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前者擴充學生的理論儲備,后者提升學生的實踐認知,通過特殊的方法實現“知”與“識”的雙向呼應,進而形成完整的學習體系,這正是特殊高等美術教育藝術理論課程與藝術創作教學的辯證關系。新時期,黨的十九大要求“辦好特殊教育”,西安美術學院藝術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與時俱進進行調整和推陳出新,優化聽力殘疾大學生藝術素養的培育,以實現特殊人才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特殊教育 高等美術 藝術理論 教學模式 創新發展


普通高等院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遵循由本科至專科按批次錄取的規則,井然有序的生源結構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特殊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在于生源結構的錯綜復雜,肢體殘疾學生因溝通無礙而隸屬于普通高等教育,而特殊高等美術教育則主要服務于聽力殘疾大學生。2020年,23所特殊教育院校面向全國錄取了近800名美術專業考生,有限的生源規模決定了有限的院校數量,更決定了單招單考與統一批次的錄取辦法,造成了單位班級學生專業基礎宏觀層面的巨大差別,這也是特殊高等美術教育長期面臨的一個問題。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根據聽力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損傷程度、交流與理解的受限情況及參與社會活動的障礙系數將聽力殘疾人群分為四個等級。立足于常規教學,學生的文化程度、藝術素養、理解水平、分析能力普遍隨著等級的遞增而逐漸弱化,這就造成了學生發展狀態微觀層面的不均衡。中國特殊高等美術教育歷經30余年的發展,多數院校的藝術理論課程仍然采取的是專業教師搭配手語翻譯員的授課形式,教師照搬普通教學大綱、手語翻譯員專業隔閡等弊端的存在導致課程在擴充學生藝術視野和提升學生創意能力等方面存在乏力現象。因此,與時俱進和因材施教的新教學模式成為特殊教育持續發展的一個趨勢。

創新基礎

特殊高等美術教育不僅要培養“演員”,還要打造“導演”。針對第一等級、第二等級和第三等級聽力殘疾學生,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于使其掌握藝術理論基礎知識,擁有豐富的中外藝術代表作品審閱量,在藝術創作中體現出策劃的原創性和技法的精湛性,能獨立撰寫本科畢業論文且達到合格水平。更重要的是,第四等級聽力殘疾學生在掌握藝術創作技法的同時,還應深入研習藝術理論核心知識,獨立撰寫本科畢業論文且能達到優秀水平,具備一般性研究課題的運籌能力及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所要求的綜合研究基礎。

熟練掌握國家通用手語,探索學習藝術專有詞匯,了解特殊群體的學習特征,精通因材施教的美育方法是特殊高等美術教育藝術理論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業務素質。如研究、篩選、組織《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中國藝術設計史》和《西方現代藝術設計史》的核心內容;掌握傳統藝術門類的基礎實踐方法;設計以畫面為主,注釋為輔的“連環畫PPT”;精通教學所需的歷史典故和藝術案例,具備“說課”級別的語言和手語同步表達能力;能通過高頻互動等“循環刺激”方法提升教學效果。然后在上述基礎之上開展特殊高等美術教育藝術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

創新模式

1.教學目標:從“學會與會學”到“想學和享學”

藝術理論課程的目標是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使其享受求知探索的過程,最后以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自身藝術創作品質的提升。特殊高等美術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廣度、深度和角度,不斷淘汰“單位時限知識積累”的評價體系,側重自我建構知識和技能框架的能力,即:要什么?有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學習效益的評價能準確反映教學成果轉化水平。

目標是學生求知和探索的核心動力。藝術理論課程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完善需要建立在學生本體特征與發展意愿的基礎之上,教師應當善于發掘每一位學生獨特的潛質,進而形成外有規矩內有空間的培養狀態。優秀的學習習慣是時間的持續積累,由被動轉向主動,不斷鞏固和提升后所形成的心力、腦力、體力的自覺融合,教師應多創造階段性成果展示機會等助力學生的進步,使學生意識到良好的習慣對個人基礎學習、優化提升及未來發展的支撐作用。

2.教學依據:從“遵循教材”到“依托課標”

圣賢多師是指賢能之才善于博采眾長不斷完善自己。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名句,杜甫在《戲為六絕句》中有“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的見解,錢鐘書在《留別學人》中更有“轉益多師無別語,心胸萬古拓須開”的論述。

課程標準是教育部組織全國專家研討論證后針對基礎教育課程形成的規范引導和質量監督綱領文件,在集思廣益的背景下為教材的編寫和修訂提供指導,特殊高等美術教育采用普通高等美術教育模式,由院校自行選拔專家學者的著作作為教材。但是支撐聽力殘疾大學生發展的是藝術實踐水平,因而藝術理論課程應當從“遵循教材”轉向“依托課標”,教師由主導學生學習轉向引導學生學習,在特殊高等美術教育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以專家學者集體的經驗作為藍本,為學生整理和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

3.教學材料:從“教材資料”到“教學資源”

多媒體教室、交互一體機、微課程等現代化設施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多數院校在引進設備時很少考慮學生如何使用這些設施學習的問題。處處留心皆學問,引領學生利用生活中的一切媒介進行學習才是教學的關鍵所在。數字科技的進步引發了人們閱讀方式的變革,從紙質版本發展到電子版本,由文字閱讀更新至圖像閱讀。基于聽力殘疾大學生的理解水平,電子教學資源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中國中央電視臺、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英國廣播公司等均設有科教團隊持續推出世界一流水平的藝術人文紀錄片,通過手機即可閱讀相關的免費資源。獨家攝制的畫面,精確細致的解說,簡明清晰的字幕,一線專家的佐證,形象的模擬,等等,這些為觀者提供了書本所無法營造出的閱讀體驗。紀錄片因為大眾科普的定位而少有對一項課題的深入研究,但其提供的信息與素材已足夠支撐聽力殘疾大學生的創意需求。更重要的是,大量的紀錄片觀看有利于學生視野的拓展和興趣的激發,繼而使其產生閱讀學術專著等的提升行為。

以中國中央電視臺藝術人文紀錄片為例,興趣培養類別的有《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漢字五千年》;藝術基礎類別的有《全球通史》《中國通史》《百年巨匠》《大魯藝》;創作素材類別的有《絲綢之路》《敦煌》《天上西藏》《大秦嶺》;工藝美術類別的有《留住手藝》《瓷路》《玉石傳奇》《錦繡紀》;專題研究類別的有《圓明園》《故宮》《楚國八百年》《復活的軍團》;藝術考古類別的有《中華彩陶》《三星堆》《南海一號》《江口沉銀》;專家講座類別的有《百家講壇——殷墟》《百家講壇——宋徽宗》,等等,而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重要的學習資源。

4.課堂結構:從“有限時空”到“無限時空”

直接化、網絡化、多元化的課堂結構是未來教學的趨勢。傳統的特殊高等美術教育藝術理論課堂時空限制較多,依托于PPT向學生展示作品圖像。但是電腦、投影儀、交互一體機之間均存在色差與形誤等情況,影響了藝術原作信息準確的傳遞。目前,全國核心特殊高等院校均坐落于直轄市或省會城市,都具有相對豐厚的藝術資源和可供挖掘的特色文化。因此,立足大學課堂的有限時空,結合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慕課等無限時空能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益,即教與學發生的空間都可當成課堂。

以西安美術學院為例,學院圖書館儲備書籍、畫冊、圖鑒55.8萬余冊,學院美術博物館收藏歷代書畫1300余件,文物368件,以及皮影、年畫、剪紙、刺繡、泥塑、望樁、石獅等民間藝術品20000余件。此外,藏有“何家村遺寶”與唐代墓室壁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展陳歷代1000余件碑石與墓志的西安碑林博物館,藏有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佛教造像的西安博物院,以及致力于藝術傳播推廣的陜西省美術博物館和西安美術館,這些均是優化課堂結構的高等級資源。需要強調的是,陜西歷史博物館與陜西考古研究院響應國家文物局“公眾考古”的號召,頻繁邀請全球一線專家面向公眾開展學術報告,藝術考古成果及時發布為藝術理論教學的創新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5.課堂性質:從“知識教授”到“展示體悟”

2014年10月,西安美術學院推出了“世界名畫真人秀”活動,構思精巧的主題使美術與娛樂融為一體。例如揚·凡·艾克的作品《阿爾諾芬尼夫婦像》的演繹,學生繪制作品中的場景,外形與畫中人物相似的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根據文獻記載內容進行表演,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真人秀”是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自我展示方式,模擬繪畫、動畫、電影、電競、偶像、傳奇人物的形象,借助服裝、道具、化妝、舞美的襯托完成故事的再現和演繹。根據聽力殘疾大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征,“真人秀”的展示體悟對于學生的藝術理論學習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不但有利于學生繪畫與工藝特長的發揮,而且學生通過自身所熱衷的形式全方位地完成了對藝術名作的研究,提升了自己的藝術理論水平。此外,可以適當安排學生作為主講人進行“理論講授”“名作賞析”與“器物分析”,在展示體悟的過程中起到師生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的作用。

結 語

2019年7月,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藝術學院“愛·藝·達”項目榮獲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陜西賽區金獎,參賽團隊在策劃過程中的合作與協調水平是賽事的核心考量內容。立足于學生藝術創意和實踐能力,強調團隊合作與協調水平將成為聽力殘疾大學生未來就業與創業的必備素質。因此,特殊高等美術教育藝術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需要引導學生具備豐富的人文情感,敏銳的藝術嗅覺,發達的想象力和出眾的創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畢業生具有跨專業和多維度合作意識,進而提升藝術團隊在競爭與沖突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特殊高等美術教育事業需要設定超越常態的目標來滿足特殊人才的培養需求,以使聽力殘疾大學生未來步入社會后能自強不息和有所作為。卓越的認知水平與出眾的實踐能力不僅可以保障殘疾人在專業領域受益匪淺,而且還能使其勇敢面對生存及其他挑戰,進而成長為一個非同凡響的人。

參考文獻:

[1](英)E·H·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M].范景中,譯.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78.

[2]劉全禮,張海叢,郭高展,等.特殊教育實踐教學概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60-66.

[3]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辦公室.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56-58.

[4]顧明遠,石中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58-166.

(姚嘉瑞: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