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浪潮下,泛在的文化沖突與文化滲透影響著學生的價值取向。由于學生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存在著被異化的風險。而作為高校傳統(tǒng)文化中心的圖書館能夠為學生的思想觀念提供方向性指引,尤其將其與第三空間理論相結合是破解這一困境的因應之策。但是圖書館的轉型也面臨著諸多困難:一是互聯(lián)網時代消解了傳統(tǒng)圖書館的文化中心地位;二是圖書館的運作難以打破既有科層制思維模式的藩籬。為此,應當從三個方面展開建設:在實體維度層面,應當打造高校圖書館立體空間架構;在價值維度層面,需要充分發(fā)掘高校圖書館的多元功能屬性;在精神維度層面,應當實質性地貫徹以學生為主導的人文精神理念。

[關鍵詞]文化安全 高校圖書館 第三空間 人文精神

課題: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2020年度課題《文化安全視閾下高校圖書館第三空間實現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JK0104)。


引 言

文化安全是指在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流變中所積淀、傳承下來的意識形態(tài)及其產物不受外來威脅的一種狀態(tài)。國家文化安全是相對于“文化威脅”和“文化霸權”提出來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之間不斷沖突、碰撞,一方面,西方民主、自由等觀念影響了我國的價值體系;另一方面,拜金、享樂等腐朽文化也逐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出現。由于大學生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加之其價值觀尚處于形成階段,極易受到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蝕。為了避免西方國家的文化滲透,就需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純潔性,以維系我國的文化安全。

將高校圖書館作為第三空間

高校圖書館作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場所,是傳播文化的重要地方,應積極發(fā)揮高校圖書館文化輻射功能,使其肩負起維護文化安全的職責。

1.第三空間

第三空間(thirdspace)是隸屬于社會學領域的一個概念。美國社會學家奧登伯格將之視為不限功利關系的公共空間,諸如咖啡店、書店、酒吧、美發(fā)沙龍等。處于第三空間的人是一種平等的橫向關系,既不同于第一空間以家庭為主中所蘊含的濃厚的血緣、姻親關系,也不同于第二空間以職場為主中存在的嚴格的等級縱向關系,而是較少受到角色、身份約束,能更好地釋放自己的天性。可以說,奧登伯格的觀點成為高校圖書館作為“第三空間”的理論根基。“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這一命題在學界達成共識始于2009年國際圖聯(lián)的衛(wèi)星會議。會上指出,圖書館應從知識共享空間、文化共同體、創(chuàng)新舞臺三方面發(fā)揮其功能價值。“第三空間”理論的介入,使圖書館傳統(tǒng)的服務面向向文化面向轉變,逐漸承擔起滿足文化需求與推動文化傳播的積極功能。

“第三空間”中并沒有過多的框架對個人行為進行約束,而是秉持“兼容并包”的理念,突破其他空間的桎梏,而將所有積極要素容納其中。任何試圖將“第三空間”進行精確定義的做法都違背了“第三空間”的核心旨趣,因為這個概念蘊含了諸多可能性。但可以肯定的是,處于“第三空間”的人們在思想上不受“一元觀”的束縛,在身份上不因種族、宗教、職業(yè)等因素而被差別對待,只要其行為沒有觸碰法律底線,便不會被束縛。一言以蔽之,第三空間是一個平等、自由、開放、共享的平臺。

2.高校圖書館為何作為“第三空間”

立足于上述理論,可以將高校圖書館涵攝于第三空間。具體而言,可以從物理屬性與價值屬性兩方面論證。

從物理屬性來看,圖書館是一個實體空間。如果將作為第一空間的學生宿舍和作為第二空間的教室視為休閑與學習的兩種極端,那么圖書館無疑處于兩者的漸進譜系之中。一方面,學生可以在圖書室閱讀、自習,發(fā)揮圖書館的學習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開放的公共區(qū)域交流、休閑。在應用方面,圖書館被定義為身兼雙重屬性的公共空間。

從價值屬性來看,圖書館是一個虛擬空間。圖書館除了是存放圖書的物質載體之外,還具有強大的文化功能。通過滿足學生在情感、文化、美學等方面的多元需求,最終促進他們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區(qū)別于傳統(tǒng)單向教育模式,圖書館通過對書籍、環(huán)境、空間、資源的有機整合,增強學生的身心體驗,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價值施加正向影響。

3.高校圖書館為何作為維系文化安全的載體

文化是衡量文明發(fā)展程度的基本標尺。判斷一個民族是否滅亡的核心在于其文化是否延續(xù)。高校圖書館中的藏書不僅記載著文明的發(fā)展流變,還從側面展現出了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取向。從這個角度來看,圖書館天然便具有維系文化安全的職責與使命。作為高校文化的核心象征,圖書館的精神內涵能夠指引學生抵制腐朽文化、凈化校園生態(tài),是維系文化安全的重要載體。

高校圖書館作為維系文化安全的載體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體現在與學生的雙向互動中。一方面,學生利用圖書館豐富的藏書學習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自覺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蝕;另一方面,圖書館也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通過專題講座等形式,培育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信息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辨識能力。這也正是圖書館的文化功能,其使圖書館能夠如“燈塔”一樣引領高校的文化取向。這種正向文化的外在“輻射”,必然成為維系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石。

高校圖書館作為“第三空間”的現實困境

充分發(fā)揮高校圖書館的內在功能價值是維系我國文化安全的必由之路。但在圖書館“第三空間”建設的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

1.互聯(lián)網時代消解了圖書館文化的中心地位

互聯(lián)網技術的出現,打破了信息交流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界限。學生通過手機或者電腦等媒介可以隨時隨地地足不出戶地獲取大量信息。互聯(lián)網時代以前,人們獲取文獻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紙質圖書,主要場所便是圖書館。而今,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海量信息,而且紙質圖書的電子化、文化場所的數據化也進一步消解了高校圖書館傳統(tǒng)文化的中心地位。學生不需要踏足圖書館便可以獲取所需文獻,圖書館因而逐漸成為“可有可無”的產物。

更為重要的是互聯(lián)網本身所帶來的理念轉向。在紙質媒介時代,圖書館作為高校文化中心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但互聯(lián)網的去中心化,導致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特定領域中的文化中心。在呈“指數爆炸”式增長的海量數據中,學生很難甄別信息的真實性,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導。即便刨除這些因素,互聯(lián)網的便利性也會導致閱讀的“碎片化”,這不僅會養(yǎng)成學生的惰性思維,更會導致文化需求成為一種“快餐消費”,從而背離了文化的初衷。

2.圖書館的運作難以打破科層制思維模式的藩籬

文化安全視閾下,高校圖書館若想充分發(fā)揮指引、教育的作用,必須對既有思維模式進行變革,將第三空間理念實質性地介入其中。而這種狀態(tài)下,許多高校圖書館在物理建設與運作理念上并沒有打破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藩籬,仍舊充滿行政色彩。

從圖書館的內外布局來看,大多只是在既有建設的基礎上進行調整,仍舊遵循傳統(tǒng)的設計模式。在筆者有限的參觀經歷中,在圖書館中實質性地引入“第三空間”理念的例證非常少見。究其原因,在于“第三空”理念在我國尚屬于較新的概念,并沒有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而高校圖書館的建設歷史相對較長,閉塞的物理空間阻礙了館內內部空間的無縫對接,傳統(tǒng)設計方式難以從物理上進行根本性變革,所以引入“第三空間”理論的空間有限。

從圖書館的運作理念上來看,并沒有完全貫徹平等、自由的理念,仍舊充滿了行政色彩。調查顯示,我國大多數高校圖書館是不對外開放的,不同高校圖書館之間少有“通借通還”的交流。為了便于管理而制定的種種規(guī)章制度,在人性化體驗上尚存較大空間。舉例來說,某些高校對圖書進行分級管理,部分閱覽室不對本科生開放,甚至部分書籍(并非珍貴的古籍)不允許外借。此外,受傳統(tǒng)科層制思維模式的影響,圖書館工作人員容易與學生之間形成“隸屬關系”,缺乏平等交流的基礎。

“第三空間”理論介入高校圖書館運轉的演進路徑

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洗禮下,高校圖書館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第三空間”理論的介入,為圖書館的建設指明了發(fā)展方向。若想實現兩者的無縫對接,需要從實體維度、價值維度、精神維度三個層面展開。

1.實體維度:打造高校圖書館的立體空間架構

圖書館的基礎空間布局要滿足學生的知識學習需求。要實現集休閑、學習、社交為一體的圖書館“第三空間”,就必須對圖書館的物理格局進行科學劃分,傳統(tǒng)的以學習為主的單一物理劃分格局就需進行重新的整合。在傳統(tǒng)一元閱覽室布局的基礎上,著力通過完善文獻信息、引入技術設備等方式,增強實體書籍的“厚度”。當然,僅僅通過對既有空間的優(yōu)化不足以應對時代的發(fā)展和多元的價值需求。高校圖書館必須在實體維度上引入“第三空間”理論,打破傳統(tǒng)單一的閱覽室布局模式,根據館內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現實需求,在物理格局上進行優(yōu)化、重組、增設,著力打造立體空間架構。

首先,應當著力構建互聯(lián)網互動空間。通過引入3D打印、虛擬現實、電子沙盤等技術設備,增強學生的真實體驗感。其次,為學生提供休閑交流空間。空間并不單純具有物理屬性,而是通過各種人類的交互行動而產生的。構建水吧、茶吧、咖啡吧等場地,為學生提供開放、寬松的溝通空間。最后,還可以設置一定數目的自由區(qū)域,不賦予其特定的空間屬性,而是為學生的特定需求服務。舉例來說,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可以利用一些空間進行展覽,與他人交流設計理念,從而滿足學生個性化的設計需求。總而言之,高校圖書館的空間架構不應當是扁平的,而應當是一個立體化的模式,高校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的現實需求進行空間布局,并遵循特定的、統(tǒng)一適用的范式。

2.價值維度:充分發(fā)掘高校圖書館的多元功能屬性

高校圖書館的功能定位不僅取決于圖書館本身,還有對時代的回應和對學生需求的滿足。面對新興媒體與新的閱讀方式的沖擊,加之學生閱讀多元化、個性化的趨向,高校圖書館迫切需要在繼承傳統(tǒng)功能的基礎上發(fā)掘新型功能,以將自身打造成立體化的“第三空間”。

首先,高校圖書館應當對原有的功能進行創(chuàng)新。在學習研究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對既有功能進行改造升級。舉例來說,可以通過開發(fā)線上系統(tǒng)實現座位預訂、圖書借閱、圖書續(xù)期等功能,進而提升圖書館的便捷式服務功能。與此同時,還應當深入發(fā)掘既有的文化傳承功能,將主體優(yōu)勢充分深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舉例來說,可以通過舉辦“真人圖書館”(living library),或者修補古典文集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感和積極性,使其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并自主形成保存、傳承、創(chuàng)新文化的內在信仰與行為習慣。

其次,高校圖書館應當充分發(fā)掘自身的休閑與社交功能。圖書終極環(huán)節(jié)的價值實現,也在于用戶的進一步交流和參與,就用戶“人”處于圖書空間的存在而言,交流也是其永恒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來看,傳統(tǒng)圖書館所具有的“靜態(tài)”屬性需要向“動態(tài)”屬性轉化。當然,此處強調的休閑與社交功能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娛樂功能,而是針對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在特定區(qū)域內有條件地引入“動態(tài)”元素,從而增大圖書館的吸引力。舉例來說,可以設立水吧為學生提供休息、交流的場所,或者以觀影的方式進行學習與研討。這些都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通過發(fā)掘圖書館的休閑與社交功能,有助于圖書館形成良性、輕松的文化環(huán)境,從而實現各方主體的平等和諧。

最后,高校圖書館還應履行自己的職責與使命,積極承擔起服務社會的功能。現今,高校圖書館早已脫離了遠離社會的“理想國”狀態(tài),而是成為服務社會的重要場所。高校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不僅應該對本校學生開放,有條件的高校更應該為社會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圖書館作為世界最前沿科學技術的信息中心,只有通過搭載合作聯(lián)盟的船,才能避免成為孤島。為此,可以與政府部門或公益性組織積極聯(lián)合,實現數據資源的共建、共通、共用、共享,并通過舉辦文化活動,為社會成員提供資源支撐與智力支持。

3.精神維度:貫徹以學生為主導的人文精神理念

“第三空間”倡導平等與自由理念,其核心要旨在于貫徹和發(fā)揚人文精神。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其制度建設要融入人文因素,注重公平和自由,實行人性化管理。具體而言,是將人文精神需要貫徹到圖書館建設的各個方面,包括硬件建設和人文建設。一方面,圖書館的物理空間構造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著力打造實用性、舒適性的設施建設,并要考慮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如為殘疾人建立無障礙電梯等,以體現圖書館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在制度設計與管理方式上要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將學生視為圖書館的“主人”,讓學生參與到圖書館的建設與發(fā)展之中,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多元化與個性化的需求。一言以蔽之,必須實現學生作為圖書館使用者與建設者的雙重身份的統(tǒng)一,用實際行動詮釋圖書館人文精神的價值意蘊。

高校圖書館作為文化交流陣地,原則上允許各種思想和學說的對話與碰撞,應為每個學生提供屬于他們自己的學習空間。面對學生的多元化需求,高校圖書館的發(fā)展必須與時俱進,不能將自身的功能簡單定位為書籍借閱,而應該將傳統(tǒng)的靜止形態(tài)演化為兼容并包的動態(tài)交流。這就要求圖書館為學生提供寬松、舒適的溝通環(huán)境,通過交流達到知識學習、傳播、分享的價值功能。除此之外,還應當著力增強圖書館工作人員的人文精神。舉例來說,通過真誠的笑容與和善的言語為學生服務,或者充分發(fā)掘圖書館館員的智力優(yōu)勢,通過培訓增強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并為學生答疑解惑,構建館員與學生之間平等的對話關系。

結 語

互聯(lián)網時代,不同文化既相互交織、相互交融,又相互沖突、相互滲透。高校圖書館的“第三空間”建設不僅是增強本民族文化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還是回應文化安全威脅的因應之策。若想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圖書館的價值功能,就需要從實體維度、價值維度、精神維度進行建設,為制度的落實與執(zhí)行提供人員和物質等保障。

參考文獻:

[1]王瑞香.論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中的國家文化安全[J].社會主義研究,2016(5):70.

[2]吳小林.圖書館成為“第三空間”[N].人民日報,2009-9-2(13).

[3]劉蘭.圖書館“第三空間”營造途徑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2(5):100.

[4]衛(wèi)軍英,劉晶.公共圖書場域轉型的空間變遷和價值重塑[J].中國出版,2019(2):40.

[5]李媛,付敏君,王茉瑤.第三空間視域下高校圖書館創(chuàng)新服務體系模型構建[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1,39(1):11.

[6]史艷芬.圖書館第三空間建設及創(chuàng)新服務實踐研究[J].圖書館,2016(6):82.

(張靈運: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圖書館)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