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本會計在會計教學體系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能對會計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產生深遠的影響。“1+X”智能財稅的出現給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給成本會計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文分析了“1+X”智能財稅對高職成本會計教學的作用和影響,結合成本會計課程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指出目前高職成本會計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改進意見,以期為會計專業發展和成本會計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之用。

[關鍵詞]“1+X”智能財稅 高職 成本會計 教學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職業教育得到大力發展,這對職業教育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成本會計課程是會計類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是在學生具有基本的會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開設的一門課程,也是學生后續學習管理會計、高級會計等的基礎,由此可見,成本會計在會計教學體系中處于承前啟后的地位,能對會計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產生深遠影響。2019年全國職業教育改革會議提出要在職業教育中推行“1+X”證書制度。“1+X”證書制度實質就是推進職業教育的信息化和實踐運用,提高學生知識體系的實踐化應用能力,同時使得職業教育與市場相適應,共同培育現代化素質型人才。

“1+X”智能財稅的意義

1.加快高職院校會計類專業教學改革步伐,提高會計人才培養質量

“1+X”證書背景下,高職院校需要更改人才培養方案,重新設定人才培養標準,調整課程設置及相關課程標準。本文以會計專業為例,結合“1+X”智能財稅證書,以企業會計工作崗位所需知識、技能、素質培養為目標,工學結合,選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體系,理論結合實際,組織實施教學,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服務。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盡量突出教學知識點的實用性,把理論知識放到實務中去講解,提高學生知識點的運用能力和業務素質能力,將學生培養成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

2.促進校企合作,推動職業教育發展

首先,“1+X”智能財稅促使高職院校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力度,教師深入企業學習,掌握操作實務,這樣才能更好地組織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適當組織學生到企業去實習,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相關授課計劃,讓學生在理解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真正地掌握實踐操作知識,進而具備一定的賬務處理能力。校企合作有利于企業培養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人才,減少企業崗前培訓,節約了人力開支。不論是對企業還是對學校,這都是一件合作共贏的事。

3.促使會計教師優化知識體系,多方位發展

智能財稅不僅要求會計教師要全面了解本專業的相關課程,而且要掌握跨學科的相關知識點。這就要求會計教師要能跨學科學習,全方位掌握財務知識體系,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掌握新型教學模式。隨著稅法和企業會計準則的改革,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會計知識體系,緊跟時代潮流。同時會計教師也要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多去企業學習會計實務操作技能,鞏固自己的知識體系,為社會培養更多有素質、有技能的人才。

成本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基礎比較弱,存在畏懼心理

目前高職院校很多學生的學習能力比較弱,會計和財務管理專業文科生相對較多,學生的邏輯能力不強。由于成本會計涉及大量的計算,文科生大多害怕計算題,所以學生對此門課程可能會存有畏懼心理,同時由于學生的基礎較差,課程專業性較強,所以學生在理解上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這導致教學進程較慢,而這種畏懼心理有可能會導致學生直接放棄這門課程的學習,進而使得教師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2.注重理論教學,缺乏實踐

雖然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在設計成本會計教學環節的時候會設置實訓環節,時間一般為一周左右。實訓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做與企業成本核算相關的練習,練習的主要內容是理論部分的計算題,這與企業的實際工作需要存在較大的差異。同時實訓環節課時比重遠遠低于理論課時部分,導致學生可能會覺得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甚至覺得上課學不學習無所謂,畢竟企業實際操作跟所學的不一樣。目前絕大部分企業會計處理工作時都是使用計算機,但由于校內資源的限制,成本會計教學使用的一般都是普通教室,資源配置不到位,學生學習側重于聽講而非實踐。

3.教學方法過于傳統,缺乏創新

目前成本會計教學主要依賴于教材,注重理論教學,教學方式主要是以講授為主,附帶習題課。由于在講解計算過程時需要使用大量的表格,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知識,教師要在黑板上寫出成本計算過程,然后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點,這樣做既拖慢了教學進度,同時又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這種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主,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一般喜歡比較潮流的事物,老一套的教學方式無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教師也要注重創新,緊跟潮流,這對老教師而言則是一種較大的挑戰。

4.教學體系過于單調,課程設置存在重復現象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設置的主要課程是會計類課程及一些公共基礎課,現在會計越來越依賴計算機,需要其進行相關的大數據分析,因而大數據對成本會計教學影響較大,可高職院校并未設置這些課程。有些課程在設置中出現重復,比如財務管理和財務分析,這兩門課程都有涉及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杜邦分析法等財務知識,同時開設這兩門課程就會有一定的知識點重疊現象。有些課程在設置時可能還存在前后矛盾的問題,基礎知識尚未學習,就開始了更深層次知識點的學習,比如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應先學習管理會計,再學習成本會計,這樣才更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點。

5.課程考核方式比較傳統,無法真實反映學生水平

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成本會計的考核方式依然采用的是閉卷考試成績占60%,平時成績占40%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很難真實地衡量學生的實際水平,也無法讓教師知道學生的知識弱點在哪里,并以此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案。學生平時成績分數的構成絕大部分取決于學生的考勤情況和平時作業的完成情況,閉卷考試很難全面考核學生的成本核算能力。成本會計最核心的計算方法就是品種法、分步法和分批法,拿其中任何一種計算方法完整地出一套題,學生在100分鐘之內都很難完成,而且這種考法也很難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給出一個準確的評價,更何況作業成本法也是企業成本會計的核心內容,很多企業已經開始采用這種方法進行成本核算,所以采用傳統閉卷考試方式很難考核評價學生的綜合水平。

“1+X”智能財稅背景下成本會計教學改革建議

1.消除學生畏懼心理

學生畏懼心理主要來源于數字的計算和財務會計的難理解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弄不清楚成本會計各章節之間的聯系,不清楚成本會計在會計核算過程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開始上課前可以好好講講成本會計核算體系的作用及地位。對于數字計算而言,成本核算只涉及簡單的加減乘除而已,大多數學生可能害怕自己會出錯,因此教師可以從心理上引導學生不用害怕,只要細心就行。教師也可以提前將相對復雜一點的計算簡化,然后再教學生,使學生切實地感受到計算的簡單,從而減輕學生畏懼心理。

學生畏懼心理可能還來源于他們薄弱的專業知識基礎,有些學生剛開始進入大學就覺得學習不重要了,他們參加各種活動,忽視了基礎會計知識的學習,后期要想跟上就會相對比較困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講得詳細些、具體些,好讓這些學生能聽懂并跟上學習進度。

2.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由于目前實訓課時比重較低,高職院校可以適當增加實訓課程和減少理論課程,以求兩者之間產生的效益最大化。目前市場上存在很多的實訓軟件,這些軟件是模擬企業的形式設置的,雖不能完全與企業環境一致,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校企合作,使學生能去企業實踐操作,更深入地掌握知識點。也可以通過校企共建成本核算中心,讓學生操作學習,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不一定要將實踐環節和理論環節分得過于清楚,可以直接在理論教學時加入實踐,這樣更能凸顯實踐的重要性,同時也有利于教師組織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采用這種方式時最好結合案例教學法,如選擇兩個案例,一個用于教師講解,另一個讓學生操作,這樣做有利于學生掌握所學知識。

3.改變教學方式

除了使用傳統的講授方式外,教師在教授成本計算過程時,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如通過Excel表格的方式講解成本計算單,這樣可以減少教師工作量,使學生明白計算過程,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力做到:第一是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二是盡可能地在教學過程中多使用信息化手段,將知識點與信息化操作聯系起來,讓學生知道其與智能財稅核算之間的關聯。引進項目教學法,將教學內容分為幾個模塊,然后分模塊引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選一家比較典型的制造業公司,將知識點與制造業公司實際情況結合,充分利用任務驅動法,使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成本核算的過程,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4.設置相關課程,提高學生成本計算能力

成本會計涉及的計算較多,計算時可利用計算機減少工作量,這有利于學生知識點的掌握。降低成本是制造業企業的核心目標之一,因此會進行比較精準的成本預測和分析,目前預測最精準的就是大數據分析,因而可以在成本會計課程中加入大數據相關知識,或者在成本會計課程開始之前設置大數據課程,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本會計知識。如果設置大數據分析課程對一些高職院校來說存在困難,也可以考慮在計算基礎課程上加一些數據分析的內容。

5.多元化考核體系,綜合評價學生學習

單一考核方式很難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因此可以多元化考核體系。由于成本會計的知識點前后聯系緊密,邏輯順序明確,因而核算過程的掌握情況遠比最終的核算結果重要,所以考核方式應該以過程性考核為主,結果性考核為輔,過程性考核占60%,結果性考核占40%,在過程性考核中主要考核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知識掌握能力等,結果性考核主要考核學生計算能力和臨場應對能力。突出過程性考核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薄弱點,進而及時調整授課計劃。

結 語

成本會計是會計工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以后要從事會計工作的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課程。“1+X”智能財稅的出現給成本會計帶來了新的挑戰,給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好成本會計需要教師認真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改進教學方法,擴寬知識面,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需要學校的支持,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及操作過程。對學生而言,“1+X”智能財稅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具體,學生一定要不斷提升自己,這樣才能跟上教師的授課進度。

參考文獻:

[1]張春蓮.案例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商業會計,2009(7).

[2]付冬梅.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成本會計課程三段時間階梯式教學改革探索[J].財會教育,2015(5).

[3]邵名果,李傳偉.1+X證書制度與高職人才培養方案的融合性研究[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9,12,35(6).

[4]王鴻磊.產教融合背景下對接“1+X”證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建構研究——以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為例[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2,22(4).

[5]沈欣.“1+X”證書制度下會計專業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7).

[6]程慧玲.成本管理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價值創造為核心能力的培養目標[J].新會計,2017(10):13-16.

(劉巧英: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