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式“三個課堂” 繪制育人畫卷
作者:吳 杰
發布時間:2022-03-03 09:26: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早八點,昔日傳出瑯瑯書聲的西安市航天城第四小學(以下簡稱“航天四小”),一片寂靜,附近小區里的核酸監測點,不時傳來“保持一米距離、保持一米距離……”的喊話。2021年12月23日,新冠肺炎疫情讓西安進入了“慢鏡頭”,全市小區(村)、單位實行封邊管理。10日前,航天四小已經有條不紊開展了“停課不停學”的云端教學。3日前,航天四小“名校+”教師志愿者為一線抗疫人員送去愛心便當。學校不僅給學生傳道授業,也給社會上了生動一課。
建校不足兩年,航天四小統籌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同步構建課程育人、場館育人、活動育人,打造立體式全方位的育人場所。獲評“2021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學校”“陜西省航天模型運動特色學校”等榮譽;語文、數學學科獲評陜西省中小學學科優質教學基地;“一年級數學思曉云課堂”成功申報2021年陜西省中小學國家精品課程。
■ 技術賦能,做優“第一課堂”
“云端賞書,看魯迅賞國魂”三至六年級閱讀交流;沙畫、演奏、繪畫,二年級居家以藝戰“疫”;“我們在一起 We are family”一年級英語綜合實踐……西安疫情防控升級以來,航天四小從技術培訓、課前教研、領導包抓、聽課跟進、實時反饋等角度精雕細琢線上教學,保證學生“云上”也能高質量學習。
其實,航天四小學生觀看微課學習早已是常態。2020年9月建校以來,數學學科率先推出“單元導學式”系列微課。半年后,數學、語文、英語、科學、體育等學科均統整教材,發布系列“思曉云微課”,目前推出270余節。
在不打折扣落實國家課程的“第一課堂”,航天四小的“思曉云微課”只是錦上添花,而核心競爭力是系統架構的“思曉課程”。
各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方法,將學科主張融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中,形成“真味語文”“思辨數學”“樂享英語”“美好道法”“立體體育”“悅享音樂”“信息PLUS”“星空美術”“思創科學”等創新育人學科活動。如“小繪本,大創想”“我和漢字去旅行”“數學思維小講師”“前置性單元導讀”“馬拉松暨團隊接力賽”等活動,全面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力、學習力、創新力。2020年12月,學校被遴選為“西安市思維型教學實驗學校”。
航天四小為什么能掀起線上線下混融共生的課堂革命?可從2021年11月25日舉行的“青年π”研修社中窺探一二,教師普遍表示:“不應將自己歸類于教書匠,而是發揮∞精神,不斷挖掘專業潛能、挖掘學科內涵和教育深層次意義。”近兩年來,航天四小通過“青藍工程”“名師室坊站”“名師+研修共同體”等多種形式為教師搭建平臺,引領教師精進教學、勇于登高。航天四小校長楊勇帶領團隊承擔國家級、省級課題研究7項,參與編撰的《奇妙的數學在哪里》《奇妙的數學在這里》獲出版發行。2021年10月,航天四小17名教師在陜西省第二屆中小學、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育教學成果評選中喜獲佳績。
如何把教師隊伍這個“智庫”發揮出最大威力?航天四小的“殺手锏”是“楊勇思維空間”和“思曉云教研”。
打開“楊勇思維空間”微信公眾號,“思曉好課堂·能手引領課”“思曉好課堂·青年教師賽教課”“家庭實驗”“客廳也瘋狂”多種拓展課一覽無遺。“楊勇思維空間”打破學科界限、組建研究團隊,以“微課堂、微研究、微互動”為載體,有效整合學習工具與學習資源,構建基于“學生、教師、家長”的網絡空間學習共同體。航天四小在2021年3月和9月組織兩屆“思曉云教研”,由學校管理團隊和特級教師執教,推出云課堂23節,累計5萬余人觀看,探索跨域教研新模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2021年10月29日“三個課堂”高峰論壇上,楊勇發言引發教育同行深思,他認為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必然會塑造新的學校形態,航天四小致力于構建智慧教育系統,讓教育更加“智慧”、更有“質量”。
■ 系統設計,做深“第二課堂”
要放寒假了,航天四小二(6)班學生李錦陽排著隊往外挪,迎上護送他們的老師的笑臉,皺著眉忍著淚來了句:“不高興不高興,不能來上學了!”為什么呢?時間倒推至1.5小時前,全校學生走出教室,戶外操場上、活動部室里,身體躍動、指尖盤沙、蒸煮烘烤、說學逗唱……他們在“走班制”課程中揮灑汗水、感受成長;時間倒推至3個多月前,全校學生在家長協助下云端搶課,自主選擇喜歡的課程和校園中最親密的大伙伴、引路人……原來是諸如此類的“第二課堂”讓李錦陽迷戀。
“新學期,來學校,課后服務就來到。吃得香,吃得凈,一顆飯粒也不剩……有勁頭,手腳大,什么困難也不怕。花也紅,旗也紅,人人都愛好兒童。”思曉青曲社的一群孩子身穿傳統大褂,一邊打著快板,一邊編著自己的順口溜……航天四小共開設類似特色鮮明的“走班制”課程51項,打破學生年齡、班級界限,建立教師、學生在全學段、全領域的學習共同體。每周二、周四為固定的走班時間,通過課程設置、評價晉級,讓不同學生“亮己所長,專我所愛”。
在“消化課堂知識,增強學生興趣愛好與綜合素養”的“第二課堂”,“走班制”的“打底”建設是“小蝴蝶”課程體系,目前共研發走班課程教師指導用書64冊。
“科學家受蝴蝶鱗片功能的啟發,解決了人造衛星的控溫難題,蝴蝶還有‘破繭成蝶’的勇氣、‘五彩斑斕’的蓬勃等精神氣質。”航天四小副校長楊紅艷介紹,學校以此為出發點,結合時代發展、立足航天基地特色,以學生的成長支持為設計依據,從“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維目標研發指向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分為興趣培養、特長發展、特色提升等課程群,并分層、分段開展素質教育。以健身課程為例,低段學生重點開展大繩、小繩、雙人跳等基礎跳繩活動,高段學生則加入八字長繩、十字交叉帶小繩等高階練習項目。
“走班制”課程系統設計深入人心,“智庫”更是精準發力,引進大學特有的“導師制”。在學生自選導師與學校整體安排下,16名混齡學生擁有一位專屬導師。“每名學生選擇一位除班主任之外的老師做自己的‘大朋友’,和他分享心理世界,化解思想矛盾。每位導師都制訂了所服務學生的詳細檔案,開展固定的集體活動和靈活的個體輔導。我們對全校學生進行了幾輪的心理素質普查,結果良好。‘導師制’還緊密地‘黏合’了家校合作,家長常常贈送感謝學校的錦旗。”航天四小心理學教師徐丹說。
“我們通過學科聯動,豐富拓展紅色精神的范圍和內涵。并在場館育人、課程育人中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啟蒙教育融入學生的成長發展中。”楊勇說。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學校建設紅領巾學院,從家國情懷、傳統文化、科技發展、道德倫理、法治法規、人文素養、民族復興等維度,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與理性精神。2021年9月30日,航天四小“名校+”學生演唱拍攝的MV《清澈的愛 只為中國》獻禮祖國,在央視頻公映,點贊31萬余次。
■ 協同推進,做細“第三課堂”
“月亮在古代都有哪些名稱呢?你能說出相關詩詞、成語嗎?”
……
“大家將積木按照自己的意愿建造一個火星基地。”
……
“請參與者根據自己的喜好給紙上的星體涂上顏色,再掃描畫作,把它投影在巨型虛擬宇宙中。”
……
“哆啦A夢的口袋里有‘縮小射線’,在科技的引導下,我們現在一起走進現實中的縮小世界,制作神奇的熱縮片。”
……
你能猜出這是一次主題研學的現場嗎?2020年12月11日的九號宇宙航天深空科技館內,航天四小“星空可及 未來可期”研學活動正在進行。談到如何將“第三課堂”落實到課程,教師謝晶說:“我們打破分科備課、分科教研的傳統習慣,把語文、數學、美術、科學等學科打通,共同‘把脈會診’,實施‘參與型、體驗型、交流型、實踐型’教育模式,努力構建‘全學科’育人。”
從前課堂是世界,現在世界是課堂。航天四小以研學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館、博物館等校外教育服務設施和志愿者服務、社區服務為活動載體開展“第三課堂”。從校級層面積極開發“行走的力量”系列研學課程,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年級層面,充分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研討制訂適合各年級組開展的研學活動;班級層面,依靠家委會積極謀劃,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能量,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班級研學實踐活動。
近兩年來,學校開展“星空可及,未來可期”“探秘產業園,播種航天夢”“追尋先烈足跡 傳承紅色精神”等校外實踐,年級組開展“少先隊員進社區”“紅領巾迎全運 我是場館代言人”等活動。把學生的成長空間從教室拓展到更廣闊的社區、社會中,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在領悟中成長,“第三課堂”達到“放手讓學生走近大自然,在社會實踐中得到鍛煉”的目的。
“未來的教育,既不是‘工業’,也不是‘農業’,它理應更像‘森林’的樣子,是不同生命個體自主生長又相互依存的賦能環境。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創建一個森林般的教育生態’。”楊紅艷說。航天四小打造的“三個課堂”,就如同相互依存的賦能“森林”,充分兼顧學生發展需求,真正將立體育人落到了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