律中融入了對“蜀道”現實的感慨,以其獨特的詩意美樹立起一座浪漫主義絕世藝術奇峰,從而形成余音繞梁般的曠世佳句。

四、幾何美

通讀《蜀道難》整首詩歌,我們會發現作者像一個智慧的數學家,用數字學、幾何學構建了一條連通蜀地的數軸,用現實預見性和歷史前瞻性,為世人繪制出一幅氣勢恢宏的蜀川山水圖。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是一副三維立體空間圖,勾勒出太白道和峨眉巔構成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橫絕天空,層次清晰,視野開闊?!疤焯菔瘲O嚆^連”是平行線截線圖,有點有線有面,點線面相互融合,虛實相間?!吧嫌辛埢厝罩邩耍掠袥_波逆折之回川”是兩條線相交形成銳角,山勢讓人不寒而栗?!安慌c秦塞通人煙”是秦塞似線段,人煙似射線,兩線垂直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山體連綿,不可窮盡?!扒嗄嗪伪P盤”像數學家計算圓周率一樣,帶人進入迷宮。“百步九折縈巖巒”是繩曲線測繪圖,行路者不得不走,可又走不到盡頭。“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類似于以人為坐標作圖,表達追求是有希望的,但伴隨著驚恐和艱辛,行者還得繼續努力拼搏。“枯松倒掛倚絕壁”是點線與面的關系圖,走在峭壁上的行者不要怕,只要手抓松枝緊貼崖壁是能到達終點的?!皠﹂w崢嶸而崔嵬”是大劍山、小劍山與劍閣地面成立方體的結構透視圖。

全詩中立體平面俱有,幾何圖形清晰,點與面相結合,坐標曲線明朗,方圓粗細搭配,幾何形體多變,空間截面割舍有度。

五、數學邏輯層次美

一個主旋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兩處用典: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語出漢代楊雄的《蜀王本紀》)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語出晉代張載的《劍閣銘》)

三種主要情感:①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②表達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③表達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四類主要的寫作手法:神話傳說如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突出了開辟之難;虛寫映襯如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援,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體現翻越之難 ;摹寫神情動作如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夸張渲染如“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體現了安居之難 。

詩歌《蜀道難》,全篇用數學的邏輯思維連綴成一個金字塔,讓人感到穩定和流暢,結實而堅固,真實而可信,給讀者營造了整體的、詩意的、嚴密的數學邏輯思維之美。

兩千多年前李白在《蜀道難》中就對數學領域有了探索。這也和后來數學家們的研究方法極其吻合。恩格斯提出了數學的定義,他認為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國際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的根源是普通常識,作為常識的數學,隨著語言從說話到閱讀和寫作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也不斷地進步與發展著。歐幾里得也認為數學需借助現實的生活事實去解釋外,更關注自己的“語言符號”。

總之,《蜀道難》中的數學之美處處皆是,文中有很多數學語言,用數學中“假設、演繹、求證”的方法,讓讀者更準確地提高了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認知能力。數學之美,使蜀道上的山水風物、世事人情的形象更鮮明、更突出、更生動。

作者單位 陜西省旬陽市趙灣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