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主體體驗教學策略
作者:?胡法光
發布時間:2021-12-21 09:11: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教師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上要講清重點難點、知識體系,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學者衣新發提出的“創新人才的六種心智”理論中,將“問題發現心智”確定為創新人才必備的六種心智之一,他在《教學反思能力實訓》中所提出的“教學反思六步法”將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科學依據—實踐檢驗—反饋調節這六個思維的程序作了精準梳理,對于課堂教學和學習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學者林崇德和胡衛平提出的思維型教學理論特別強調要引導學生基于問題自主探究,主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合作探究。
我認為,自主學習的關鍵是自主。我們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打造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指導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自主中學會自我認識、自我規劃、自我調控和自我評價。在創新人才的六種心智理論、教學反思六步法思想和思維型課堂教學理論的引領下,經過多年來的摸索,我帶領本校語文組堅持早讀和課堂教學統籌、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統籌,編制了自主預習學案,發展出了以“導入激趣—體驗探究—反饋釋疑—應用提升”四環節為基礎的“主體體驗教學策略”。旨在突出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體驗探究”為手段,讓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設置適當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一、突出預習在自主學習中的作用,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定好調
教育家魏書生曾說過“學生通過資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八十”,這個比例也許夸張了點兒,但說明學生是由自求得知能力的。我們要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從預習入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突出預習在自主學習中的作用,設計好學案。預習一篇文章,無論何種體裁,首要看題目、作者、背景,知人論世,看看題目涵蓋了哪些信息;通讀課文時,要圈畫字詞,思考作者寫了什么、表達什么、怎么表達。查閱完字詞后,再讀課文,再去思考那三個問題。預習后,把課本一扣,緊跟上自主預習學案。預習學案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對知識的自我認知、自我發現、自我感悟、自我突破。以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探究、實踐為目標,讓學生通過預習學案檢查自主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我們設計的語文自主學習學案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文海擷英”,側重文學常識、字詞的音形義。第二部分是“含英咀華”,這是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核心部分,涉及三方面:文章整體把握,表現手法,情感表達。不論哪種文體的文章,哪怕大到長篇小說,小到一首詩歌,都可使用。久而久之,學生也學會了怎樣預習課文,怎樣讀書。第三部分名為“妙筆生花”,這是能力形成部分,課文學完了,緊扣文本與單元主題,進行練筆。
二、落實主體體驗教學策略,奏響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最強音
“主體體驗”教學策略的四個核心環節為:導入激趣—體驗探究—反饋釋疑—應用提升。
(一)導入激趣
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設置適當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這節課興趣點的高低直接決定著這堂課效率的高低。教師要積極創設情境或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在學習新知識前,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設置適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保持積極的學習情感與態度。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將來想擁有什么樣的生活?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暢所欲言,爭著與大家分享自己對未來的憧憬與向往。眼睛瞪大了,火候到了,我順勢引到了晉代陶淵明對理想生活的描繪,點燃了學生學習《桃花源記》的火苗。
(二)體驗探究
學生學習的動機有了,教師不要急于教授教學內容,要讓學生展示預習中的收獲和疑難。通過這個環節,了解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掌握,學生對即將要學的知識點,她們已有的經驗是什么。
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通過這個環節,教師摸清了哪些是學生未知的,梳理哪些是已知的,要分析并基于學生頭腦中已有知識基礎的合理成分,使其與新知識之間建立起實質性的、非任意性的有效連接,還要特別關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模糊甚至是錯誤的知識,從而真正實現能講清重點難點的要求。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寫讀后感時,我先讓學生提前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課上,我先讓她們說說讀后覺得好的地方,大到整體,小到一句話都可以。學生暢所欲言后,我指出剛才他們所說的就是讀了《我與地壇》后的感受,如果寫下來,就是讀后感。學生明白了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把自己最深刻的體會、感想和收獲寫下來,就是讀后感。接著讓她們說一說寫讀后感已有的經驗是什么?困惑是什么?對于學生已有的經驗,正確的我們心中有數即可;不正確的予以糾正。而困惑才是我們學習探究的重點所在。學生對學習內容困惑的地方,正是學習的重點。困惑之處,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開展合作交流。
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教師傳授知識的“強信號”到了學生那里成了“盲區”。究其原因,除態度外,可能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識水平理解不了老師輸出的“信號”。所以聯系學生已有知識進行教學是最接地氣的。
(三)反饋釋疑
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開展合作交流后,小組展示,教師點撥。學生的問題,學生解決,解決不了,討論解決。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再提出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兩難情景”,或者看似與現實生活和已有經驗相矛盾的情景,再次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此環節顯示了老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和點撥的水平。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教師釋疑已達到思維碰撞、認知沖突、建構新的知識體系的目的。
(四)應用提升
主體體驗教學策略強調將所學的知識與方法遷移應用到真實情境和其他領域中去,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積極態度、創新精神、行為規范和價值觀,以不同形式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學生覺得學到的知識“有用”,觸手可及,將極大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環節教學模式,教師可靈活變通、運用,力求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體驗為手段,以活動為途徑,以美為境界,以周圍世界為源泉”。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山大華特臥龍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