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繪本 大顯身手
——繪本在農村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應用的課例研究
作者:盧碧波
發布時間:2022-03-04 11:19:39
繪本以精美的圖畫、豐富的內容、生動的語言受到青睞,成為培養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首選。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農村孩子接觸繪本很少,對于繪本比較陌生,無法領略繪本閱讀的魅力。筆者嘗試把繪本應用于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小小的繪本,在語文教學中“大顯身手”??梢哉f,繪本運用于語文教學,是提高農村孩子語文素養的一條有效途徑。本文將提供幾個繪本在農村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應用的課例。
課例一:《變形記》——用繪本,破解農村小學寫作難題
運用繪本:《薩姆爾變形記》《卡夫卡變蟲記》《小安變形記》
農村學校習作教學的現狀往往是“老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打開寫作思路、提供表達支架,教學時我用《薩姆爾變形記》《卡夫卡變蟲記》《小安變形記》三冊繪本,引導學生進行習作。
首先,全班共讀三本繪本。繪本中圖畫、故事和文字的合奏,讓故事的敘述和表達變得有趣味。每讀完一本,師生共同分析討論繪本想象的神奇之處、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內容情節上的巧妙。其次,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把自己當成某種動物、植物或物品,用圖畫畫出變形后發生的事情,確定一個合適的題目。最后,讓學生選擇三個繪本中最喜歡的一個,模仿、創編自己的故事。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在語文習作教學中融入繪本,沒想到學生給了我巨大的驚喜!繪本精美的視覺畫面、精彩的故事情節,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發了學生的潛能。他們自然而然地“仿創”,在模仿繪本結構的基礎上,調動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了自己的“繪本”!雖然大部分學生的畫作很稚嫩,線條笨拙,顏色搭配也并不協調,甚至圖畫和題目也不那么匹配,但是每一個學生都交了,包括兩個從來不寫作文的學生。不僅如此,光看題目,就足以想象這次習作的內容有多精彩,《張超凡變蚊記》《張67(留琪)變形記》《鄭雨婷變魚記》《肖晨陽變豬記》《哲哲變云記》……再翻看習作,一篇篇習作情節生動、語言流暢、內容豐富,看得我忍俊不禁!雖然有明顯的模仿繪本的痕跡,但他們融入了自己的體驗和理解,進行加工、改編、延展,讓自己創意的故事和自己原創的繪畫相匹配、相融合,從而把作文寫得有趣而且順暢。這樣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寫作主動性,沖破了學生對寫作缺少熱情、習作內容空洞的困境!繪本中隱藏的創意和快樂,驅動學生自然而然地提筆,為他們的寫作提供不竭的動力;繪本中貼近兒童生活的語言和情節,為學生的寫作提供靈感。如果堅持長期訓練,何愁學生不能“以我手寫我心”、心甘情愿地愛上寫作文?
課例二:《青山不老》——用繪本,激活農村小學語文課堂
運用繪本:《植樹的男人》
統編版教材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主題是“環境保護”,編排了四篇體現人與自然相互依存關系,號召人們要愛護環境、珍愛家園的文章?!肚嗌讲焕稀肥且黄宰x課文,我選擇繪本《植樹的男人》進行拓展延伸教學。我在課堂上和學生共同閱讀了繪本,還觀看了同名的動畫電影。雖然是英文配音,但也完全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相信他們完全可以理解繪本內容,感知繪本內涵。學生通過對比解讀課文、繪本、動畫,找到了這兩個種樹老人的共同點:執著于植樹造林,創造了環境保護的奇跡。
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繪本的畫面、視頻的影音豐富了學習資源,學生多感官、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他們的積極、主動使課堂生動、充滿活力。繪本和語文課堂相融合,深化了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激發了對繪本的閱讀興趣,提高了認知能力,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功能。這樣的課堂,應該就是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課例三:《只有一個地球》——用繪本,讓農村學校課堂實現學科融合
運用繪本:《世界為誰而存在》
《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主旨是引導學生保護地球環境。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 我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同學們,從哪里能感受到地球的無私慷慨?”一組學生的交流吸引了我。孫桐滔說:“我覺得地球的無私表現在人類可以需要什么資源就去開采、挖掘,比如石油、煤、天然氣……地球也不會向人類收費?!饼嫾研婪瘩g說:“我覺得不是。人類雖然不用給錢就可以開采資源,可是霧霾、沙塵暴等也給人類帶來災害??!所以地球不是無私的?!薄澳鞘且驗槿祟愡^度開采,亂砍濫伐。這不能怪地球?!毙こ筷栒f。“就是,就是,應該怪人類!上周咱們讀的繪本《世界為誰而存在》里,遼闊的森林里有青蔥高大的樹木、閃閃發亮的溪流,還有熊、獅子、斑馬、羚羊、河馬等生物。地球本來是多么美麗??!現在的霧霾、沙塵暴、空氣污染、水污染等都是因為人類太貪婪了才造成的?!边@時,孫桐滔接過話繼續說:“對對對,你說得太對了!你看啊,繪本里的熊媽媽、獅子爸爸等都對寶寶說‘世界為你而存在’。這就是說世界不只是為了人類而存在的,也為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存在。所以人類不能為了自己,不顧其他生命。地球無私慷慨,人類也不能太任性。”聽著學生的討論,我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即使只讀過一遍繪本,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卻能自然而然地發掘出繪本的環保因素,并且能和語文學習相融合。教師沒有刻意地引導,學生就自主、自動地把繪本閱讀融合在了語文學習中。連教師都沒想到,學生卻做到了!這怎么能不讓我驚喜?
本課的課后第三題是讓學生自由創作環保宣傳標語。我給學生播放了一組污染的圖片,與學生重新共讀了《世界為誰而存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比兩組圖片進行討論,寫出一句環保宣傳標語?!叭祟惏?,善待地球吧!讓草原更遼闊、森林更茂盛、河流更清澈、海洋更廣闊!”“看,藍色海洋里成群結隊游來游去的魚兒,多么可愛!你怎么忍心污染海洋,讓魚兒無家可歸?”……學生創編得很精彩!
我為學生的創作而驚喜,進一步引導:“環保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付諸行動。我們能為環保做些什么?”學生立刻想到了垃圾分類、節約用水、植樹種草等。本課的作業是讓學生為自己創作的環保標語配上宣傳畫,這樣不僅深化了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而且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讓語文和美術進行學科融合,使學生在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逐步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繪本在這節語文課發揮的拓展延伸作用,使我深刻地意識到:繪本作為綜合性的兒童文學形式,內容非常豐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繪本就像一部百科全書,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學會觀察、思考、感受,能增長認知經驗;繪本集智育、美育、德育、情感引導于一體,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這就是繪本獨特的魅力,也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梢哉f,繪本與語文教學在價值追求上是一致的、重合的。
課例四:每周師生共讀——用繪本,讓農村學生愛上閱讀
2019年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閱讀的要求是: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對于農村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天文”數字。由于環境所限,農村沒有圖書館,僅有的書店大多只賣教輔資料。農村學生家長大多沒有閱讀習慣,也就不可能重視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家長沒有接觸過繪本,當然也不可能給孩子買。作為一名在農村小學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學生的這種閱讀狀況,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缺少家庭的有力支持,如何讓學生喜歡上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我一直苦苦思索的問題。自從參加了西安小學的馮愛虎老師主持的“基于繪本解讀的小學語文教師自主性專業成長行動研究”的課題,我把繪本引入語文課堂,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用繪本進行教學,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效果。至此我苦苦思索的問題,終于有了有效的解決途徑。
2020年9月,我接手了新的六年級。開學初的課外閱讀調查中,發現各班學生的平均閱讀量不足10萬字,很多學生甚至沒有讀過一本完整的書,他們讀過的繪本僅僅限于在幼兒園時的有限數量。這連第一學段的閱讀量都達不到,更遠遠低于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第三學段的閱讀量。在馮老師的引領下,第一周我就開始了和學生共讀繪本。每周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和學生共讀。2020年9至12月,我們班共讀繪本21本;2021年3月至6月,共讀繪本18本……學生漸漸喜歡上了繪本,喜歡上了閱讀。從一周周的繪本共讀課上的討論,從一天天語文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從一次次語文試卷閱讀題的答題情況,可以明顯看出學生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家長紛紛反饋:孩子越來越喜歡閱讀,不僅不討厭寫作文,還越來越喜歡寫作了,有時還給家長分享自己的得意之作。聽到這樣的反饋,我喜在心里,笑在臉上。
總之,繪本雖小,卻在農村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大顯身手,發揮了獨特的、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可以放心地、大膽地、想法設法地探索更多的方法和途徑,把繪本閱讀和語文教學進行深度融合。繪本作為語文教學的豐富資源,可以讓學生學習構思、練習表達,也可以作為課堂延伸教學的補充材料,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幫助學生愛上閱讀、愛上寫作、愛上語文,促進他們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高新區第二十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