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國革命圣地。延安時期是中國革命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孕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五育并舉”德為先,如何利用好延安紅色資源,全面加強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先后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系統、科學、深刻地回答了事關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問題,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延安市教育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的指示,將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來抓。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載體,加強隊伍建設,注重實踐育人,在“紅”字上下足功夫,切實解決好思政課“為誰教、誰來教、教什么、怎樣教”的問題,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中,讓思政課達到“成風化人、潤物無聲”的效果。

■ 加強黨的領導 解決好“為誰教”的問題

延安市教育局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面加強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把準政治方向。看齊黨中央,守好主陣地,始終把加強思政課建設當作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一項歷史使命。市教育局黨委全面加強中小學校黨組織建設,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不斷加強和改進黨對新形勢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領導,旗幟鮮明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不懈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培養青少年一代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真摯情感和理性認同,鑄牢理想信念、打好人生底色。

二是統籌謀劃推進。制訂印發了《延安市中小學思政課建設工作方案》,對全市思政課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要求各級黨委要把思政課建設擺上重要議程,抓住制約思政課建設的突出問題,在工作格局、隊伍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實行市、縣(區)、校專人分級負責,黨、團、隊組織具體實施,學校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深入到班級、宿舍,延伸到校外各類實踐基地,促使育人根基更加牢固。整合社會各方資源,積極與文明辦、團委、婦聯、關工委、綜治委等部門協調,開展軍、警、校共建,密切學校、家庭、社會互聯互動,有效增強育人合力。各學校書記、校長帶頭走進課堂,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帶頭聯系思政課教師。

三是抓好黨史學習教育。制訂《全市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方案》《小小講解團黨史教育活動方案》,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聯合延安大學在全市中小學開展“黨史進校園 紅色基因代代傳”黨史宣講活動。開展“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進校園”活動,引導青少年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延安中學與中國人民大學聯合舉辦“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大學與第一所中學共同學習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活動”,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延安實驗小學《100節毛澤東詩詞微課‘解鎖’黨史學習教育》被《人民日報》客戶端報道。宜川縣城關小學《“爭做新時代好少年——中國工農紅軍延安宜川紅軍小學紅色研學側記》被《陜西日報》報道。

四是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堅持黨管意識形態原則,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打好意識形態工作主動仗。高度重視教育工作的政治屬性、意識形態屬性,掌控網絡意識形態主動權,筑牢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防線。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決杜絕宗教和西方不良思想對校園的侵蝕滲透,規范課堂管理,嚴格教材使用,堅持課堂講授有紀律、公開言論守規矩,守好學校意識形態主陣地。

五是強化督導考核。堅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納入縣(區)政府年度教育重點工作考評范圍和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內容,進一步夯實縣(區)政府工作責任,有效推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扎實開展。

■ 選好育人導師 解決好“誰來教”的問題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保障。堅持把政治堅定、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好的思政課老師充實到教學一線,建設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一是持續壯大思政課教師隊伍。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通過特崗教師招聘和校園招聘等渠道,不斷加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補充力度,實現中學基本達到專業專職,小學兼職狀況極大改善,推動全市各級各類學校思政課教師隊伍持續壯大、結構不斷優化、整體素質進一步提升,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二是深入實施“雙培養”機制。健全黨員骨干教師“雙培養”機制,確保教育事業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向前推進。建立市、縣(區)、校三級教師培訓體系和專題培訓制度,通過對中小學思政課統編教材教法進行培訓,引導教師準確把握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思政課課程目標,促進思政課教師素質持續提升。

三是常態化開展思政課教師“大練兵”活動。以練促學提本領,全市圍繞思政課教師素養“六要”要求(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開展思政課創優行動,掀起了思政課大練兵熱潮,形成了“人人有示范、堂堂有精品、門門有金課、課課有名師”的思政課建設新局面。

四是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制訂出臺《延安市師德建設管理辦法》,構建教育、考核、獎懲與監督相結合的師德建設工作機制。堅持把教師思想政治素質放在首位,以師德建設為突破口,增強教師教書育人責任感,帶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實施《延安市師德師風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約談函詢,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輕處分、組織調整成為違紀處理的大多數;黨紀重處分、重大職務調整的成為少數;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成為極少數)。特別是第一種形態,突出抓早抓小、防微杜漸。認真落實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三項機制”,進一步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彰顯黨員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2021年5月份,在教育部召開全國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經驗交流暨師德專題教育啟動部署會上,延安市作為唯一地級市作交流發言。

■ 豐富教學內容,解決好“教什么”的問題

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一是開齊開足開好思政課程。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開齊開足高中階段思想政治課,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課。以“八個統一”(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為準則,以建設精品思政課堂為抓手,通過聽課評課、教研座談、磨課賽教、展示評比等方式,開展案例式、探究式、體驗式、互動式、專題式教學探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推進思政課守正創新。充分利用紅色資源,不斷擴大紅色“能量場”、壯大主流“聲量場”,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發揮思政課關鍵課程作用,打造優質思政教育成果,引導青年學生更加堅定理想信念,牢記我們從哪來、跟誰走、往哪去,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二是全力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市建成心理咨詢室361個,共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405名(專職52名、兼職353名),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和有關活動,并提供心理健康輔導;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延安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針對性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愛國主義教育高度結合,統籌推進,組織學生走出校門,積極開展紅色文化、黃河黃土文化、生態體驗等研學實踐活動,在紅色基因傳承中磨礪堅強意志,拓展胸懷視野,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常態化。每年聯合團市委和延安市青少年心理學會,共同開展全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研。每學期組織開展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訓會。聯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開展了“中小學心理健康空中大講堂”,培訓師生10萬余人次。聯合武漢大學心理學系舉辦了全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講座,培訓師生12萬余人次。在全市開展中小學教師線上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和學生心理健康測試。

■ 優化教學方式 解決好“怎么教”的問題

思政課教師是理想信念的引導者,也是守正創新的開拓者,為廣大青少年筑夢引路,為黨和國家培根鑄魂。延安市積極推進思政課與時俱進,發揮紅色資源優勢,著力解決思政課“怎么教”的問題。

一是將革命傳統融入課程教材。通過多種途徑將革命傳統融入課程教材、滲透進德育活動、落實于課堂教學,成功打造“開學第一課”“小小講解員”等十多個活動品牌。依托全市445處紅色革命舊址和30座革命紀念館,建成中小學黨史國史教育基地129個、研學基地16個。堅持把班、團、隊會放到革命舊址去開,把思政課放到紀念館去上。延安中學被中央和省市延安精神研究會聯合授予“延安精神踐行基地”稱號,《弘揚革命傳統,培育時代新人》被教育部選為落實《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典型經驗。延安中學與中國人大聯合舉辦“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大學與第一所中學共同學習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活動”,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二是持續開展系列“紅色”育人活動。為持續37年的“小小講解員”活動注入了新的時代活力,深受學生喜愛和社會各界稱贊;《核心價值觀唱響在延安》系列活動被中央電視臺錄制成特別節目;《唱支歌兒給黨聽》十九大期間在央視少兒頻道播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吳起高級中學用長征精神立德樹人、延安新區一小“星火傳奇舞臺劇”等成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亮點;《傳承延安精神,培育時代新人》在延安電視臺“深度延安”欄目播出,隨后很快被推送到“學習強國”平臺,點擊次數多達34.9萬次;全市中小學全部創建為“文明校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連續兩年在中央文明委年度測評中名列全國113個地級提名城市第二名。中央電視臺、人民網、《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先后對延安市“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辦學實踐進行多次報道。

(作者系延安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