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先生認為:“繪本是離哲學最近的文學藝術種類。”成為兒童哲學課的教師之后,我在教學實踐中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隨著繪本閱讀熱潮的興起,繪本閱讀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基于學校課程的設置,我有大量的實踐機會和學生一起進行繪本學習,從圖畫和故事入手,帶著他們在方寸之間了解自然的變化、認識世界的規則、感受人文的關懷。從繪本閱讀中,學生逐漸構建屬于自己的認知,覺察生活中的哲學。

兒童哲學最早是由美國的李普曼教授開創的,傳入中國也有20多年了。在課堂上,我們以問答的方式,帶領兒童親身體驗哲學討論的過程,提高兒童的思維能力,引導兒童圍繞一個最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對于第一學段的學生來說,繪本無疑是最好的學習載體。繪本充當的角色是促成頭腦風暴的“刺激物”。這一角色為什么不能用小說、視頻代替呢?第一,繪本符合兒童的興趣、年齡特點,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更能激發兒童的想象;第二,繪本是圖片與文字結合的形式,構成了豐富的視覺藝術效果,兒童在閱讀或者聽讀中能調動多種感官,提升表達能力;第三,繪本看似簡單卻不平庸,包含有趣的故事,也能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薄薄的一本書意味深遠,常常能讓孩子們讀出不一樣的感覺。生動有趣的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自由無拘束的討論讓兒童哲學課成了孩子們最期待的課程之一。在課堂實踐中,利用繪本內容討論逐層提升思想的高度,給孩子們的思維插上了翅膀。

如,在一堂課上,我想要和學生探討的話題和“分享”有關。《世界上究竟有沒有胡蘿卜味的蒼蠅?》這個繪本講述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兔子蹦蹦和青蛙跳跳是最最要好的朋友,青蛙跳跳無法消化兔子分享給他的胡蘿卜的纖維,兔子蹦蹦無法忍受青蛙分享給他的蒼蠅的味道。我順著故事的內容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別人不喜歡,我就不能分享嗎?別人喜歡,我就必須分享嗎?”在這樣的提問與回答中,我們將討論的核心問題確定為“我們的一切都要分享嗎”。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再匯報交流。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媽媽的水晶杯子很珍貴不能分享,有的說自己家住的房子不能分享,還有的說自己的錢不能分享……說著說著,教室中突然有了不一樣的聲音。“老師,我聽過一個故事,男孩把自己的鮮血輸給了妹妹,讓妹妹活了下來,這就是在分享生命。”“其實自己的錢也可以分享,如果看到需要錢幫助的人,我會請求爸爸媽媽分享的。”“爸爸給我講過,媽媽生我的時候特別危險,可她在最危險的時候仍告訴爸爸要讓我好好的。”聽到這里,聽課的老師中有人偷偷地抹起了眼淚。在這樣的一個話題中,學生自己提出想法,持續進行對話、思考,然后在傾聽和交流中更新自己的看法。從物質層面想到精神層面,從友情想到親情,從自己想到他人,每個學生對于“分享”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認識。這個繪本故事打開了學生思考的閥門,這節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石頭湯》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講述的是叫做福、祿、壽的三個和尚來到了一個村莊,村莊里的人因饑荒、洪水和戰爭身心疲憊,他們不相信任何人,從來只顧自己。于是,和尚們用煮石頭湯的辦法讓村民們慷慨付出。直到最后村民們明白了,幸福就像煮石頭湯那樣簡單。這節課我想和學生討論的是“幸福”,如果在讀完故事之后,直接提問“什么是幸福”,對學生來說太過于抽象了。于是,我試著從故事一開始就進行提問:“村民們身上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會發現:村民從一開始的謹慎拘束變得慷慨大方。從繪本插圖上的人物表情和動作中,學生發現了大家給予時的開心、興奮,忍不住也想親手熬一鍋石頭湯,再嘗嘗湯鮮美的味道。學生興致勃勃,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自己的石頭湯是多么美味。我和學生一起想象大口喝著石頭湯的感受,進一步提問:“你現在的感受是什么?為什么和尚說‘幸福就像煮石頭湯那么簡單’?你認為什么是‘幸福’?”這個時候,學生能聊的東西就太多了。有的說吃到美味的食物會讓人覺得幸福,比如平時不讓自己吃零食的媽媽突然買了一個零食大禮包回來,就會覺得特別開心。有的說幫助別人會讓自己幸福,幫助了遇到困難的同學,當聽到“謝謝”的時候,很幸福。還有的說在一起就是幸福,經常出差的爸爸每次回來,自己就會覺得很幸福……這些答案涵蓋了利己、助人、家庭等不同的概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自己對于“幸福”的理解,這個抽象的概念變得清晰、明了。透過繪本,先去觀察其他人的生活,再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感受生命中的點滴。就這樣,在交流中,我鼓勵學生去表達,和他們交換觀點,慢慢幫助他們健全對于生命的認知。

《大城市里的小象》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繪本故事,故事中“大與小”的沖突關系十分明顯。體積本來就很小的小象因為自己的“小”而備感失落,而他遇到了比他更小的小老鼠。互幫互助之下,兩個人都做到了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小象覺得自己變“大”了。我曾聽過兩節和“大與小”有關的課,一節《誰大誰小》的數學課,一節《比尾巴》的語文課,課堂上教師調動學生的肢體動作、思維,引導學生關注身邊、關注周圍。學生理解了大和小是比較出來的,有年齡上的大、體積上的大。哲學范疇中,大與小又是什么呢?我想和學生一起來探討“什么是大”。讀完了故事,我先和學生討論了“小”給小象帶來了哪些困難。回憶著繪本上的畫面,小象柔弱無助的形象讓每個學生揪心,他們把自己想象成大城市里的小象,“無法拿到高處的食物”“不敢去人多的地方逛街”“打車的時候也常常被人看不到”。順著故事的發展,學生像擔心自己的朋友一樣牽掛著小象。我將目光聚焦小象,向學生提出新的問題:“為什么遇到小老鼠之后,小象覺得自己變大了?”這個問題立刻給課堂打開了新思路,學生開始重新找原因,關注到了小象的行為。“因為它幫助了老鼠!”“因為它交到了朋友!”“身體沒有大,大是一種感覺,它覺得自己變大了。”“幫助別人會讓我們感覺自己變大了,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我又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小組,期待學生在合作中碰出新的火花。“膽子大是一種大,做到了以前不敢做的事情。”“做一件事情,不想做了,但是我最后堅持下去了,堅持也是一種大。”“朋友遇到了困難,我去幫助她,幫助別人也是一種大。”我再次被學生感動了,不但感受到了“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這句話的意義,更是被學生的純真打動了。

奧斯卡·伯尼菲的“兒童哲學智慧叢書”是一套非常適合6-7歲孩子閱讀的哲學繪本,以《那你呢,你會害怕什么?》這一課為例,我和學生完成了一場“思維風暴”。在滑雪場,盧菲發現爸爸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從高處直直地滑下來。盧菲很失望,他以為爸爸無所不能,什么都不怕。媽媽告訴他害怕并不就是膽小鬼,誰都會害怕一些東西,大人、小孩、男生、女生都一樣。當夜晚降臨,哲學鳥飛羅和盧菲仍在討論“勇敢”與“害怕”……這個故事相較于童話繪本而言,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或許會和盧菲一樣,發現爸爸媽媽不是想象中那么勇敢,其中產生的思考就非常值得我們討論了。首先,我向學生提問:“你認為盧菲的爸爸是膽小鬼嗎?”有的孩子說爸爸是膽小鬼,因為他不敢做的事情別人敢做。有的孩子說爸爸不是膽小鬼,因為害怕很正常,不能因為他害怕做一件事情就說他是膽小鬼。我又接著問:“哪些害怕是需要我們去克服的?”小組討論之后,學生認真地回答。“我覺得我應該克服害怕一個人睡覺。”“我不應該害怕發言。”“我不應該害怕老虎。”這時候我追問道:“害怕是一件讓你不好意思說出口的事情嗎?如果連老虎這樣的猛獸都不怕,想一想,什么都不怕就是勇敢嗎?”這個問題給了學生另一個思考的方向。“害怕很正常,不要害羞。”“人人都會害怕,都有害怕的東西,我們應該鼓勵自己克服。”“害怕也不全是一件壞事,我看過一個新聞,有個人在動物園打開了車門,然后被老虎咬傷了。如果他害怕老虎,可能就不會受傷了。”我趕忙抓住機會,肯定了學生的想法:“恐懼和害怕有時候也會保護我們不受傷害,害怕是一種正常的情緒。當我們害怕高、害怕危險、害怕猛獸的時候,‘害怕’正好保護了我們;但有些害怕會阻止我們進步,比如害怕舉手、害怕交朋友、害怕一個人睡,只有克服了這些恐懼,才是真正的勇敢。”相信在這節課之后,學生在面對“害怕”這樣的情緒時,一定會多幾分從容。

繪本中鮮活生動的故事資源,將哲學問題融入其中,使哲學探究生動、具有吸引力。每一個兒童都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辯證地思考,認真地傾聽,勇敢地表達,用思維打開世界的大門。愿優秀的繪本能夠源源不斷地涌現,和兒童哲學教育一起,為兒童的成長提供更多可能!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