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大學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為誰培養?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問題。獨特的歷史、文化、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我們要為國家發展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必須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


西安交通大學怎樣做好立德樹人工作?“德”顯得尤為重要。需要讓我們的年輕人知道,他們對國家和民族有一份責任,這就是“鑄魂”。西安交通大學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傳承西遷精神,矢志把交大學子培養成為有能力、有貢獻、有作為、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民族脊梁,承擔起民族的希望與未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把好“指揮棒”

學校黨委要把好“指揮棒”,切實把課程思政建設放在重要地位,建立黨委統一領導、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

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著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努力培養勇于擔當民族復興使命的新時代大學生。

學校黨委對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行全面領導和部署,學校制定了《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課程思政建設十條舉措》和《課程思政三年行動計劃》,將“三全育人”貫穿學校人才培養、事業發展和改革等工作的全過程,構建一體化“三全育人”生態鏈,建立了院系黨委書記、院長帶頭抓課程思政機制,“一院一策”落實課程思政要求,促進基層黨建與人才培養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各相關部門協同聯動、院系推進落實的課程思政工作體系。

怎么判斷課程育人的質量?用哪些指標來衡量育人效果?如何整體推進全校育人工作?2018年,西安交通大學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并獲評首批國家級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學校在教育教學改革、課程建設經費中設立課程思政專項預算,大力支持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和教改研究,不斷推進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縱深發展。

課程思政實施需要哪些條件和機制?評價標準如何制定,出現問題怎么解決?這些都是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需要探索和解決的問題。在評價標準方面,西安交通大學從不同群體的評價入手,多個維度優化、細化了育人質量評價辦法。由學生、同行、督導、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等群體對育人質量做出判斷,依據這些評價和反饋,及時調整課程育人的方式方法,不斷提高育人水平。

建好主力軍 抓好主渠道 管好主陣地

西遷精神是西安交通大學的“魂”,反映了老一輩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期間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親切會見14位西遷老教授,并明確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p>

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背景下,科技發展迅猛,技術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新的產業形態層出不窮,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課程思政建設也需要隨之變化。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主力軍”,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西安交通大學會對每一批新入職教師進行分類別、多輪次、有針對、廣覆蓋的課程思政培訓,引導教師傳承西遷精神,不斷探索、創新課程思政育人方式,提升“主力軍”的水平。

在專業課教學中,西安交通大學注重組織教師深入企業研發和生產一線,深入城鄉社會治理實踐,目的是讓教師“撲下身子”,腳踏實地,主動融入社會發展,了解新技術、新產業形態,深刻理解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教師要堅持“四個面向”,在時代發展進程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并做出貢獻,不斷增強愛國奮斗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以此推動課程思政教育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與此同時,西安交大還加強了教師的任課資格審核,將課程思政教學及其效果作為崗位聘用、績效考核、選拔培訓、師德師風的重要內容,并在評選各類獎項時突出對課程思政的要求,加大對優秀成果、優秀教師的支持力度,建立了正確價值觀引導、激勵機制,形成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互相依存、互為補充的育人模式,實現了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高度融合。

全校大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宣傳報道,在學校主頁開通“課程思政 交大行動”專欄,宣傳分享課程思政建設經驗成果。在學習強國平臺和中央媒體發表多篇課程思政經驗文章,《西安交通大學“四聚焦、四結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新聞被教育部網站采納并推廣,形成廣泛社會影響。定期舉辦“領軍學者談教學”課程思政專場報告、課程思政工作坊、交流研討會、課程思政教學競賽等,營造全校共同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良好氛圍。

傳承西遷精神 上好“鑄魂育人”課

只有在新時代做出新業績,才能把西遷精神一代代更好地傳承下去。怎樣上好“鑄魂育人”課,讓學生傳承西遷精神?身邊的榜樣是最好的前行力量。

西安交通大學深入挖掘西遷精神內涵,通過挖掘校史育人資源、定期開展西遷精神資源展覽、開辦“西遷精神與大學文化”“西遷教授談教學”“第四次工業革命與人類未來”“人文經典的當代價值與文化復興”等特色課程,舉辦“大先生”系列講壇,開設“共產黨宣言”系列微話劇,打造話劇《追憶西遷年華》、秦腔《大樹西遷》、紀錄片《西遷紀》等多樣化文化載體,引導學生涵養家國情懷,教育學生為西部發展和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具有交大特色的課程思政品牌。

邱愛慈院士領銜開設的“聚變能源與等離子體”課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實國情教育等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馬蘭精神;陶文銓院士領銜開設的“數值傳熱學”課程,將西遷精神、先輩事跡、熱門時事等內容與專業內容有機結合,通過講述老一輩熱流數值計算領域科學家的先進事例,著重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和科技報國的使命擔當,教育學生立志為打破西方在“卡脖子”技術領域的封鎖而努力。

目前,西安交通大學已建立起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為內核,以公共基礎課、通識課程建設為支撐,以專業課程建設為輻射,以第二課堂進行協同,多門課程多元參與、多維互動、資源共享的課程思政體系。學校有3門課程獲評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10門課程獲評陜西省課程思政示范課。在示范課程的學習和觀摩過程中,老師們切實提升了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和開展課程思政的能力,并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課程思政建設中。

一所大學的偉大之處,不只是發表了多少篇文章,取得了多少科研成果,更在于這所大學有沒有自己的內涵和精神。“西遷精神”就是西安交大的“魂”,就是家國情懷。只有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靈魂、有血有肉的棟梁之材。

三年多來,西安交通大學不斷推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大力推進具有鮮明交大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在全校營造了“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良好氛圍。學校將繼續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化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做好引領西部、輻射全國的課程思政示范平臺,培養出具有民族精神、家國情懷、交大烙印的西遷精神新傳人,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人才支撐。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