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下,如何深耕“作業革命”?
作者:馮岳翔
發布時間:2022-03-03 09:51: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面對“雙減”政策“減什么”“增什么”“提什么”的問題,一方面,我們要踩住“剎車”,學校應不斷優化育人環境與內容,把學生從繁重的作業和校外培訓的負擔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要摒棄“大干快上”的教育方式,梳理總結經驗并朝著高質量發展邁進,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對于處于叛逆期的初中生,還要用好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的“離合器”,使得“家校新關系場域”下的教育生態更加穩定和諧。對此,我們開啟了“雙減”背景下作業合理整合與有效評價的實踐研究。
為什么關注作業
“雙減”帶來最主要的兩個變化:一是減輕了校內的作業負擔,二是減輕了校外的培訓負擔。“雙減”的目的,不僅僅是為學生減負,更重要的是要讓教育聚焦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與身心健康。一線教師應當重構學生的一日生活,重構我們習以為常的傳統教學模式。
要轉變課后作業,必須抓住兩個關鍵詞:一是控量,二是提質。控量是指時間上每個學科的作業要控制在規定的時間內,避免讓學生重復刷題。提質則是指依據作業的功能,分學科調研,制定《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意見》和《書面作業設計樣例》,提出單元和課時的作業設計指標體系以及作業實施的基本框架,目的是實現知識的整合,將關注點放在學生的素養和能力培養上。
作業合理整合與有效評價的實踐路徑
為有效推進作業合理整合與有效評價的實踐,課題組從“四研”(一研“雙減”工作實質、具體要求和落實辦法;二研作業管理、批閱及檢查辦法;三研作業如何公示;四研各學科如何全面優化作業設計和作業質量檢驗。)出發,大致按照三個板塊推進:為何改進、如何推進和改進的成果如何呈現。老師應當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把以作業和練習為抓手的“先學后教”理念落實在課堂教學中。
通過自我演練、自我挑戰、自我評價,使孩子們對自己的作業負責任。
通過作業設計的基本框架,九個學科組長按照作業功能、作業來源、作業設計、作業書寫、作業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講評、作業訂正、作業輔導、作業反思等十個方面,設計出了《書面作業設計樣例》。
我們該如何設計作業?第一是系統地建構、組建好單元考點題庫。在每一個單元學習之前,對本單元的考點進行一個梳理,然后利用課本后的習題、練習冊和教輔挑選出題目,按照考點組建知識提綱,將選出的題歸納到題庫中。在設計校本作業的過程中,第一是要注重校本作業的基礎性。以北師大版教材為例,北師大版的數學、物理、化學教材是以“問題串”的形式來串聯整個教材,在每一個新課授課結束之后,會有相應的練習。考慮到校本作業的基礎性,老師們可以根據教材改編題目,只需要進行一些條件的變換,就能設計出具有層次性、基礎性的練習題。第二是要考慮校本作業的科學性。所謂科學性就是在你設計題目的過程當中,不但要考查學生的知識技能,還要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所以題目的設計一定要有科學性。第三是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性。所謂的差異性就是要尊重、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水平是不一樣的,那么在設計校本作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層次性和差異性,可以將作業設計為基礎題、提高題和拓展題三個檔次。
所有的作業設計樣例只是提供一份參考,老師會根據班級情況再進一步調整,最終實現作業的“班本化”和“生本化”。為使作業真正發揮其功能,老師可根據作業的類型和特點,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作品展評、展示交流、討論分享等多樣化的方式,同時要求:七年級拿出教材內容和作業內容的70%進行改編和創編,八年級拿出教材內容和作業內容的60%進行改編和創編,試題難度控制在0.7左右,八年級的容易題、較易題、較難題三種難度試題的分值比約為6∶3∶1,七年級的容易題、較易題、較難題三種難度試題的分值比約為7∶2∶1,試題不得超越國家課程標準和學校教學進度,不出偏題怪題,減少機械的記憶性試題,這樣,我們就可以對“雙減”后的教學質量和作業評價作出科學判斷。
作為作業的設計者和評價者,持續優化作業實踐我們可實現“四個轉向”,一是作業觀轉向,從“工具”到“發展”。二是作業設計轉向,從“割裂”到“整合”。三是作業分析轉向,從“隨意”到“嚴謹”。四是作業評價轉向,從“判斷”到“增值”。科學而合理的作業,有助于學生理解學科本質,掌握學科方法,體悟學科思想,賞析學科文化,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作業合理整合與有效評價的發展
在“作業革命”推進的過程中,通過班級實踐,老師已經有一些符合班級實際的構想。如教導處在完成全校第一次作業評價檢查后,提出作業的“七區”(鞏固區、批閱區、糾錯區、反思區、交流區、回復區、積累區),老師設計出歸納錯題原因(學科知識、技巧、學科思想、粗心大意)的錯題本。
在關注課后作業的同時,教師應當打通預習、課堂、課后作業的“任督二脈”,最理想的狀態應當是貫通課內、課外的作業,融通單元作業與課時作業。以“三精四提一控”的方式優化作業管理。三精:一是精細。以工匠精神抓作業管理,通過“視導—反思—研討—評比—分享”五步工作法,精細管理,破解問題。二是精準。以研修賦能抓作業管理,聚焦“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個作業層級目標,精準訓練,提質增效。三是精進。以專業態度抓作業管理,按照“學情導向,課標統領,教材為本,作業鞏固,思維提升”五個關鍵環節,精進技能。四提:一是提升作業設計質量。實施學科組、班組教研,開展“一題三維”線上研題活動,每周研一題,緊扣課標、教材和學生三個維度,深挖出題意圖及練習價值,提升作業設計的質量。二是提升教學管理成效。開展作業管理反思,從“自我反思—過程檢查—經驗分享—學校評議”四個步驟,找問題,比差距,明方向,強督促,提升教學管理成效。三是提升學情診斷技能。實施“一核兩評”作業批改制度,以學生發展為核心,記錄學生作業的正變化與負變化。從基礎問題,知識遷移,思維路徑,作業態度,學習習慣等方面歸因,對癥下藥,分類施策,提升學情診斷技能。四是提升作業育人水平。按照“控制三閑,三個注意”的作業要求,讓學生像考試一樣完成作業,控制閑思、閑事、閑話,注意書寫姿勢、筆畫、版面。強化習慣,提升作業育人水平。嚴控隨意安排作業與作業泛濫現象,注重作業質量,合理控制作業數量。
“雙減”背景下作業合理整合與有效評價的實踐研究和區域推進已在路上,學校和教師應當深耕“作業革命”,設計出符合學情的作業模式,讓作業不再成為學生肩上沉重的負擔。
作者單位:陜西省商洛市洛南縣城關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