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雙減”:教師教學不能總說“挖掘吃透教材”
作者:王越群
發布時間:2022-02-28 10:51: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年來,由于工作原因,筆者與中小學教師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多,特別是在深入學校聽很多老師在說課或介紹備課、上課的基本做法時,發現不少教師都會把“挖掘教材”或“吃透教材”作為一條經典經驗。這不禁讓筆者想到數十年前剛入職某成人高校時,學校為了讓我們這些非師范院校畢業的青年教師能夠勝任教學工作,便專門安排有經驗的老教師進行指導。當時,經一位從中學調來的賈老師指導后,筆者就將“吃透兩頭——吃透學生、吃透教材”作為“座右銘”刻在了腦海里。
“吃透教材”作為過往教師傳承的教學經驗,在今天看來,固然有一定的道理,教學中“挖掘教材、吃透教材”似乎沒什么錯,但筆者以為,在已經進行并不斷深化了20多年的第八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如果還僅停留在“挖掘教材、吃透教材”,遠不能適應甚至很不符合基于“雙減”背景下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要求的課程教學樣態。換句話說,今天要落實“雙減”,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挖掘”與“吃透”的話,其實至少應同時做到“挖掘”或“吃透”三本“書”——課程標準、教師用書、學生用書,而不僅僅是教材。否則,“雙減”很難減下來。
挖掘吃透“課程標準” 守住課程教學方向
在中小學,不管是什么課程,教師都應該清楚,“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也就是說,對任何一門課程來說,不管是對該門課程教師“教”得正確與否,還是對學生在老師的“教”下學得到位與否,抑或是通過教研部門對老師“教”和學生“學”的“導”或“評”的效果等,“課程標準”都是最權威的依據,老師在教學中如果偏離“課程標準”要求,必然會偏離國家對課程教學要求的基本方向,即違背了國家課程改革要求的通過課程教學“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大方向。
今天,學校在落實國家“雙減”政策的過程中,盡管說的是“減少作業量”,但筆者以為,如果老師們能夠首先做到挖掘吃透“課程標準”,并按照標準進行“不超標”教學,學生作業自然就不會“超標”。否則,離開“課程標準”談教學,老師們不管是備課、講課、說課,還是評課等,都很容易滑入20年前課程改革時早就要求改變的“知識本位”的老路,不自覺地去“挖掘教材”了,全然不顧“課程標準”規定的學段目標、跨學段目標、具體課時目標之間的關系,將本不屬于具體課時目標中的教學內容無限加多、加深、加厚,導致出現教學“串門”或“超前”現象,違背了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與認知規律。
以小學語文課程關于“寫”的教學要求為例,為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標準”從入學一年級的新生的心智特征出發,將“寫”的要求在小學三個學段分別作了“寫話”“習作”和“作文”的維度區分,即在學生的幼小銜接期,老師不能把“寫話”當作“作文”去要求,因為“寫話”的要求非常低,課后作業當然就不能要求學生寫出什么“高大上”的“作文”了。還有,很多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中,總喜歡在“挖掘教材”時,把“學科知識”講得很深、很多,把“課程標準”里很多地方要求的“理解課文大意內容”操作成“深挖課文精深知識”,不給學生留“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
筆者在多次實際調研中發現,很多老師很少重視“課程標準”中對教師“教學建議”的“挖掘”與研讀,豈不知“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建議”,正是教師守住教學“方向盤”、“聽診器”和“路線圖”最核心的依據,因為這些建議是體現國家教育意志對教師課程教學大方向的核心要求,是國家課程育人最權威的表達。試想,老師們若離開“課程標準”闡述得非常詳細、明確的“教學建議”,一味追求這個模式那個高效的教學“創新”,豈不是本末倒置的功利之舉嗎?
教師須知,“課程標準”雖然與教材和教師用書相比,是字數最少的一本書,但對教師教學的指導作用卻最大,并關聯著教育部門、教研部門、學校、教師和學生等多層教育主體,萬萬馬虎不得。
正因為如此,在國家深化新時代普通高中與義務教育改革的權威文件中,均明確指出今后的中考和高考,都特別強調要以“課程標準”為命題依據,因此,對教育教學一線的廣大老師來說,回歸“課程標準”已成當務之急,老師們要樹立強烈的“無標不備課,無標不講課,無標不聽課,無標不評課”意識,深挖“課程標準”內涵,把握好正確的課程教學方向。
挖掘吃透“教師用書” 守住課程教學底線
在與很多中小學教師交流時,筆者還發現不少人總是將教育部組織的全國最權威最頂級的課程教學專家們編寫的“教師用書”稱為“教參”(教學參考),這實在是大錯特錯的叫法。因為這種叫法會使很多老師在教學中,把“教師教學用書”變成“教師教學參考書”,于是,便出現了大量教師教學中對“用書”棄之不用,最多只是能參考就參考,不能參考就不參考。因此,現實中有不少教師在教學中對這本書干脆棄之不用。
對此,筆者以為,教師只要靜心想想,就會很清楚,既然是“教師用書”,那肯定就是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用而且必須用好的一本書。進一步說,教師只要將“教師用書”擺在自己面前便會明白,與“課程標準”和“課本”(教材)相比,這本書是最厚的?!敖處熡脮笔窃诮處熕仞B、素質、能力、水平等都良莠不齊的情況下,國家組織全國大批中小學所有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頂級專家學者,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用書”(課本)制定的,既是為教師守住“課程標準”方向底線的要求,也是為教師守住學生課程學習邊緣的要求。
換句話說,“教師用書”是國家為教師編寫的與“學生用書”(課本)匹配且比學生用書厚好幾倍的“教學神針”,這本書的每一課內容,從“教材解析”“教學目標”“教學建議”“教學資源”,到最后的“教學設計舉例”,把教師在講課時所需的基本元素都呈現出來,內容詳細、要求具體、操作容易,可以說是國家為教師在教學時給學生送上“一碗水”前,精心準備的守住課堂教學質量底線的“一桶水”。“教師用書”這桶“水”,不僅“量大”,而且“營養豐富”,對教師在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都作出了最大化、最優化的考慮。
試想,如果教師不顧“教師用書”這一桶教學營養豐富的“水”,反而自己去漫無目標地“掘井挖水”或“提桶找水”,豈不是費力又無果嗎?
說到這里,筆者想到了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某小學語文老師在講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一文時,當講到周恩來十二歲隨伯父到東北奉天上學“來到被外國人占領的地方……街道上熱鬧非凡,來往的大多是外國人”這個情景的歷史背景時,這位老師竟張冠李戴成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占領東北所發生的事情,且不說這位老師歷史知識匱乏,顯然沒有將“教師用書”里“教學建議”講得明明白白的“順著學生的疑惑和興趣……根據學情,教師可以提示借助關鍵詞通過網絡搜索的方法,還可以提供相關學習網站和書籍”的建議當一回事,所以出現了自以為是、亂講一通的尷尬。
試想,如果這位老師“借助關鍵詞通過網絡搜索的方法”查清楚歷史事實,或者為學生“提供相關學習網站和書籍”,讓學生自己去“自主探究”,就一定不會出現這種常識性的錯誤。
因此,教師千萬不能再把“教師用書”當作“教學參考書”對待了,一定要挖掘吃透這本書,堅決守住課程教學底線。
挖掘吃透“學生用書” 守住課程教學邊界
“學生用書”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課本”或“教材”。早在20余年前,教師緊扣“教學大綱”(不是現在的“課程標準”),都很重視“吃透教材、挖掘教材”。自從新課程改革實施后,雖然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要求教師摒棄單一的學科知識傳授的傾向,但是由于這輪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將素質教育在課程實施中得以體現,其規模之大、難度之高、影響之深遠皆前所未有,需要教師改變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太多,包括數十年來幾乎被老師們奉若“法寶”的“挖掘教材”。
“挖掘教材”作為教師重要的教學經驗傳承并沒有錯,即使今天同樣需要“挖掘教材”。但是,筆者同樣認為,在當今課程改革已經從“知識本位”的課堂教學,深化到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一方面,只靠傳統的“挖掘教材”理念已經遠遠無法實現“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教育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如果把“挖掘教材”僅看作“挖掘課文”,則有可能陷入“經驗誤區”。筆者以為,作為“學生用書”的課本或教材,是國家組織課程教學頂級專家為學生編寫的學習用書,如果教師要“挖掘”,至少要有兩大意識:
一是應該高度重視課本中呈現在紙面上的所有信息元素,因為“學生用書”編寫者的每一個意圖和思想,都是通過書中的每一個信息符號傳遞出來的,老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只是關注、死摳、挖掘、吃透課文去一味地“教教材”,還應該對與課文相關的插圖、提示語、特殊字體字號的用意等,結合“教師用書”專家的解構與分析,準確指導、教會學生完全消化“學生用書”(課本)的所有學習要求,特別是要按照“課程標準”與“教師用書”要求,教給學生思考和動手動腦實踐的意識與能力。
二是要充分認識到今天的課本與過去的課本在內容上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加注重“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更加注重在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同時,不斷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利于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極大的整合、融合與跨界特征。
因此,教師“挖掘教材”,不僅僅要挖課程的學科知識,還要挖掘與學科知識關聯的其他多學科知識,更要挖掘學科內知識的融合與整合,并且一定要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和“教師用書”提供的基礎,在挖掘時盡量做到“左右逢源”“左顧右盼”,不一定要挖多深,但一定要挖寬,使得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得以提高。
“三書同挖” 穩立“雙減”育人
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牢牢地抓住“課程標準”“教師用書”和“學生用書”(課本)這“三本書”,不同時在挖掘“三本書”上下功夫,而只說“挖掘教材”,就必然會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
筆者經常找機會到城鄉中小學深入課堂聽、觀、議教師的課堂授課,發現不少教師沒有深入思考并領會教學中的課程標準、教師用書和學生用書(課本)“三本書”之間的關系及如何綜合運用的問題。當然,作為優秀教師或教學名師,僅靠挖掘這“三本書”肯定遠遠不夠,但作為多數普通教師,特別是新入職教師來說,只有在教學中同時挖掘“三本書”,才能守住課程教學中學生需學習的基本邊緣。
故此,筆者呼吁,在“雙減”大背景下,廣大中小學教師一定要做到挖標(課程標準)準備課、挖書(教師用書)設計課、挖本(課本)講好課,“三本書”立體使用,同時吃透挖透,融會貫通,穩穩地立于神圣的教壇之上,為黨育才,為國育人。
(作者系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區域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陜西教育》特聘欄目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