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四個偉大”是中國共產黨從歷史經驗中總結出的新時代治國理政方針理論,是推進工作的總抓手。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從這個總抓手出發,從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揭示“四個偉大”本身就是從另一個視角認識和理解黨史,黨史折射的理論實踐也是新時代推動“四個偉大”的思想武器,由“四個偉大”所凝練的精神實質對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四個偉大 黨史教育 現實邏輯

基金項目:陜西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依托黨支部探索研究生新生班級建設新模式》(項目編號:JG201808)。


“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動員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作出的重大決策。”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黨史學習教育的意義、重點、要求,對于它的認知需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待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理解中國共產黨繼往開來的現實邏輯、實踐邏輯。黨的十九大報告緊扣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以全局視野和戰略眼光,對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作出全面部署。“四個偉大”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大格局、大戰略、大邏輯,構成了新時代的總抓手、總綱領。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現實價值

1.新時代學習黨史有助于追尋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邏輯起點

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黨的最高理想,是馬克思主義深層次的極致追求。馬克思主義本身是普遍真理,具有原理的抽象性,是解決事物發展方向問題的思想和行動指南。中國共產黨結合國情、黨情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思想,開創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縱觀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各種主流理論形態都驗證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學習黨史不能偏離根本的理論邏輯,新時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理論邏輯起點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

站在新的歷史階段,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從歷史邏輯中領悟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哲學理論在提供思想指導時,要與具體的實際相結合,我們黨在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內化為具體的理論指導。中國共產黨走過的一百年,用鮮血和奮斗換來的經驗教訓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實事求是,創造性地走自己的道路。

2.新時代學習黨史有助于求證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的歷史規律

萬事萬物是客觀存在的并有著自己的客觀規律,物質性原理要求從客觀實際出發,按照事物本來面貌科學認知,積極應變。中國共產黨正是根據這個基本理論在自身成長過程中,不斷適應時代的變遷和具體事件的邏輯演繹,克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走出符合歷史規律的百年歷程。這是黨遵循客觀現實、科學應變的思想探索,是破解現實困難,推進事業發展的歷史實踐。

進入新時代,中國已經形成一整套定型化的頂層規劃機制安排,形成了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的國家戰略設計和實施的循環。黨中央提出,站在新發展階段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黨的事業向前邁進,這是主動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探求科學應變的大政方針。新時代學習黨史就要在歷史還原中求證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的歷史規律,并將這種規律轉化為社會認知和實際行動,在新征程上勇于探索、善于創新,繼而將這百年歷史持續推向前進。

3.新時代學習黨史有助于樹立咬定目標、勇往直前的實踐自信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這是由黨的階級屬性決定的。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黨因地制宜地確立了階段性的任務目標,但共產黨人始終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咬定目標,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成立新中國是我們的目標,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黨帶領人民走向勝利,證實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新中國是我們的目標,黨帶領人民經過一系列探索,取得了獨創性的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歷史再一次證明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生命力;改革開放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使命擔當,黨朝著這個目標解放思想、破釜沉舟,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取得新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富起來”;十八大以來,進入新時代,在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黨用事實又一次證明只有咬定目標、勇往直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能“強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必然要求。

“四個偉大”豐富黨史教育的學習視角

1.黨的歷程是一部應對各種挑戰的理論與實踐的斗爭史

事物的發展是呈現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只有不斷應對復雜矛盾、不斷實踐斗爭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百年黨史,既是中國共產黨繼承發揚、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斗爭史,也是黨面對復雜國際國內形勢,帶領人民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斗爭史。在實踐中,是原文復制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是聽從共產國際和蘇聯成功經驗,中國共產黨在不斷的思想斗爭中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結論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防止左傾還是右傾,是以階級斗爭為綱還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黨在實踐探索中得出的答案是實事求是,遵循事物發展規律。新時代,共產黨人要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帶來的各種新挑戰,只有在準確把握和著力解決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過程中,黨和國家事業才能取得偉大歷史成就。

2.黨的歷程是一部踐行初心使命的社會主義發展史

實現共產主義是黨的最高理想,它的實現是基于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而牢記和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是貫穿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一條紅線。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化道路,是黨踐行初心使命的實踐。中國共產黨誕生時,面對內憂外患的社會環境,人民解放、民族獨立是首要問題,建立一個民族統一戰線的新中國是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黨的宗旨和屬性為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立足奠定了基礎;執政初期,黨面臨著國際國內的復雜環境,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領域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改造,為社會主義打下良好的制度保障、物質條件;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在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做出進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瞄準社會的根本矛盾,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探索出符合實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是黨的初心使命,因此,黨史也是中國共產黨追尋初心使命、探索發展社會主義的百年歷史。

3.黨的歷程是一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奮斗史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全體中國人的期待與夢想,誰能夠擔當重任?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奮斗從未停止。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奮起戰斗,實現了從貧窮弱小任人宰割到站起來的偉大歷史跨越;改革開放以后,共產黨人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人民的富裕生活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作為民族復興的任務,實現了社會主義物質豐富的時代進步;十八大以來,共產黨人攻堅克難,以韌勁和狠勁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這個世界難題;新階段,站在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期,共產黨人滿懷信心地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由此而知,黨的百年征程都是圍繞著民族復興這一偉大目標,而百年奮斗都是為實現這一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4.黨的歷程是一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自我革新建設史

歷史周期律是指人類社會存在的國家政權都會經歷幾起幾落、由盛而衰的周期性現象。新中國的成立也面臨這樣的輿論壓力,毛澤東找到的“民主新路”是一個破舊立新的辦法。縱觀黨的百年,黨的自身建設一直是共產黨人從幼小走向成熟的有效武器。從歷史邏輯看,黨該走怎樣的道路、堅持什么樣的理念,在這一過程中有曲折有坦途,最終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實現黨的自我凈化是歷史交出的答卷;從理論邏輯看,黨該怎樣看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該如何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對此,有爭論有共識,而用實事求是的態度看自我革新是黨經科學實踐后給出的答案;從實踐邏輯看,黨該怎樣執政、如何領導全國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對此,黨不斷進行實踐創造,開創了被中國改革開放實踐、世界范圍內的政治實踐證明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案,獲得了人民滿意的評判。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是中國共產黨永葆青春活力、緊跟時代脈搏的重要保證。

新時代中共黨史教育的邏輯取向

“四個偉大”是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是當代中國發展最根本、最具時代精神、最能凝聚中國共產黨人所有追求的大智慧、大戰略、大謀劃。學習黨史就要將歷史成功經驗轉化為斗爭精神、創新精神、實踐精神和自我革命精神,成為開辟未來的根本追尋和邏輯取向。

1.發揚斗爭精神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矛盾論講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聯系,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前進的道路上要正確認識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道理,必須從歷史中獲得啟迪,從具有許多新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出發,辯證地看待問題與主義之爭,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做好斗爭準備。新時代的斗爭不是革命時期的刀光劍影,而是應對世界局勢變幻、國際力量對比而產生的意識形態領域的生死博弈;是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奮進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攻堅克難;是不斷推進黨自身建設的艱巨使命。各種挑戰不期而至,這就要求黨繼續發揚斗爭精神,加強理論武裝、增強斗爭意識、豐富斗爭經驗。

在實踐過程中,黨不僅要正確認識斗爭的客觀存在,掌握駕馭斗爭本領也是提高安邦定國能力和水平不可或缺的現實條件,其中,保持自己的政治主體性,免于被斗爭操控,并將矛盾轉為有效運用是提升斗爭本領的根本遵循。具體表現為:一是提高把握大局的本領,充分認識到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二是提高解決疑難雜癥的本領,有勇立潮頭的能力;要提高政治站位,能守正創新地解決新問題。三是提高做群眾工作的本領,將政績根植于平民百姓;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的價值觀。

2.秉持創新精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創新精神是指個人或者集體突破常規,敢于挑戰,謀求新發展的思想狀態。中國共產黨正是秉持著這樣的創新精神,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在理論和實踐的交互印證中創造著人類奇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創新,是實現共產主義的中國化路徑。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直面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進一步解放思想,調整政策,站在為全人類高度負責的歷史舞臺,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入新時代。

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但是國內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依然錯綜復雜。對此,黨需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綜合運用體制機制創新、思維眼光創新、方式方法創新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用實踐精神實現新時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

新時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偉大夢想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經典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只有生產力不斷提升、國家富強,才能實現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國富民強,歸根到底是由人民在實踐中實現的。新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今天,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是實現偉大夢想,是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共產主義最高目標的現實體現。從根本上講,二者有著共同的本質價值。因此,“人民共享”是新時代偉大夢想的價值追求。

馬克思認為,人實現價值目標的實踐方式的無限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正是無數人的實踐活動豐富了社會發展的物質底蘊,同時也推動了社會意識的進步。從歷史不難看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都是通過激發不同時期人的實踐精神創造實現的。

4.繼承和發揚自我革命精神,推動黨的建設偉大工程

自我革命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有力保障和雄厚底氣。黨組織必須有理想、有紀律,才能組織起來,凝聚強大的戰斗力。中國共產黨在奮斗中自我凈化、不斷修復完善,經受住各種重大現實考驗,靠的就是敢于正視和糾正自身錯誤的巨大魄力,始終保持強大的凝心聚力的能力。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有著敢于自我批評的巨大政治勇氣,在面對風險和挑戰時能展現出化險為夷的高超水平,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不怕任何困難和挑戰,能進行自由革命的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強調:“新的征程上,我們要牢記打鐵必須自身硬的道理,增強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政治自覺,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繼續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嚴密黨的組織體系,著力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決清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自我革命精神是加強黨自身建設的力量源泉。在黨的思想建設上,就是要筑牢理想信念,繼承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抵制意識形態滲透,在自我審視和反省中錘煉品格;在黨的作風建設上,就是要以崇高道德品格剖析改造自己,堅持黨的宗旨,脫離低級趣味,一心為公、執政為民;在黨的紀律建設上,就是要貫徹全面從嚴治黨的各項要求,借助黨內黨外監督,使黨的紀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將自我革命的精神貫穿到黨的建設各個方面,才能取得偉大工程的決定性勝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

[2]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9/01/content_5634746.htm?version=2.5.40020.452&platform=win.

[3]齊衛平.“四個偉大”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43-244.

[4]劉順江.“四個偉大”:對黨的歷史使命的認識達到新高度[EB/OL].(2018-11-14)http://sjzdsw.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8&id=59.

[5]董文芳.“四個偉大”的科學內涵、辯證關系和重大意義[J].東岳論叢,2018(8).

(趙鋼:陜西科技大學化工學院)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