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對于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激勵學生心理動機又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中注重學生心理動機的激勵,以促進創新創業教育水平的提升。本文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視角,論述如何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注重學生心理動機的激勵展開探索,以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高校 創新創業教育 心理動機 激勵

課題:榆林學院橫向科研項目《民營企業新入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管理研究》(課題編號:2021HX01)。


大學生既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受益者,又是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的主力軍。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既要注重創新創業專業知識的教育,又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以心理動機激勵為核心,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概述

1.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

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需求為導向,致力于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精神,以及能力培養的教育活動,創新與創業密不可分,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得以實現。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是對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的創新,秉承自由、民主和公正的教育理念,通過培養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契合社會發展需求。創新創業教育就是從事高校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與具有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傳授和實踐技能指導,以及支持保障服務能力的組織與個人,采取宣傳推介、課堂講授、實踐指導、服務引導等多種形式與途徑,致力于學生個人、團體能力的激發與培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敢于開拓創新的銳氣;二是樂于學習和創造的動機;三是勇于攻堅克難的膽識;四是敏銳探索研判的思維;五是善于凝聚心力的智慧;六是勤于精益求精的品質。通過培養,引導并幫助學生完成新知學習、模擬實踐、創造價值、實現目標、服務社會的完整知識掌握過程。

2.創新創業教育的結構

創新創業教育結構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教師,二是學生,三是教育目的,四是教育過程,五是教育方法。這五大要素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創新創業教育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的合力共同體,需要教師善于引導和教育,而學生則需要做好配合。教師需要從教育方法上尋求新支點,注重學生的心理動機,并適時采用激勵手段。

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心理動機的分析

所謂心理動機,指學生通過掌握和了解有關創新創業信息,學習有關創新創業知識,參與有關創新創業活動,在提升學生創業素養的進程中,以滿足學生自我發展的精神與物質需求為前提,在對所在校園內外的創新創業形勢進行研判的基礎上,通過自我內驅力與外部助推共同形成,使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素質提升,學生在創業目標價值實現的過程中形成的主觀內在動力。所以,學生在接受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時,要主動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對心理動機進行分類時,根據其狀態主要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類是潛存狀態,也就是學生的個人發展需要與既有創新創業素質能力,雖然從理論視角能夠被激發和喚醒,但是沒有形成學生創新創業行為的心理動機;另一類是活躍狀態,因自身內在發展需求與外部誘因刺激而喚醒,并在創新創業實踐中所表現出的心理動機。

因為動機屬于激發并維持個體開展的活動,且使得活動朝著某一目標而發展的心理傾向與動力,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因。動機具體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激發學生行為發生的動因與理念,由外在因素刺激與內在需求自發而形成;二是動機的特點就在于強度、向度、持久度;三是屬于主觀因素,變化具有不可預測的特點,需要通過個體目標選擇和為實現目標而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目標實現過程中表現的持久性與抗挫性等行為予以推斷。就動機分類而言,動機起源有生理性與社會性之分。其中,生理性動機是基于個體生物學需求而引發的動機,比如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社會性動機是基于個體社會發展需求而引發,并通過選擇特定需求目標參與有關社會活動促進需求目標實現的動機,屬于心理動機。心理動機的范圍是結合動機目標指向性將其劃分成物質性與精神性,根據動機作用時間范圍,劃分成近景性與遠景性動機;按照動機作用強度又可以劃分成主導性與輔助性動機。就動機的發生而言,需求形成動機,通過動機來凝聚動力,通過動力轉化成具體的行為。但是現實中并非任何需求都能產生動機,若缺乏外界誘因的刺激,或者是外界的誘因刺激不足,只能形成潛在動機,通過心理意向與愿望等形式表現出來。而隨著外界誘因的出現以及外界誘因增強時,就會形成動態和活躍的動機,使得行為主體在心理上產生內驅力,驅使自我努力朝著動機目標發展,實現需求向動機的轉化。在高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時,教師能否創造不同的誘因,并使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學生內化成動力,強化學生創新創業的心理動力,積極參與到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中,促進創新創業實踐成果形成就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高校需要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實踐中,使得學生在創新創業能力上不斷提升,并基于源頭關注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需求,結合學生的需求變動,采取科學的激勵與引導措施,幫助學生從意向上升到愿望,并從愿望上升到心理動機,在形成之后,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和激勵,給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創設良好的環境,不斷強化學生創新創業的心理動機,使得學生能更好地參與到創新創業活動的實踐中。

激勵方法分析

為了更好地在高校創新創業中激發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心理動機,從而將學生的創新創業心理從潛存狀態轉變到活躍狀態,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并在知識對象化過程中促進自身價值的實現,筆者基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提出強化學生心理動機的激勵對策。

1.激勵成效評估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為發揮激勵工作在科學客觀中的成效導向,有的放矢地制定激勵策略與政策措施,需要高校加強對激勵成效評估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并在這一過程中緊密結合高校與學生的特點。這是因為心理動機激勵成效的高低,在創新創業教育制度的設計與運行機制的確定中具有試金石與風向標的作用。從目前很多高校的實踐來看,在對創新創業教育開展頂層設計時,更加注重的是項目成果、創業公司和競賽獲獎等顯性較強的成果導向,對末端取得的有形成果較為注重,但是教育工作起點上的學生創新創業心理動機激勵成效往往被忽視,使得教育工作隱性成效方面的重視度嚴重不足。這樣在制定創新創業教育成效的獎勵制度時,往往更多地結合隱性工作成效而設置針對性的獎勵,導致創新創業教育領導機構與工作者往往只注重顯性成果,而忽視無形的隱性成效,最終導致學校在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缺乏堅實、廣泛而又持久的基礎,進而出現急功近利的態勢,甚至呈現揠苗助長的情況。

基于此,筆者認為高校在制度建設過程中,要建立包含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創造學等學科的專家團隊,結合自身在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中的經驗與實踐,基于理論層面探索,設計與學校工作實際相符且能促進學生創新創業心理動機得以激勵的評估體系。在此基礎上,通過工作實踐來檢驗所設計的評估體系,再結合檢驗結果來校準并修訂評估體系,從而更好地發揮其在心理動機激勵成效評估中的作用,為學校決策制定提供相關參考,尤其是在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制度、架構體系設計等提供客觀而又科學的參考。

由于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涉及范圍廣,有教學、科研、后勤與師資等諸多系統,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復雜性,只有確保其在運行管理中更加科學和規范,才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所以在心理激勵評估體系的設計工作中,應盡可能地納入有關體現心理動機激勵成效的因素,并基于不同視角、層面、類型的信息收集處理渠道與平臺,使得心理動機激勵工作的整體成效評估提供的基礎信息更加詳實,為評估體系的科學性、有效性奠定基礎。但是需要對其運行效率充分考慮,尤其是在評估體系運行中勢必存在諸多助推與阻滯因素,所以在設計評估體系時要確保其針對性與前瞻性,確保所設計的評估體系可以為學校領導決策、執行機構等提供具有較強動態性與精準性的評估分析報告,將評估結果滯后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確保創新創業心理動機激勵工作更加精準和高效。

2.針對學生創新創業心理動機的思政激勵

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就在于素質教育,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高校有著十分明顯的政治與組織優勢,思政教育的工作對象為學生,所以在學生創新創業心理動機的激勵中,應切實發揮思政激勵的作用。首先,要將思政教育貫徹在學生的第一和第二課堂之中,采取正面引導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始終以良好的創業操守與創業動機參與實踐活動。其次,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盡可能地將學生的潛能潛質激發出來,將思政教育核心內容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變得更加具體,提升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精神,以及創新創業能力,始終以創新創業心理動機激勵學生發展,加強對大學生未來發展的關注,培養學生正確樹立“三觀”,尤其是要強化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這樣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主動性、積極性,而且能彰顯思政激勵的親和力與針對性。再次,切實發揮思政激勵“潤物無聲”的作用,在日常的思政教育中,將心理動機激勵與思政教育深入滲透,結合學生群體的信息接受習慣與愛好,將創新創業的人格養成作為主線,致力于創新創業素養的培育。切實發揮高校的宣傳媒介作用,采取全方位和全時段信息傳播,確保學生可以及時而又精準地接受有助于創業心理動機激發的個性化信息。最后,針對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動機變化導致的創新創業教育脫軌情況,需要發揮思政激勵的作用,引導學生始終秉承創新創業的初心,培養學生的規劃能力和堅定意志。

結 語

本文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生創新創業心理動機的關系和內涵進行了概述,并基于思政教育的視角,提出了強化學生心理動機激勵的相關方式方法。本文認為,既要加強頂層設計,又要具體落實到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中,兩者相互契合,才能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崔琳,李明軍.大學生創業動機的影響因素與激勵策略[J].科技傳播,2020,12(12):78-80.

[2]黃祺.不同理論視角下激勵對創造力的影響因素與機制研究綜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12):109-111.

[3]宋丁偉,徐占東,李慧.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及激勵策略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9(8):82-84.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 陜西榆林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