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出臺后,不少家長在拍手稱贊的同時,內心又隱隱擔憂: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減下來之后,教學質量會不會受到影響?學校層面為了提質增效,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精準布置作業、提供課后延時服務等,但對很多嘗到搶跑甜頭的家長,這樣的安排顯然是不夠的。

學校作業少了,很多家長就會給孩子“加餐”:加作業、加卷子,甚至在小學三四年級就要開始讓孩子背誦“小四門”。可是家長在學科教育上所有的“加”,都離不開重復訓練、重復刷題這種低效的學習方式。在以前傳統的考試模式下,這種方法或許還有用。但是新高考重思維、重能力、重情境、重價值觀的導向,會讓這種低效的學習逐漸喪失紅利。

那么,“雙減”后家長應該在什么地方著力呢?我認為,家長應該在閱讀方面下功夫,增加親子閱讀的飽和度,特別是對小學中低年級的孩子,父母應該懂得用經典作品閱讀來填補他們的課后時間。

首先,我們得先了解,什么樣的作品可以被稱之為經典作品。我想先從我們為什么要閱讀文學作品以及孩子為什么要閱讀文學作品這個問題說起。

對此,美國桂冠詩人羅伯特·潘·沃倫提出了幾個理由:

1.我們喜歡它;

2.它包含著沖突——沖突正是生命的核心;

3.這些沖突把我們從每日沉悶的生活中喚醒;

4.它讓我們流淚、歡笑、愛和憎,宣泄自己的情感;

5.我們希望它的故事能為我們如何生活提供線索;

6.它能緩解生活的壓力,允許我們躲避到其他人的生活里。

羅伯特·潘·沃倫給出的回答,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兒童的閱讀面當然應該是立體、多元的,但其中的核心必定就是文學作品。

那么,推薦給孩子的文學作品的標準是什么?這個問題是耶魯大學的文學教授哈羅德·布魯姆教授終其一生都在試圖解答的。他認為,用最實用的方法來說,閱讀好書可以讓他們長成對自己對他人而言都更有趣的人。只有通過變成一個對自己對他們而言都更有趣的人,一個人才能真正發展成獨立和獨特的自我。所以,一個孩子若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個體,看電視、玩游戲、聽搖滾,是辦不到的;只有在書的陪伴下,在威廉·布萊克或者A.E.豪斯曼的詩的陪伴下,在北歐神話的陪伴下,在柳林風聲的陪伴下,他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

在布魯姆教授為孩子開出的經典書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柳林風聲》——“一本可以推薦給0~100歲的所有人的書。”

事實上,《柳林風聲》也是我個人的最愛,尤其是配合E.H.謝波德的插畫。格雷厄姆的文字也是完美的典范,而沒有人比謝潑德更能捕捉那種小世界里純粹的、不摻任何雜質的喜。

布魯姆教授的書單中還包括路易斯·卡羅爾的所有作品(尤其是《鏡中奇緣》)、愛德華·利爾的《荒唐書全集》、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兒童詩園》與《金銀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小婦人》以及A.A.米爾恩的《小熊維尼》。不難看出,大都是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歐美兒童文學黃金時代的作品。現代作家中,他只推薦了莫里斯·桑達克的《野獸園》,認為其魅力不僅在繪畫,在文字風格上也堪稱大家。

傳統童話他推薦了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以及北歐神話集。但他認為最適合孩子閱讀的童話,乃是蘇格蘭詩人安德魯·朗格改編的童話集。他的經典之作是《藍色童話》,之后他又陸續出版了很多童話集,總稱為《格朗彩色童話集》。

吉卜林的《叢林之書》、馬克·吐溫的《康州美國佬大鬧亞瑟王朝》、沃爾特·司各特爵士的《艾凡赫》,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及其續集《二十年后》,這些是他為年紀稍大、10歲以上的孩子推薦的。

布魯姆教授稱自己在15歲時熱衷于閱讀《基督山伯爵》、儒勒·凡爾納和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科幻小說、G.K.切斯特頓的推理小說以及《福爾摩斯探案集》,雖然他承認65歲重讀《福爾摩斯探案集》時覺得文字并不那么好。

至于15歲以上的孩子,他認為應該閱讀J.R.R.托爾金的《霍比特人》(雖然他認為《指環王》的文學價值被高估了,因為其道德訓誡的意味太濃),另外J.D.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也是一部真正的杰作,真實、感人,令人心酸,雖然也有令人不安的地方。

書單列完了,如何閱讀呢?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愛上閱讀,父母在兒童早期閱讀的時候應該做些什么?

閱讀引導要采用正確的方式,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感受閱讀的樂趣。不恰當的閱讀引導方式對孩子的閱讀學習有害無益,嚴重的還會毀掉孩子的閱讀興趣。重視閱讀但是理念相對模糊的家長,更應該學習正確的閱讀方法,才能讓閱讀成為孩子真正喜歡并受益終身的良好習慣。以下,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見到過的錯誤的閱讀方式。

1.指讀式閱讀。很多家長在為孩子讀繪本時,會自己指讀或要求孩子指讀,認為這樣做對孩子的識字很有幫助,當孩子因為哪個字不認識而停頓的時候,大人可以迅速了解情況并給予相應幫助。其實,這種做法是為了一片樹葉放棄了整個森林。

繪本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故事的情節,更多在于會說故事的圖畫。孩子的形象思維在閱讀中會被畫面帶動,然后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興趣去尋找關注點,關注角色本身,關注顏色,關注大人注意不到的小細節、小溫暖。這才是孩子的閱讀,千萬不要背離孩子的認知規律去執著于那幾個字。

當然,如果孩子到了對識字感興趣的年齡,他們有了強烈的識字意愿,家長就可以圖文結合地和孩子一起玩識字游戲了。

2.考核式閱讀。“這個小兔子是什么顏色的?”“樹用英語怎么說?我才告訴過你的!”“這是什么植物?我們在哪兒見過”……從以上問題中不難看出家長們的迫切心態,大家都希望孩子從閱讀中能立竿見影地知道一些知識。當我向一位朋友指出這個問題時,她一臉茫然地問我:“互動也不對嗎?”

很遺憾,這樣的互動是不必要的!閱讀中,家長不斷提出各種問題,將孩子原本輕松愉悅的閱讀體驗變成了考核式的學習。家長總是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老師的角色,把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定義為教與被教的關系。事實上,在閱讀中,大人和孩子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平等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一起體驗一段美妙的閱讀之旅。家長唯有擺正自己的心態,才能做一個更好的伴讀者,而不是教讀者。

3.摘抄式閱讀。我見過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能為以后的作文練習積累好詞好句,要求孩子在讀書時邊讀邊記,遇到名人名言或優美的句子就摘抄下來。

閱讀對寫作的幫助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閱讀對孩子的幫助卻不只有寫作,它還可以增強孩子的思考能力、學習能力、想象能力等。在閱讀中,為了一兩句好詞好句而不停打斷閱讀節奏,是十分可惜的。因為這種打斷,會影響孩子連貫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敘事技巧,破壞了他們完整的閱讀體驗。

理想的狀態是讓孩子大量、廣泛地閱讀,從語言表達、格局、價值觀等各方面影響他們,讓那些語言、情感真正化為他的骨血,成為他們性格的一部分。如果一定要摘抄,也請將摘抄放在閱讀結束之后再進行。

4.講道理式閱讀。幾乎所有的家長,包括我自己,都很難克制在閱讀結束時問孩子:“這個故事講了什么道理?媽媽希望你不要像……要向……學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考慮過,這樣的結尾是否會讓孩子不能自己去感受故事和判斷是非呢?不愛穿襪子的皮皮,逃家的小兔子,光屁股的大衛,有很多奇思妙想的卡梅拉,這些讓全世界孩子都喜歡的角色難道還要家長擺出講道理的架勢去講嗎?如果最后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那作家為什么不直接講?

其實,我們和孩子一起把故事演繹了,孩子的閱讀就完成了。那些畫蛇添足的總結,孩子聽不懂的。中國現代著名書畫家豐子愷曾經說過:“兒童往往能注意到大人們所不能注意的事,發現大人們所不能發現的點,所以兒童的本質是藝術的。”所以,我們自以為正確地總結和歸納對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限制。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已經被定型了,而孩子的思考和想象卻是天馬行空的。

5.過早獨立式閱讀。一些家長擔心孩子在閱讀上養成依賴父母的心理,所以當孩子一學會拼音和少量漢字,就把書交給孩子,中斷了陪伴和朗讀。其實,即使孩子學會了很多漢字,也不宜讓他們早早獨立閱讀。因為孩子還沒有建立一個完備的語言體系,那些漢字在他的眼中是獨立的,即使一句話一個生字都沒有,他讀起來也可能是結結巴巴的,哪里還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永遠不要把親子共讀當作任務,變成負擔。讓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之內,在陽光之下,在家庭的溫暖中,在閱讀的陪伴下,健康茁壯地成長,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最大的愿望!

作者單位:陜西教育報刊社有限責任公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