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一直將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如何幫助學生順利就業、就好業,是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一大考量。本文通過研究冰山模型,發現其不僅適用于企業的人才培養和招聘,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也有指導性意義。本文通過研究分析冰山模型在高校畢業生求職中的有效應用,提出從差異化培養、學生能力塑造、專業技能提升等方面培養畢業生的求職能力并有效指導高校的就業工作,從而幫助畢業生高效就業。

[關鍵詞]冰山模型  高校就業  就業指導



引  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步伐的加快,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就業問題越來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高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主要陣地,承擔著畢業生順利就業、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任務。要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提高畢業生的求職能力,就必須不斷拓展就業指導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冰山模型簡介與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的“冰山模型”(圖1),是用來全面描述和分析人的個體素質要素的模型,該模型在企業人才的招聘和培養中被廣泛使用。冰山模型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技能和知識,是水面以上冰山顯現出來的部分,這部分是一個人的外在表現。第二部分有價值觀、自我認知、品質和動機等,是冰山隱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

圖1

第一部分是專業知識技能,都是針對某個崗位或工作的,可通過學習、培訓、練習等方式進行提升,學習和提升的速度視其難易程度而有所不同,水面以上顯現的這部分相對容易量化和提升。

第二部分有角色定位、價值觀、自我認知、品質和動機,每個人的這些因素都是其在特定生長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有的因素還受到遺傳基因的影響,例如性格。水面以下隱藏的部分難以量化并且很難改變,在個人發展中最為重要。但是,其中的部分要素也是可以通過后天學習和訓練養成的,短期內則難以速成,不易衡量。

通過對冰山模型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該模型不僅可以用于企業人才培養和招聘,對于個人自我認識與求職也是很有幫助的,對高校教師指導畢業生就業也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冰山模型在高校畢業生求職中的應用分析

很多畢業生在找工作的時候經常會感到迷茫,根本原因主要有:第一,缺少要素信息;第二,缺少方法指引。

以下列出冰山模型各個要素與學生個體所對應的根本信息(圖2),高校畢業生可以對照分析,找出問題所在,從而通過冰山模型找出一套適合自己求職、工作的方法。

圖2

既然是找工作,那么首先我們就需要弄清楚自己的職業期望,包括個人對工作的要求,比如期望薪資水平、工作時間、休假制度、企業發展前景、工作內容、在該項工作中是否可以學到知識和技能等。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展開一步步分析,接近最適合我們的目標工作。

1.目標工作與個人特質是否匹配

首先,我們要從冰山隱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著手,找到與個人能力、價值觀、性格、動機相匹配的工作——因為這部分要素很難改變,短期內難以速成,所以我們不能通過改變這部分要素來適應工作,而是要讓目標工作與個人特質相匹配,滿足“能做什么”“會怎么做”“什么樣的人”的要素。

遇到這部分問題時,我們既可以通過以往的經驗來判斷,也可以咨詢一些年長或有相應工作經驗的人來了解情況,又或者通過完成職業性格測試,來篩選出與我們性格相適應的職業,最終形成一份備選的職業列表。

2.個人期望與備選職業是否匹配

當明確了自己的職業期望時,接下來,我們就要把個人職業期望與備選職業進行逐一比較分析,篩選和排列出與我們職業期望最接近的職業清單,即個人期望與備選職業相匹配,滿足“想做什么”的要素。如果個人期望值過高,就可能很難找到相匹配的職業,從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這在畢業生求職過程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針對這個現象,我們應該降低標準,把期望列表中不太重要的項目的期望值降低,然后再找出與之相匹配的職業。

很多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的個人期望值過高,始終對“高”抱有幻想,無法就當前狀況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決策。在很多時候既然“高不成”,那么就應該挑選當下最好的選擇,從它做起,以后有機會了再重新調整。為什么很多人自身能力素質有限,仍然堅持“低不就”呢?主要是不甘心和“面子”在作祟。這就要求我們客觀正確地評估自己,客觀分析衡量因個人期望與備選職業不匹配導致的時間、金錢等各方面的成本,最后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決策。

3.個人能力與職業需求是否匹配

當我們在面對自己列出來的職業清單時,要搜索職業清單里每個職業需要具備的能力,將所需個人能力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相對照,篩選出與個人能力最為相符的職業,即個人能力與職業需求的匹配。

但是,在現實中一般很難達到百分之百的匹配,而冰山模型中水面以上顯現的知識和技能部分是最容易衡量、也最容易凸顯個人成績的,因此,很多招聘企業和平臺把職業所需相關崗位的要求與求職者的專業和技能作為重要的評判標準,而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也將這部分用來衡量自己是否適合這份職業。那么,作為應屆畢業生,我們只能盡可能將個人能力與職業需求達到較高的匹配度,如果某個職業與個人的期望較為接近,而目前個人能力還有一些差距時,我們可以把這個職業作為未來努力的目標,在后面的工作和學習中主動培養這部分能力,通過學習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參加相應的培訓來縮小這部分能力與需求的差距,以達到個人能力與職業需求的高度匹配,謀取一份滿意的工作。

冰山模型啟發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提升策略

1.差異化培養,做到因材施教

通過對冰山模型的研究發現,水面以上的顯現部分是相對容易衡量的,而水面以下的隱藏部分很難量化,而且因為個體不同差異較大。因此,我們可以進行差異化培養,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自己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根據學生學習掌握知識技能能力的不同,從而引導出不同的職業需求,進行差異化培養,為不同職業、不同崗位進行人才培養和疏導。

2.確定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培養

根據冰山模型,水面以下隱藏部分的要素在短期內難以養成,需要通過長期的熏陶、培訓才會逐漸顯現出作用。在日常學習中,高校教師應注意分析學生個體的價值觀、性格、動機等隱性要素,分析未來最適合學生的職業范圍,建立畢業生個體的求職檔案,分類規劃。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具體家庭條件,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職業方向,并將其作為培養目標。然后,帶領學生一同分析這個職業方向所需要具備的各種能力,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重點培養學生的相應能力。

3.提升專業技能,尋求人職匹配

大部分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傾向于選擇相應專業且技能熟練的人才,不愿再花費時間和金錢等成本去培養人才。在應屆畢業生的求職過程中,很多畢業生因缺乏專業經驗而在就業中選擇了與專業不對口的職業,即個人能力與職業需求不匹配。

專業的事情應該交給專業的人員去做。所以我們在校期間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嚴格學生專業課的考查,并且適當增加學生專業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熟練技能。同時強化校企合作,為學生搭建專業實踐平臺,開展情境化教學,提高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接受能力。

4.強化就業指導,提高畢業生的求職競爭力

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受挫,歸根結底是自身的求職競爭力不足。要想讓學生順利就業、就好業,要求我們高校教師做好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全面提升畢業生的求職競爭力。高校教師在指導學生就業的工作中也要不斷注重自身素質及就業指導能力的提升,參加相關就業指導培訓,如生涯規劃師、就業咨詢師等。

高校應盡早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日常教學中要理論實踐相結合,可適當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融會貫通。

5.協同育人,校企合作共贏

校企育人相結合,鼓勵學生多參與企業實習、社會實踐等活動,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高校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與企業的生產和經營,采用實地教學模式,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從而幫助學生更快速地理解理論知識,將其融會貫通。也可邀請企業人員來校面向學生開展專題講座,通過對學生求職、面試、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具體指導,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升。其次,高校就業工作部門也可開展就業指導咨詢服務,加強分類指導,根據畢業生不同的就業意向進行差異化、針對性的指導。

6.知行合一,勇于嘗試

在日常的專業教學中,很多老師傾向于理論化的灌輸,在課程考查中,也是注重學生的理論掌握情況,相對忽視了學生理論知識到實踐應用的轉化。很多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得很好,考試分數也很高,但是一到實踐應用中,卻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不敢嘗試,反復多次導致學生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在實踐運用及求職的過程中常常缺失了獲得感、成就感。

因此,我們要在日常學習中加強針對性的教育,讓學生對于專業知識能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教師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從理論知識認知到實踐應用技能的轉化能力,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理論解決問題和處理問題,讓學生真正地體驗到學有所獲、學以致用,從而使其在由“知”向“行”外化的過程中,產生從“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質的飛躍,并在生活實踐中通過“行”來檢驗“知”,最終實現“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孫怡曉.基于冰山模型的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提升路徑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9,6(77):121-123.

[2]張燕妮.“互聯網+”時代校企協同的高校就業指導模式創新研究[J].智富時代,2018(9):191.

[3]張陶然.新時代“知行合一”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研究[J]. 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0,33(2):108-111.

(何歡: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