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春歸盡,輕衣畏暑侵。落花空眷影,新葉自成陰。”立夏節氣,標志著春天即將離去,炎暑將臨,落花空影,綠樹成蔭。在古代,立夏日帝王會率文武百官舉行迎夏儀式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在民間,人們有在這一天“嘗鮮”的習俗,而在眾多“嘗鮮”食材中,蠶豆毫無疑問是其中的明星。

立夏以后正是青蠶豆上市的時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立夏吃蠶豆的習俗。立夏當天,江浙地區的不少人們會用蠶豆、雷筍、豌豆、莧菜和大米飯一鍋煮,稱為“立夏飯”,寓意五谷豐登。安徽用嫩蠶豆和鮮筍、肉煮糯米飯吃;杭州人立夏吃“九時新”,即櫻桃、梅子、鰣魚、蠶豆、莧菜、黃豆筍、玫瑰花、烏飯糕、萵苣筍。無錫流行“立夏嘗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

蠶豆是人類栽培最古老的食用豆類作物之一,起源于伊朗高原到北非一帶,公元前1世紀開始傳入我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蠶豆最初的名字叫“胡豆”,據《太平御覽》記載,蠶豆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的豆種,故稱“胡豆”,三國時代《廣雅》中曾出現胡豆一詞,這是蠶豆最早的記載。蠶豆這種叫法最早出現在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招陳益之、李兼濟二主管小酌。益之指蠶豆云》中。王禎在《農書》中給出的解釋是,“謂豆于蠶財成熟,其義亦通。”而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說法更為形象,他說:“豆莢狀如老蠶,故名蠶豆。”

蠶豆是一種營養價值非常豐富的豆類。從中醫角度來講,蠶豆性平、味甘,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利濕、清熱解毒的功效。適量吃一些蠶豆可以有效吸收蠶豆之中的蛋白質,從而增加血管彈性,延緩動脈硬化。而且蠶豆之中的膳食纖維可以有效促進腸道蠕動,清除體內的膽固醇,可以預防便秘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蠶豆入口軟酥,沙中帶糯,柔膩適宜,美味可口。無論當菜吃,還是當主食吃,都有多種吃法。

“翛然山徑花吹盡,蠶豆青梅存一杯。”春末夏初,蠶豆花落,結出一個個飽滿厚實的豆莢子,這時的蠶豆最為鮮嫩,也是食用的最佳時期。作為立夏節氣的時令食物,蠶豆飯是這天一定要吃的食物,老百姓認為蠶豆是“清明見莢,立夏好吃”,所以趁著這一天一定要蒸一鍋立夏蠶豆飯。飯一出鍋,蠶豆的清香在屋子里彌漫,真是香飄滿屋。

“翠莢中排淺碧珠,甘欺崖蜜軟欺酥。”新鮮上市的蠶豆質地酥軟,稍稍烹飪即可食用,咬一口也是軟糯清香,別有一番風味。新鮮的蠶豆很好熟,用草果、八角、鹽等調料一起煮,等水收干后,用蓋子燜一會兒,這樣更易入味。清代詩人劉繼增在《惠山竹枝詞五首 其三》中這樣寫道:“更有青青蠶豆子,山家風味勝羊羔。”更是將蠶豆的清香可口推向了極致,聞之便可讓人垂涎欲滴。

《素食說略》中寫“胡豆浸軟去皮煮湯,鮮美無似”,將浸泡兩個小時的蠶豆去皮,大火燒開后撇去浮沫,轉小火煲至蠶豆開花湯色微微乳白后關火撒鹽即可。雖然只用一種食材煲湯,但味道卻出奇得鮮美。由此可見,蠶豆煲湯也當是美食中的一絕。

“宿釀梨花漬,蠶豆香盈指。” 立夏節氣后,春天漸行漸遠,但美好的艷陽即將到來。又是一年綠樹成蔭、萬物繁茂之時,讓我們掬起一捧時鮮的蠶豆,端起一杯香醇的瓊漿,在芳香盈指的餐桌上,用美味開啟我們的夏日旅程。

責任編輯: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