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專業群的組建應與區域產業鏈和職業崗位群相適應。本文以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從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和專業群建設現狀入手,分析了專業群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從專業群重組、課程體系重構、深化產教融合、縱向貫通培養等方面探討了地方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路徑。

[關鍵詞]區域經濟 地方高職院校 專業群建設


2015年,《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圍繞各類經濟帶、產業帶和產業集群,建設適應需求、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專業群。專業群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并能有效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職業教育的職業屬性決定了專業與產業、職業對接的“職業聯系”,是高職院校專業群構建的根本邏輯。由此可見,專業群的組建應以職業為先,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與區域產業鏈和職業崗位群相適應。高職院校的專業不是對學科體系專業分類的簡單復制,而是對真實的社會職業群或崗位群所需要的共同知識、技術和能力的科學編碼,是職業行動體系歸納的結果。專業與學科不可分割的關系又決定了專業群的組建應切實兼顧專業基礎學科的建設,學科是專業建設的基礎,專業是學科的細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科建設決定專業建設的厚度和優勢,專業建設拓展學科建設的寬度和特色,如果忽視了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就形成不了高水平和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

專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1.陜南地區經濟發展現狀

陜南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之間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水能及林、藥、茶、菜、果等資源豐富,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優質礦產資源富集,生態文化旅游資源豐富。近年來,陜南地區在保護青山綠水的基礎上推廣循環模式實現綠色發展:一是以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為重點發展生態農業;二是以裝備制造、新型材料、醫藥加工、天然氣化工、輕工紡織為建設重點發展循環工業;三是打造精品旅游線路推進全域旅游產業發展,打造區域性健康養老產業基地培育健康養老產業,建設漢中、安康、商洛區域物流中心,壯大商貿物流產業,提升和發展現代服務業。

2.漢中地區現代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

根據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十三五”陜南綠色循環發展規劃》,將漢中確定為陜甘川渝四省市地帶的區域中心城市。近年來,漢中市根據陜西省關于陜南地區經濟發展規劃要求,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為統領,以“學研、醫養、旅居、興業”的“四個在漢中”城市品牌為總抓手,以建設“生態經濟強市”為支撐,以建設“幸福宜居名市”為目的,圍繞裝備制造、現代材料、高品質食藥、旅游文化、新興產業和新能源六大產業實施綠色制造業、新興產業、幸福產業、現代農業、融合創新“五大工程”,建設交通商貿物流、科教文化、旅游集散、金融服務、農產品生產交易、中藥材生產交易“六個中心”,致力于將漢中打造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綠色制造業示范基地、幸福產業發展示范區、國際知名漢文化旅游目的地、西部重要交通物流樞紐。

3.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專業群結構現狀

學院在科學分析地方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以口腔醫學、護理、學前教育等一流專業為引領,相關專業為支撐,構建起以醫藥衛生、教育與體育、農林牧漁等13個專業大類為依據,與產業群發展緊密對接和以就業為導向的六大專業群,即農林類、土建類、醫學類、經濟管理類、機電工程類、教育類專業群,依據專業群設農林與生物技術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藥學院、醫學技術學院、護理學院、臨床醫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汽車與機電工程學院、師范學院共9個二級學院,設置專業41個。其中,醫學衛生大類專業設置數量比較多。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專業群建設面臨的問題

漢中地區產業布局涵蓋面廣,漢中市六大產業規劃和“四個在漢中”特色品牌的發展規劃緊密圍繞陜南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以綠色循環發展為主,與陜南地區生態農業、循環工業、現代服務業規劃相輔相成,同時結合了漢中地區的特色優勢資源,產業布局彰顯地方特色。筆者結合學院當前專業發展現狀,將漢中市現代產業體系和發展規劃與學院目前設置的專業群進行了對應(表1),發現學院專業群的設置及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

表1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與漢中地區經濟規劃對應情況表

1.專業群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匹配度不夠高

漢中市六大產業集群及品牌特色明顯,但學院專業群設置對周邊區域產業群的覆蓋面不全,專業群只有與裝備制造產業、食藥產業、旅游文化產業、新興產業部分重點發展領域對應,而與現代材料、新能源、新興產業群沒有相匹配的專業群。學院是由原來的中職學校合并組建的,專業中很多專業都是依托農林、醫學、會計等傳統專業而設置的,在新經濟模式下,一些老專業已不適應市場需求,一些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鏈發展的新興專業由于投入不足而沒有得到大力培育,造成專業群設置與漢中地方經濟發展不匹配。

2.專業群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夠協調

根據對學院近五年各專業招生形勢和專業發展情況的分析發現,醫藥衛生大類、教育與體育大類招生形勢良好,生源數量多,占全院學生總數85%以上,因而專業建設投入大,專業發展態勢較好,對應的是產業發展中的現代服務業。其中口腔醫學專業、護理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為省級重點專業、省級一流培育專業,而農林漁業、食品藥品、土木建筑、旅游、財經商貿、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類專業等涉農類、新型產業等設置數量足、時間長,但是生源數量少,因而專業建設投入相對少一些,專業發展態勢不足。招生形勢的好壞影響著專業建設投入的力度,這就導致了專業群結構的不均衡,這種客觀存在的現象與陜南地區經濟規劃及漢中市的經濟發展需求不協調。

3.展現區域經濟特點的特色專業不明顯

漢中市要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陜甘川渝重要的物流中心、中國西部高端裝備制造業循環示范基地、西部教育強市、綠色康養之都、秦巴旅居天堂,但學院專業對接地方經濟發展特色不顯著,農林類專業、旅游專業、物流專業、汽車等制造類專業發展態勢弱,且專業群設置與地區經濟產業鏈不匹配,專業群服務地方的能力不強、水平不高、后勁不足。因此,如何整合專業群資源,調整課程體系,完善師資隊伍,建設產業特色實訓基地,是專業群建設的核心。

專業群建設路徑

1.依托區域經濟產業結構,重組“234”專業群

科學組建專業群是“雙高計劃”的前提,專業群的內涵特質決定了專業群的組建既要強調區域優勢,同時又要兼顧自身的專業優勢,對外圍繞區域產業鏈和職業崗位群,對內以發展態勢好的專業為核心構建專業群、圍繞專業大類構建專業群、對學校現有教學資源進行分析后構建專業群,內外聯動開展深度產教融合,實現資源共建共享。

(1)重點建設2個專業群

一是重點建設口腔醫學專業群。著眼漢中地區豐富的生態康養資源,聚焦陜南地區康養產業和“醫養在漢中”特色品牌,找準醫養產業鏈和崗位群,結合學院當前醫學衛生大類招生及專業發展較好的形勢,同時兼顧醫學學科基礎資源共享,確定以口腔醫學為核心,醫學檢驗技術、臨床醫學、護理、康復治療技術、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協同,組建口腔醫學專業群,實現與檢驗、醫療、護理、康復、養老的崗位群對接。

二是重點建設學前教育專業群。聚焦“學研在漢中”特色品牌,對應漢中市積極引進國內知名高校附屬學校、知名教育集團、優秀管理團隊來漢興辦品牌學校,推動教育從“廣覆蓋、?;尽毕颉捌放苹?、優質化”跨越,推廣“名校集團”“教育聯盟”辦學模式,實現“名校+弱?!薄懊?新?!薄比采w的規劃,漢中地區未來必將需要大量的兒童教育方面的師資力量。漢中職業技術學院教育類專業教學資源豐富,專業發展態勢良好,組群基礎好,可以確定以招生就業形勢好、專業發展基礎好的學前教育專業為核心,小學教育、早期教育協同,組建學前教育專業群。同時,充分利用教育類專業音樂、美術、舞蹈藝術類師資,對應文化傳播、文藝創作的需求,滿足縣區、鄉鎮藝術類、體育類教師緊缺的現實需求,開設音樂教育、美術教育等專業,滿足專業群崗位需求。

(2)重點培育3個專業群

一是重點培育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群。面向漢中地區裝備制造產業鏈,準確服務汽車產業鏈主要環節,結合學院汽車類專業良好的實訓條件和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建設基礎,確定以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為核心,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新能源汽車技術協同組建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群。二是重點培育旅游管理專業群。對應陜南地區全域旅游產業規劃和漢中地區旅游產業,找準生態種植、養殖、觀光、休閑娛樂、住宿、產品銷售的旅居產業鏈,確定以旅游管理專業為核心,園林技術、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管理協同的專業群。在組群方面應設置現代農業技術專業,將旅游管理專業群打造成符合區域生態旅游的特色專業群。三是重點培育藥學專業群。漢中地區擁有豐富的中藥資源,《秦巴中草藥資源志》收錄中藥種類1000多種,是杜仲、天麻、銀杏、西洋參等中藥材的重要生產基地,對應漢中地區醫藥產業,學院中藥標本館、重點分子實驗室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可確定以藥學專業為核心,中藥學、中草藥栽培與加工技術、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協同的專業群。

(3)重點打造4個特色專業

重點打造會計、畜牧獸醫、建筑室內設計、物聯網應用技術4個特色專業,以更好地服務漢中地區生態農業、旅居及新興產業的發展。

2.重構課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重構課程體系是“雙高計劃”的核心,是基于專業群就業崗位開展工作范圍、工作職責、工作任務分析,梳理職業崗位必備的知識鏈、技術鏈、技能鏈、能力鏈的過程,專業群建設最核心的任務就是基于專業群重構課程體系。為了使專業建設能夠更好地適應外部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和學校專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可以有機組合專業課程內容,構建底層共享、中層融合、上層互選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底層共享課程基于教學資源共享,為專業群內所有學生的必修課,即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意在提高認知,鞏固學科基礎,在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開設較為合適?!爸袑臃蛛x”旨在讓學生掌握專業對應職業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建立群內專業核心課程模塊組,適宜在第二學期或第三學期開設?!案邔踊ミx”平臺課程為專業群內學生的選修課,選修課應設立學分制,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達到規定的學分;同時,應設立學分銀行,激發學生參與技能大賽、創新創業等各類大賽、校內各類學生比賽及實踐鍛煉、1+X試點等活動的積極性,學生獲得的各類證書可兌換一定的學分,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愿意參加與教育教學有關的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在校學習的認同感、成就感。

3.深化產教融合,加快專業與產業融合

聚焦區域優勢產業,與知名企業合作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要把產業基地建在開發區里,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需求鏈上,這樣我們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產教協同、校企合作就能取得更大的進展。選擇經濟效益好、發展形勢好的龍頭企業或者產業聯盟、產業園進行深度合作,進一步加強學院專業群與陜南地區及漢中地區區域優勢產業的融合。

(1)重組教學創新團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學創新團隊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是職業院校改革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是專業建設的核心要素與主體力量。專業群建設需要教學創新團隊把握國家和區域重點產業領域的改革措施,對崗位群開展深度調研和分析,確定職業覆蓋的知識、技能、能力,按照職業標準與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開發課程體系和教材,開展基于職業工作過程的模塊化課程教學、項目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課程體系及內容與崗位工作的緊密聯系,決定了教學創新團隊的組建須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第一,依據專業群課程模塊調整教學團隊,將相同方向或同模塊課程教師調整組合為教學團隊;同時,聘請合作企業的高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教師或專業顧問。第二,教學團隊負責人要根據團隊所承擔課程的特點,定期圍繞課堂教學創新、資源庫及在線課開發、教材研發、技能大賽及創新創業大賽、成果展示、青年教師培養等,推出團隊可持續性發展計劃。第三,教師團隊要發揮通力合作優勢,根據發展計劃創新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校企雙方共同研討、相互促進,有效提升專業群教師隊伍的能力水平和業務水平。第四,專業群負責人要依據專業群面向的崗位工作性質,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師到專業群校外實訓基地及相關行業企業進行實質性的實踐操作鍛煉,積累實踐經驗和典型工作案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2)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實現資源共建共享

校企雙方共建共享實訓基地,有效整合實訓資源,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是專業群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第一,整合專業群現有實訓資源,確定建設方向,積極與本地、省內外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企業對接,雙方通過成立產業學院、共建師資培訓基地等方式共建共享教學資源,建成系統性、開放性、生產性并融教學、科研、生產、服務“四位一體”的綜合性實訓基地。第二,校企雙方可依據專業群崗位特點共同構建專業群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合作開發項目化、工作活頁式配套實訓教材,將產業新元素融入實踐環節。第三,提高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實現實訓中心智能化管理,綜合提升實踐教學中心的使用效率、共享程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4.重視縱向貫通培養,拓寬人才成長渠道

現代職業教育專業群的培養目標不再定位于培養單純的中低級技術工人,而是致力于培養在技術技能之外還具有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職業院校在橫向方面與區域產業高度融通之外,縱向方面也應該重視人才的培養,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打通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教育乃至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銜接渠道,做好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普通教育的協調發展,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重視“3+2”中高職貫通模式和專本銜接模式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加強專升本模式、合作培養模式、轉本一體化模式的專本銜接等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人才梯隊,以適應不同層次、不同技能等級的人才培養需求。

參考文獻:

[1]郭福春.高水平專業群在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中的現實意義分析[J].中國職業教育,2019(5):20.

[2]王亞南.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構:內涵意蘊、邏輯及技術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20(6):121.

[3]姜大源.職業教育教學思想的職業說[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2):1.

[4]于舒.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內涵的再審視[J].職業技術教育,2019(35).

[5]袁洪志.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7(4):52-54.

[6]李偉只.“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特色專業群建設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5):38.

[7]丁雅頌.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2-26(7).

(秦艷紅: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張國海:漢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學院;劉義成:漢中職業技術學院臨床醫學院)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