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教學目標,承擔著對大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教育,以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學任務。當前,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政課程,在課程形式上流于說教,教材內容與社會文化、社會現實脫節,對高校大學生缺乏吸引力。體育課作為一門具有鮮明實踐性的課程,如何依托課程的實踐活動與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現階段高校體育課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運用文獻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探尋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體育課程的具體路徑,以期為課程思政理念在高校的落地與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 高校 體育課程

課題: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協同育人路徑研究》(課題編號:SGH20Y1483)。


引 言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從教育“育人”的本質要求出發,抓住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落實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之中,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落實各科教師的育人職責。

課程思政理念背景研究

高校思政課程作為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由于教學手段較為單一,課程教學以理論為主,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脫節,缺乏從實踐環節對大學生思政課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導致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對大學生缺乏吸引力,并未真正發揮對學生意識形態的塑造和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的功能。我國學校德育工作正在向人性轉向、生活轉向、實踐轉向和學科融合轉向,但現階段,我國高校思政課依然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注重理論傳授,輕視實踐歷練,對德育的主體——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需求重視不夠;二是除思想政治課程教師外,其他學科的教師對德育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各門課程沒能形成合力;三是思政課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不明確,缺乏從實踐環節對德育效果進行評價。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教育理念。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切實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綱要》對高校開展課程思政作出了全面部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僅限于高校思政課程和形勢與政策課程,專業課程、公共課程教學與實踐也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緊抓高校課程教學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充分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高校課堂教學中,落實教師的育人職責,實現高校課程的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育人。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功能探析

高校體育課程作為一項具有鮮明基礎性、實踐性與綜合性的戶外實踐類課程,對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體育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程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以發展學生體能、促進大學生體質提升及養成運動習慣作為主要課程目標。通過對高校體育課程功能進行分析,高校體育課程除了具有發展體質、掌握運動技術、培養運動習慣等顯性功能外,還具有培養大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社會適應能力等隱性功能。高校體育課程通過將體育精神、項目文化、規則教育、集體教育、正確對待勝負的態度等貫穿于體育課程教學實踐中,通過課程教學、戶外活動、賽事實踐,為學生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在體育課程教學活動與實踐過程中,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的提升,促使學生在體育活動、賽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要目標,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體育課程實踐育人體系相結合,可彌補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層面缺失,規避教育孤島現象。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只有與實踐育人體系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滿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求、發展需求以及內化需求。由此,高校體育課程應充分挖掘體育課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將體育教學、運動實踐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通過課程教學、賽事實踐與社會活動,為學生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戶外實踐平臺,實現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實現協同育人。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路徑探析

1.提高體育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教師作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教師的思想政治意識和課程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的開展與實施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體育課程同向同行,對體育教師思想政治意識和教育教學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體育教師是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并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與體育課程實踐在教學中結合,是實現體育課程協同育人的關鍵。高校體育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改變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理念,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挖掘體育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在體育課程發展學生體質、掌握項目技能和培養體育習慣的基礎上,關注對學生品德和人格的塑造,將品德教育、人格教育根植于體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通過體育精神、項目文化、團隊游戲與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高校也需充分重視對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養,通過對體育教師開展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教學方法培訓,開展思想政治課程與體育課程的協同育人體系建設,完善體育教師激勵機制,促進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2.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設計

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需要體育教師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和教學方法的學習,并與思想政治課程教師合作開發設計課程。通過打造雙師型隊伍,創新教學方法與更新教學設計,將體育課程的“動”和思政課程的“靜”實現高度融合。在體育課程教學設計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問題導入、案例設計、活動組織、賽事策劃等多種形式,將體育課程活動與思政課程內容相結合,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體育課堂,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程的重視。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在發展體能、增強體質的基礎上,積極運用互聯網教學手段,開展小組教學、同伴互評、評比展示,通過活動組織與賽事舉辦,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正確對待勝負的態度。

3.構建合理的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主要以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的運動負荷、運動強度為主要評價指標,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應更新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在傳統運動強度、運動負荷的基礎上,增加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耐挫能力、社會責任感等評價指標。同時,避免評價主體單一、評價客體狹窄、評價內容無法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現象,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思想品德表現、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成效為評價內容的教學評價體系,評價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校體育課程的實效性,促進教育教學活動趨于合理化。

4.以運動安全為切入點,開展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作為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給予充分重視。在課程開始前,教師應對學生體育課程安全充分重視,例如課前熱身活動、運動鞋服選擇、運動器材使用、運動場地檢查、運動損傷預防、運動安全保護,以及身體狀態評價等,都是體育教學中安全教育的基本內容。高校體育教學中,安全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契合度極高,體育教師應在體育教學中以運動安全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樹立人身安全意識,提高學生人身安全防護和風險應對能力。

5.以賽事活動為載體,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體育教學,需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高校體育中心應改變傳統辦賽模式,以社會化、產業化賽事為標桿,開展校園體育賽事、聯賽等,打造賽事組織與服務平臺,以學生作為賽事組織與賽事參與的主體,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臺。通過學生身體力行參與賽事策劃、組織協調、資源配置、外聯支持及團隊管理等工作,依托校園體育賽事的開展,為大學生提供模擬真實社會環境的實踐體驗,在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積極性的同時,豐富學生社會實踐經歷,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6.以身心健康為目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作為體育課程的基礎功能,也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在課程教學中,體育教師應以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于創新的精神,樂觀自信、謙虛謹慎的態度。在體育游戲中,培養學生的競爭、合作意識以及迎難而上、頑強拼搏、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在體育活動與競賽中,通過挫折教育,提升學生心理抗壓能力,促使學生樹立正確面對成功與失敗的態度,提高學生耐挫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結 語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從教育“育人”本質要求出發,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落實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之中,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發揮各類課程育人功能,落實各科教師育人職責。體育課程作為高校公共基礎課程,高校應積極進行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基礎性、實踐性與綜合性優勢,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隱性教育功能,在發展學生體質,促進學生運動參與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促進高校體育課程協同育人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陳慶合,王劍鋒,趙華恩,等.論體育課程的思政價值[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14-119.

[2]張洋,魏軍.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與路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6):35-40.

[3]黃河,程傳銀,趙富學.核心素養導向的體育教師教育:理念、挑戰與應對[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20(1):67-71.

[4]劉清生.新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審視[J].江蘇高教,2018(12):91-93.

[5]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

(李文芳:西安歐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