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學院念好“科研經”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發布時間:2022-02-28 09:17:36 來源:陜西省教育廳官方網站
2021年,榆林學院“陜北旱區膜際栽培技術”推廣面積突破24萬畝有效助力群眾增產增收,陜北絨山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校企合作啟動20萬只超細絨山羊種群選育,“礦區水資源智能融合與管理決策系統”等3項成果轉化資金超過300萬元,《蘭炭廢水熄焦回用工藝裝備研發及其示范——蘭炭廢水除油、除酚、降低COD工藝裝備研究與工業化》在陜西高校秦創原建設工作推進會上簽約……該院科研團隊和科技工作者不斷提升科研水平,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把論文寫在群眾心坎上
2021年1月5日,正值小寒節氣。該院陜北絨山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屈雷帶領團隊成員,在位于榆陽區牛家梁鎮常樂堡村的陜西上河實業集團15萬只湖羊養殖基地內,對肉羊營養與飼料檢測實驗室對羊子“營養餐”進行優化調整。
榆林學院陜北絨山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屈雷在湖羊養殖基地實地指導
29年來,屈雷帶領團隊成員遍訪榆林及周邊地區的養殖場和養殖戶,從冒著大雨趕夜路幫群眾診治羊子疑難雜癥到探索絨山羊“15211”圈舍養殖模式,從開展產絨量轉基因陜北絨山羊新品種培育到建成陜北白絨山羊全產業鏈綜合性檢驗檢測平臺,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將論文寫在群眾心坎上。屈雷說,養殖戶臉上綻放的笑容就是他最大的動力,他要用所知所學為父老鄉親提供服務、解決難題,幫助大家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通過與本地養殖企業的長期不間斷合作,該院陜北絨山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成功研發出7種不同的湖羊營養配方。2021年起,聚力對營養配方進行細化優化,力爭讓每一只羊在不同生長階段都能得到均衡化、精準化的養殖,為全市湖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路徑,助力廣大農戶通過發展湖羊養殖實現穩定增收致富,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地頭播灑汗水田間施展“膜”術
把心血傾注在農業提質增效、群眾增收致富工作上的,還有該院張雄教授帶領的陜北農業節水綜合研究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歷經10余年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張雄和他帶領的陜北農業節水綜合研究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如今已全面構建起了陜北旱區主要糧食作物膜際栽培技術體系。該技術通過與農機農藝結合,可減收地膜使用量超60%,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5%至45%,平水年、豐水年較當前重點推廣的地膜覆蓋技術產量提高15%以上,經濟效益提升20%至50%。
配套殘膜回收機械的成功研發,還可實現超過98%地膜的有效回收?!敖刂聊壳埃るH栽培技術已在陜北旱區推廣24萬畝,累計新增產值1.86億元,新增利稅1.43億元,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群眾增產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近期,我們還同烏審旗政府就技術成果落地轉化達成正式意向,實現了榆林學院科研成果跨省轉化零的突破。”張雄說。
鄂爾多斯市科技局與榆林學院對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座談會
科研成果助力地方高質量發展
該院科研工作者緊盯全市中心大局,服務榆林發展所需,在產業延鏈強鏈、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奮力譜寫榆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在該院院長、教授許云華的帶領下,蘭炭廢水處理課題組聚焦全市2022年底蘭炭廢水達到近零排放政策要求,與陜西雙翼煤化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技術攻關,順利完成6噸/小時蘭炭廢水處理示范,經過除油、蒸氨、酚萃取、材料再生等工藝后示范效果良好,處理后的廢水已達到國家熄焦標準。在2021年12月14日召開的陜西高校秦創原建設工作推進會上,該課題組科研成果《蘭炭廢水熄焦回用工藝裝備研發及其示范——蘭炭廢水除油、除酚、降低COD工藝裝備研究與工業化》作為典型進行了簽約。針對榆林市現有蘭炭產能,課題組將繼續擴大示范規模,擬建成60噸/小時廢水處理示范,以期徹底解決全市蘭炭廢水處理難題。
該院信息工程學院智慧農業與水資源管理研究團隊在張峰教授帶領下,則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音視頻、3S、無線通信和專家智慧運用到傳統農業生產中,聚力打造旱區智慧農業服務平臺,推動全市農業生產實現從“跟著感覺走”到“數據說了算”的智慧升級;建立市—縣—鎮—企業四級合作模式,全面掌握區域農業生產資源及數據,監督農產品規范生產和質量追溯,形成陜北羊肉、山地蘋果等農產品全程可追溯的產業鏈系統,有效提升農副產品附加值,全方位助力全市種植養殖戶增產增收。截至目前,相關技術已在榆林市山地蘋果、馬鈴薯、蕎麥種植和稻蟹綜合種養領域推廣使用131萬畝。
2021年,該院通過技術開發、咨詢、轉讓、服務等方式,先后與390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技術合同協議,獲得橫向項目547項,合同金額1.1億元,累計到賬經費8990萬元。
榆林學院2021年各學院項目經費情況
推進校地融合 加強科研平臺和團隊建設
近年來,該院堅持“內強實力、以艱苦奮斗求發展,外拓空間、以提升貢獻求支持”的發展思路,各級領導班子帶頭對接地方重大戰略部署,班子成員每人每年跑3個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3個大企業,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努力爭取更多支持。學院扎實推進校地融合,通過高度契合地方政府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企業,廣度聯合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的發展路徑不斷提高服務地方水平,打通產學研通道,加強校企聯合,實現共建共享共贏。同時,全面加強頂層設計,通過制定申報實施方案、設立國家級項目前期培育基金、開展專家“一對一”指導等,極大地激發了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的積極性,保證了項目申報的數量和質量。
2021年,該院共爭取各級各類項目751項,立項金額1.53億元,到賬經費1.34億元,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6項,直接經費540萬元,其中許云華教授負責申報的“雙尺度陶瓷纖維(束)微力學及協同強韌化機制”項目,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社會科學領域,郝萬喜申報的《大思政理念下紅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課題,也獲批國家社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兩個項目均填補了榆林學院獲批同等級項目的歷史空白。該院還圍繞榆林主導產業、戰略產業關鍵問題、瓶頸問題,與中國科學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組織了第一次聯合基金申報立項工作,獲批4個項目,總經費超1117萬元。
同時,該院在科研平臺和團隊建設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中,國家級科研平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陜北秧歌傳承基地建設步伐全面加快,依托該平臺開發新設的陜北秧歌課程受到各級各類媒體廣泛關注;新增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陜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陜北羊產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榆林市公眾科學素質與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三個省級科研平臺;申報“四主體一聯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榆林市重點實驗室及榆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個;申報省級重點科技創新團隊2個,獲評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榆林市優秀科技工作者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