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思考
作者:馬知辰
發布時間:2022-02-21 10:04:4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地方紅色文化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文化形態,以及具有親和力的文化內容,是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當前,高校教師需要結合思政教育對象、目標、內容和方法特征,從“四個自信”角度重新解讀地方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設計紅色文化思政教育策略,逐步打造一套地方紅色文化引領下的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機制。由此提高高校思政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率,并最終提升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政素養。
[關鍵詞]地方紅色文化 高校思政課程 教育策略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21年度一般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陜西紅色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1JK0164)。
紅色文化資源是指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人民軍隊乃至普通群眾在特定歷史環境下所創造的具有革命歷史、特殊事跡和精神內核的紀念地、標志物和精神思想。各地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差異化的黨、政、軍發展歷程,從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地方紅色文化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感人肺腑的故事內容和豐富多樣的文化載體,是高等院校思政課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然而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媒體環境、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校教師需要重新設計和實施地方紅色文化的思政教育策略,才能更好地彰顯紅色文化教育價值。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四個自信成為培養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手段,也為高等院校思政課程采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利用人物故事培養學生道路自信
鮮活的人物以及由此帶來的可歌可泣的事跡是最富感召力的。我國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共產黨員、軍隊戰士、領導干部、人民群眾,書寫出一段段波瀾壯闊的紅色事跡。各地區均出現了耳熟能詳的優秀人物,其先進事跡在當地長久流傳,被廣泛稱頌,具有極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思想教化作用,諸如河南確山的楊靖宇、山西武鄉的馬應元、四川德陽的黃繼光、廣西恩隆的趙潤蘭等。即便是在當前的和平年代,各地區也在不斷地涌現出敢于擔當、無私奉獻、樂于創新的優秀人物,擁有極高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道德修養,表現出良好的模范效應。
當前,高校大學生雖然接觸的信息越來越豐富,思辨能力越來越強,但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敬畏、感恩、尋根、崇尚美德、贊美英雄的心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發展“道路自信”作為前提和基礎,增強人們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因此,高校思政課程教師需要立足學生敬畏、感恩、尋根的心理,運用各個地區廣泛傳頌的鮮活人物及其可歌可泣的故事來展開道路自信教育活動。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授予42人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有拼命硬干者,有埋頭苦干者,有為民請愿者,也有舍身求法者,每一個人的事跡都是進行道路自信教育最好的素材。高校教師需要抓住此類熱點事件,系統梳理優秀人物事跡,分析其道路自信內涵,繼而采用主題班會、專題講座、課內素材的形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促使學生被事跡感動、對英雄感恩,鑄牢社會主義信念,堅守中華民族價值追求,聚合感恩奉獻之力,形成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促使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越走越堅定,越走越自信,成就個人價值,推動國家發展。
利用先進思想培養學生理論自信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的每一個歷史時期,都結合國內外形勢,立足中國國情而制定明確的發展思想。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同時又結合時代條件與中國國情,形成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嶄新認識。這些偉大的理論成果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著國家的繁榮與發展,統領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從而構成了我國紅色文化的核心內涵,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發展潛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反復強調培養學生“理論自信”的重要性,要求增強學生對于中國政治理論、發展思想、主體策略的認識,堅守對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與執行能力的信心,將此視為是政治堅定的基礎。各地區在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過程中,也形成了極具個性的地方理念,諸如鳳陽縣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鞍鋼公司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等。
高校思政課程教師需要立足于黨和國家領導人所提出的先進思想,結合各地發展出來的獨特理念來培養學生理論自信,將目標設定為培養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支持,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但高校教師一定要避免單純的理論分析與說教灌輸,要結合具體事件、具體案例來彰顯特定思想、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諸如毛澤東思想帶領人民軍隊取得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并引領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活動,建立并穩固了國家政權;鄧小平理論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提高收入,創造個人事業;當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再次彰顯了社會主義理論的先進性。這些實際案例論證了社會主義理論先進性,可以強化學生的理論自信意識。
利用偉大業績培養學生制度自信
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有序、高效發展的核心優勢,也是增強國家認同感、群眾凝聚力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人立足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實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七十多年的國家發展歷程催生出一大批偉大業績,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也表現出加強制度自信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構成了我國紅色文化的核心資源。從直觀上來說,我國在七十多年中所創造的每一項偉大業績不僅體現了政府的英明決策,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而且這些業績也廣泛分布于各個地方,從而反映出地方政府改革開放的成果,展現了地方政府積極謀劃發展、努力改善民生的作為,諸如三峽大壩、川藏鐵路、北盤江大橋、港珠澳大橋、中國天眼等,構成地方紅色文化另一種重要形式,這也成為高等院校思政課程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重要資源。
當前,高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中國七十多年發展歷程中各個地方所創造出的偉大工程、項目、事件、活動來培養當代大學生制度自信意識,諸如射電望遠鏡FAST、“藍鯨2號”海上鉆井平臺、“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港珠澳大橋、國產大飛機C919、“復興號”動車組、“天宮二號”太空實驗站等。這些偉大業績講述了中國故事,刻畫了中國面貌,弘揚了中國精神,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充分反映了地方發展的積極性與驚人成果。學生在聚精會神地聆聽這些故事、贊嘆這些業績、感受這些精神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增強制度自信意識,相信社會主義制度可以促進群眾發展、實現社會進步、推動國家繁榮,從而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為社會進步、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利用優秀文化培養學生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團結穩定、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也是各個地方彰顯區域特色,進行創新發展的核心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自信建設的語境更為莊嚴,態度更加堅定,觀點更為明確,成為引領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又一核心思想。各個地方的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人民軍隊,乃至于普通群眾所創造的具有區域特色、彰顯民族精神、擁有強烈號召力與鼓舞性的先進文化也是構成地方紅色文化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這成為高等院校思政課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另一重要資源。
高校教師需要從紅色文化、紅色基因的角度來系統梳理各個地區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優秀文化內容。這包括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精神、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和抗疫精神在內的文化自信教育系統。教師要系統剖析各類精神背后具體的“人”和“事”,一定要彰顯其開創性價值以及所反映的內在思想,促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環境下的文化創新能力及時代開創性價值,繼而堅定文化自信意識,不僅理解、認同優秀文化,而且還要積極傳播、踐行優秀文化,將文化自信發展成為一種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內化為新時代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的“紅色基因”。這為學生植入了個人創新發展之“魂”,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繁榮與發展之“根”。
總體來說,地方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所獨具的一類物質與非物質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思想熏陶、精神感染、行為引領價值。當前,高校思政課程教師需要深刻體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準確把握全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全省教育大會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從“四個自信”的角度建構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紅色文化思政教育策略,一方面,要利用各地區先進人物故事培養學生道路自信,利用各地區優秀思想培養學生理論自信;另一方面,要利用各地區發展起來的偉大業績、各地區優秀文化觀念培養學生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由此可以強化學生“四個自信”意識,提高學生思政素養,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有效發展的同時,也要維護社會團結穩定、推動國家繁榮發展。這是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更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任務。
參考文獻:
[1]朱光甲.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困境與路徑[J].科教文匯,2020(3):35-36.
[2]李浩.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法制博覽,2020(6):241-242.
(馬知辰:西安翻譯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