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雙減”政策的市域“大教研”體系建設思考
作者:喬豐年
發布時間:2022-02-28 10:54:3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戰略決策,陜西省委、省政府明確了“開展‘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的具體要求。從市級層面來看,重組教研體系,整合市、縣、校三級教研力量,著眼“三個提升”,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讓學生的學習回歸校園,是落實“雙減”的治本之策。筆者結合渭南市“雙減”及“名師”隊伍建設實際,淺談三方面的思考:
“雙減”是民心工程 教育需解決好新課題
在營改非審核登記、政府指導價管理、預收費監管、規范培訓行為等政策導向下,義務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數量被“大大壓減”,學生的學習逐步回歸本真、回歸校園。毋庸置疑,“雙減”的主陣地在學校,主戰場是課堂。對此,校長、教師要重點解決好三個方面的問題:
1.課堂教學質量如何保障?
教師需要在熟悉課標、吃透教材、掌握學情的基礎上,設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節、完成個人初備;再依托教研組、學科組、備課組等平臺,通過集體說課、備課、研磨等途徑,形成清晰有效的教學思路、規范合理的教學環節;最后通過準確、完整、生動的教學呈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完成既定教學任務,達成預期教學目標。
2.作業設計質量怎么提升?
首先,需完成從“作業布置”到“作業設計”的理念轉變,完善對作業診斷、鞏固、導學等功能的理解和認同;其次,需把作業設計納入教師與學校的研修體系,通過研修提升作業設計的質量和水平,真正發揮作業的功效;再次,需根據學情探索分層、分類作業設計,探索彈性化、個性化作業,不斷提高作業布置的針對性、有效性,減輕學生作業負擔。
3.學生學習困惑怎樣解決?
盡管有課后服務作為保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惑,但不可否認,仍有部分學生、部分疑惑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做強做優免費線上學習服務。教育部門要征集、開發豐富優質的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利用國家和各地教育教學資源平臺以及優質學校網絡平臺,免費向學生提供高質量專題教育資源和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習資源,推動教育資源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優秀教師開展免費在線互動交流答疑。各地各校要加大宣傳推廣使用力度,引導學生用好免費線上優質教育資源?!?/p>
把上述三個問題提級擴面,鄉村學校,特別是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如何實施?教科研力量薄弱的學校如何實施?如果把新入職教師畢業院校的多元化、農村學校的服務期限要求,和校際差異、城鄉差異等因素考慮進去,可以說,僅僅依靠學校力量,要在校內全面落實“雙減”政策,困難重重。
“名師”是優質資源 研修需發揮出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事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工作。面對“雙減”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構建市域學科、學段全覆蓋的“大教研”體系,發揮現有優質資源作用,完善管理措施,強化全員培訓,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讓市域內的每一名教師都把課上好,是有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有益探索。
1.構建市域“大教研”體系
立足課堂教學改革,著眼鄉村教師、新入職教師的“會教”“教會”等問題,打破校際、縣際,甚至學科壁壘,統籌市域內的省市級教學能手、學帶、名師、特級、正高等優質資源,構建以市教育局“雙減”及研修思路為統領,以市級教科研部門為推動主體,以各學段、各學科骨干教師中的卓越者為主導的“名師聯盟”;由市級教科研部門、“名師聯盟”牽頭,組建以年級和學科為單位,市域教師全員參與的研修共同體;搭建多元化線上交流分享平臺;遵循“教學同備、進度同步、評價同標”的原則,按照“菜單式”任務驅動模式,線上交流與線下研討相結合、現場觀摩與經驗分享相結合、名師指導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形成“統一主題、統一任務、統一形式、統一評價、統一審核”的市域“大教研”體系,破解全員研修及校際、縣際研修中的諸多問題。
2.著眼教師“小問題”的解決
“雙減”對校內的作業設計與管理、課堂教學改革與質量提升、課后服務多樣性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更細、更高的要求,“名師聯盟”需重心下移、靠前督導,依托“大教研”體系,動員、組織市域內的各學科“名師”,與鄉村教師、新入職教師等,常態化地開展在線互動交流答疑,重點解決一線教師,特別是小規模學校教師、教研力量薄弱學校教師、新入職教師等群體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困惑與問題,并開發研制分享教學所需的資源,使學科教師能在“大教研”體系中得到獲得感、成長感、幸福感。在此過程中,學校需提供行政支持、校長需強化理念引領、名師需落實專業指導,“三方”聯動、“三級”貫通、“雙線”共進,全市一盤棋,使市域“大教研”體系在推動教育資源均衡、促進教育公平等方面能最大化地發揮作用。
3.建立學科“云課堂”資源
以基于“雙減”要求的學科“云課堂”建設為抓手和載體,按照“先試點建立標準、后模型全面推廣”的思路,首先由遴選的“名師”團隊完成典型內容的教學設計打磨、教學視頻錄制;然后專題研究討論,集思廣益,擬定某個學科或某類課型視頻內容及形式的相關規范,明確上傳途徑及機制;再逐步建立各學科以“闡釋思路、教給方法、明晰檢測”為基礎,以解讀學習目標、突破重難點、優化作業設計等為重點,以每節課錄制8—10分鐘視頻為主要形式的教學資源庫,借助“微信公眾號”,長期免費線上點播;逐步完善基于“新教育”及“一頁紙教學法”等理念的線下紙質推廣資源,使“大教研”體系有共同的成效目標及行動載體;在一年半到兩年內建成“雙減”政策下的“體系健全、內容完整、理念先進、使用方便”的“渭南云課堂”,提供給城鄉教師、學生、家長。解決教學目標合理設定、重難點有效突破、課后作業分層設計及“三支隊伍”全員培訓等問題,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為“雙減”的有效落實及優質均衡發展貢獻教研力量。
“體系”是載體統領 保障要落實到全方位
要讓“大教研”在“雙減”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體系”建設及服務保障至關重要。
1.建立推進機制
由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牽頭,業務主管科室具體負責,市級教科研為責任主體、市級電教部門為技術保障,落實相關科室的實施責任人,建立科室負責人例會制度,解決“名師聯盟”在工作中的行政推動和行政保障問題。
2.建立專家團隊
組建“有影響、懂業務、肯干事”的專兼職專家團隊,專人專職專事,形成“周聯席、科匯報、同標準、嚴審核”的工作制度,集中精力解決“名師聯盟”及“大教研”體系、“渭南云課堂”建設中的各類技術問題,持續推動各學科“云課堂”建設高水平推進。定期邀請高層次專家、學者進行指導,探索“渭南云課堂”構建過程中對“三支隊伍”,特別是鄉村教師、青年教師、新入職教師的培養、培訓機制,為經驗的復制、推廣、長期使用奠定基礎。
3.落實督查評估
定期聘請第三方機構,對業務主管科室、教科研、督導、電教等相關科室及“名師聯盟”和“大教研”體系建設、“渭南云課堂”建設中的職責落實情況持續跟進;補充、完善“雙減”與“大教研”體系互相促進的工作措施,總結、提煉,形成典型經驗;對“渭南云課堂”課程建設全面督導,確保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完成相關工作,取得預期效果。
黨中央、國務院的“雙減”決策部署,治理了規模龐大、良莠不齊的“影子教育”,杜絕了培訓機構的上市融資、資本化運作,避免了資本對教育的裹挾、綁架,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遏制了教育“內卷”和社會焦慮,扶正了教育的脊梁和方向。落實校內減負,教育需要負起應盡責任,領悟“雙減”初心,構建市域網格化、內涵化、規范化研修體系,擴大優質資源的使用率和覆蓋面,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作者系陜西省渭南市教師發展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