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路徑創新探究
作者:楊 帆
發布時間:2022-02-21 10:02:0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逐漸進入微時代。互聯網打破傳統時間及空間的束縛,給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帶來了諸多機遇與挑戰。在微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學生黨建工作、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文章簡要闡述了微時代背景為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根據微時代黨建工作機遇與挑戰的分析,提出了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創新的實現路徑,旨在推動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有序開展。
[關鍵詞]微時代 黨建工作 自媒體 路徑創新
引 言
隨著微博、微信、微視頻環境所構成的微時代的到來,自媒體社交網絡開始盛行。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時刻受到自媒體社交網絡(微信、微博、抖音等)的影響。微時代的到來,影響了高校在學生的思想教育、黨建工作、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學校應緊跟時代的步伐,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學習和利用自媒體社交網絡,盡量減少學生因缺少判斷力、意志不堅定而誤入歧途,將學生管理工作做到與時俱進和因勢利導,學生管理工作向微時代轉變。
微時代背景為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帶來的機遇
1.促進了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多元化
大學生獲取信息的傳統方式多為電視、電臺和互聯網等。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微信、抖音等各類新媒體應運而生,豐富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與路徑,提高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時效性,學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設備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各類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信息的傳播方式,提高了信息的獲取效率,同時也為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信息傳播提供了便利。在新媒體立體化傳播方式的基礎上,高校大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學習黨建知識,體驗一站式、便捷化的活動與交流。如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在微時代下利用新媒體建立黨建工作號,這種工作方式促進了黨建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同時還促進高校學生對黨建工作的興趣。
2.促進了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互動化
高校傳統的大學生黨建工作多以組織主導方式進行,形式較為單一。微時代背景下,可以依托新媒體建立新的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運行模式,增加信息互動交流的途徑。如建立黨建工作微信群、網絡在線訪談和問卷調查等,在網絡上讓學生匿名寫下真實的意見和想法,校方可以根據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集中解決,單獨的個性問題可以委托所屬黨支部進行單獨溝通處理,這樣可以使黨建工作真正走進大學生的內心。
3.促進了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協同化運行
微時代背景對高校黨建工作提出了不同于傳統方式的新要求。當前,大部分高校利用微時代背景下的新媒體提高了大學生黨建工作的聯合化開展。以微時代背景下所形成的立體化信息為傳播基礎,逐步提高了高校黨建工作的傳播方式與執行效率,促進了高校黨建工作的開展。在新媒體的基礎上,黨支部內的黨建工作也逐漸實現了創新與協同化運行。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高校的黨支部制度(三會一課)利用釘釘軟件來執行操作,同時支部委員也可以利用此軟件進行黨建工作的發布與監督。
微時代背景為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帶來的挑戰
1.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日益復雜
微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其豐富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效率,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信息與不利于黨建工作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會沖擊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在微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呈幾何式增長,一些媒體為了經濟效益會發布一些影響學生思想的不良信息,意志力不夠堅定的學生很容易被這些思想誤導,從而使高校黨建工作出現困難。
2.對高校黨建工作者的信息素養提出更高要求
微時代背景下,新媒體技術的盛行迫使高校學生和校園工作者去使用新型技術。學生群體的年齡相對較小,他們容易接受新鮮事物;黨建工作者的年齡普遍較大,對新型技術的掌握相對困難,盡管他們都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但是在微時代背景下,技術的快速升級給黨建工作的內容和形式也帶來了飛速變化,這對年齡稍大的工作者具有一定挑戰。要求高校黨建工作者與時俱進,積極主動地學習最新信息技術,通過不斷適應媒體融合帶來的技術升級,來保障黨建工作方式的創新性。一方面,高校黨建工作者要注重學習最新的媒體融合服務軟件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要學會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有趣的媒體展示形式組織黨建宣傳工作,提高宣傳工作的時效性和關注度。
3.對大學生黨員的價值觀產生了沖擊
微時代的到來帶動了自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很多學生將自媒體作為一個表達自己和展示自己的平臺。在虛擬網絡社交環境當中,大學生言論表達更加自由和開放,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自媒體軟件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一行為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大學生的情感生活,同時也帶來了思想上的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近年來網紅層出不窮,成為網紅可以帶來名譽和經濟效益,使一些大學生黨員逐步對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價值觀產生了動搖,功利思想日趨嚴重;另一方面,大學生黨員在面對自媒體所構建的虛幻環境與自身真實生活環境的差距時,很容易產生認知方面的偏差,甚至走向黨員價值觀的對立面。
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創新的實現路徑
1.明確政治導向,堅守價值觀建設主陣地
對我國高校而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現代化職業高校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無論社會環境、高等教育環境、黨建教育環境如何變化,高校開展黨建工作均需要恪守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導向這一理念,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目標。互聯網技術所構建的微時代環境,盡管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縮短思政教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但同時也給高校學生帶來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發展的負面資訊和內容。面對這一新的時代背景,高校一方面切勿刻意追求新的黨建形式、黨建工具而忽略黨建工作的具體內容和政治屬性;另一方面也不應將網絡、融媒體等視為黨建工作、思政工作的阻礙,對新工具、新平臺產生抵觸情緒。高校黨建工作不僅應該堅定地明確我國高校的政治導向,同時應旗幟鮮明地表明中國高等教育階段人才培養、黨建的政治立場、教育原則,積極、客觀、合理地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等融媒體,搭建具有高校特色的融媒體黨建平臺,實現微時代這一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的高效推進。
2.優化信息供給,豐富高校大學生黨建內涵
高校利用微信公眾平臺軟件開展黨建工作,能夠基于不斷完善的融媒體環境提升黨建工作信息傳播的寬度與廣度,與網絡、時事等融合拓展高校學生進行黨建學習所接觸的信息內容、類型。因此,高校開展黨建工作路徑建設,可以從微平臺優化信息供給入手,豐富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內涵。
(1)信息選擇方面,高校應積極利用大數據配合調研等手段,從高校大學生內部開展黨建工作信息需求調研,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對黨建工作的想法。以此為導向,對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高校學生開展差異化黨建工作教育和黨建信息收集,實現個性化教育。
(2)信息傳遞方面,高校應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教育階段進行媒介偏好分類,確保黨建工作能夠通過多種微平臺教育路徑傳遞至最終的學生端。
(3)信息服務方面,高校應積極配合黨建工作和微平臺工具開展評價考核,通過評價考核對微時代背景下的高校黨建工作問題進行挖掘,對出現問題積極進行改進和完善,通過不斷地“考核—優化—考核”實現黨建工作信息服務質量提升。
3.促進技術集成,構建大學生黨建工作綜合服務平臺
微時代背景下開展高校黨建工作,應主動融合微信、微博、微視頻等軟件構建具有高校特色的集成化優勢平臺,通過這一黨建平臺銜接并完善高校黨建工作。一方面,微平臺應搭建符合不同高校發展特色的功能模塊,該模塊除具備高等教育階段通用的黨建工作內容外,還應搭建更多符合部分專業特征的個性化服務模塊,通過與學生未來實際工作場景進行結合開展黨建工作教育;另一方面,該平臺除具備課程學習、資料獲取、黨支部會議等功能外,還應為高校學生提供一定的自主管理功能,使學生從被動地接收平臺信息轉變為主動地、互動地獲取黨建信息,增強個性化體驗。
4.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大學生黨建工作機制體制
科學規劃、合理完善高校黨建工作機制,是微時代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能夠順利、高效開展的重要保障。在微時代背景下,黨建工作機制建設被賦予了新的歷史責任。一方面,高校需要對黨建學習工作盡快完善,避免出現“重形式、輕效果”等一般教育形態下的傾向性,通過恰當、合理的考核與激勵機制不斷對高校學生形成約束和驅動,通過“約束—驅動”雙管齊下保證高校黨建工作落到實處;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進一步加強黨建工作者的綜合素養,不僅需要高校建立一定的機制提高黨建工作者的理論素養、教育能力素養、心理輔導素養等基本黨建能力,還需要通過不斷培訓完善黨建工作者實踐應用的機制,保證黨建教育工作成效能夠貼合高校特色,使高校黨建水平獲得提升。
結 語
微博、微信、微視頻環境所構成的微時代,既能夠為高校黨建工作帶來新的歷史機遇,同時也為高校發展帶來了挑戰。高校黨建工作應積極、主動地融合微時代背景下的創新型信息傳播工具,將黨建工作內容與高校職業化特征進行融合。同時,剔除微時代背景下海量信息傳播給黨建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構建黨建工作創新性路徑的基礎上,提升高校黨建工作的活力與成效。
參考文獻:
[1]楊小洪.大學生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建構[J].智庫時代,2019(51):94-95.
[2]趙忠偉,丁立華.新媒體環境大學生黨建工作創新發展[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2):188-191.
[3]李盾,張恩,王利利.“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黨建工作創新研究[J].智庫時代,2019(30):27-28.
[4]李雪瑩.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模式創新實踐探索——基層黨組織+黨員先鋒隊黨建工作模式[J].智庫時代,2019(31):95-96.
[5]李娜.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信仰教育的強化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58+86.
[6]王泰寧.微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5):35-36.
(楊帆:榆林學院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