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分析
作者:?高克蓮 喬國寶
發布時間:2021-12-17 15:57:1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混合學習模式是互聯網出現之后在教育領域新出現的學習模式。即通過計算機等高科技設備的使用,使學習者運用學過的知識及與自己學習方式相匹配的設備、工具、技術、媒體和教材等,然后根據學習進度安排自己的學習。在線學習及課堂教學內容的結合是一種混合學習模式與學習理念,使學習成為了一種高效的、自覺自發的過程。混合學習模式思維與理念的發展和推廣得益于互聯網發展進步賦能,不僅凸顯了混合學習模式的優勢,還充分表現出了根植于教學土壤所創造出來的新型模式在教育教學中的適用性。高校體育教學在此基礎上深化互聯網思維,將混合學習模式融入體育教學之中,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同時還可以積極進行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
[關鍵詞]混合學習模式 互聯網思維 高校體育
課題:陜西省體育局項目“陜西省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促進青少年體育參與研究”(課題編號:2020096)。
前 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我國眾多領域已經將互聯網思維融入日常工作之中,互聯網的科技賦能也使得我國眾多領域有了更多的創新,促使人們跳出傳統思維的窠臼,在新模式下積極作為,進而獲得更好的發展。我國在體育事業及體育人才培養方面,也已經將互聯網思維融入體育教學之中,從政策指示中可以看出,國家對體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互聯網進入高校的主要意義在于用互聯網思維思考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和應用,進而達到課堂教學資源與互聯網教學資源相適配,最后實現資源的最優化。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概述
1.互聯網現狀分析
互聯網,又稱國際網絡,指的是網絡與網絡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絡,這些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絡。互聯網始于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其有著聯通一切,互聯互通之意。互聯網有著強勁的發展勢頭,應用互聯網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更優的效果對新近的信息加以了解,而且人類是存在于互聯網世界中的社會人,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強連接性進行社會交際和工作等,進而達到一定的社交需求。但是互聯網社會也存在著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一面,比如在互聯網教育領域內出現的就有授課詐騙、包過考試等欺詐內容。有關部門對欺騙消費者、違規操作的主體進行了規制與處罰,防止以后出現更多類似的事件。
2.混合學習模式的現狀分析
互聯網已經將觸角伸向教學領域的方方面面,并且已經在其中發展了數年,在教學經驗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涌現出了很多互聯網與教育領域相融合的成功案例,積累了大量的優質教學資源,這些積累為互聯網中教學資源的優化和整體提升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使得更多的人認同互聯網思維教育資源的優化升級。混合學習模式是將互聯網思維深度運用于日常教學體系之中,并將互聯網資源與傳統課堂相加相融,以使課堂教學模式最優化,從而進一步促進混合學習模式的發展,通過創新思維的不斷發展和落實,使得學生能以一種更加輕松的狀態迎接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并且能夠有效地盤活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學習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的知識習得新知識。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分析
互聯網思維在當今時代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及地位,而混合學習模式的基本內涵就是將傳統課堂的教學內容與互聯網中的教學資源相加相融以實現最優化。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日常基礎性的知識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在日常的教學體系框架之中,可以更好地為學生在互聯網中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為課堂教學是線下的,通常采用的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教學方式,是師生、生生相互交流溝通的實體性課程,不僅可以有效地使學生參與到課堂進程之中,還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中達到學生線下社會交際的相關需要,同樣可以使學生掌握一定的人際交流技巧與能力。而互聯網教學資源是沒有空間和時間范圍限制的,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上課的地點和時間。
高校體育是通過開展線上體育課程教育教學活動推進混合學習模式的運用,混合學習模式可以有效地使學生與學校緊密聯系起來。學生線上與教師溝通時的零距離感,可以有效地縮短學生與教師之間及學生與學校之間在心理上的距離。這是因為學校、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距離感會導致彼此疏遠,這種疏遠不僅會在學生行為上表現出一定的疏離,還會導致師生交流時存在著一定的疏離,任其發展下去將會大大地影響學生課堂學習和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而學生的消極心態則會影響學生的身體素質及教師教學目標的實現,有時甚至會影響學校的聲譽。因此,將混合學習模式引入日常體育教學有著獨特且重要的作用,比如學校在線對學生學習意愿進行了調查,通過對學生偏好的體育運動的調查,可以及時調整體育教學內容,而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體育知識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還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互聯網+”思維主要是通過對互聯網的深入分析,使互聯網與體育教學相互結合以使教學形成一個良性發展,比如線上問卷調查具有更大的便捷性和更易于學生接受的特點,因此高校可以把問題設置得更為有趣和更吸引學生,使枯燥的調查方式變得趣味性十足。教師要盡最大的努力使學生感受到學校、教師等對他們的關注,給學生一定的陪伴感,以增加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間的親近性。
高校教學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若無法緊緊跟隨時代前進的步伐而發展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學校就會在發展中逐漸處于劣勢,這會極大地影響學校以后的宣傳等工作。科學技術進高校,是國家頂層設計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一定要順勢而為,緊緊地抓住發展的機遇,朝著國家對高校要求的發展方向而努力向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是高校在科學技術發展的當下積極求變的自發性工作,其可以有效地呼應頂層設計理念,并將頂層設計理念運用于學校發展實踐工作之中。比如互聯網作為一個萬物互聯互通的科學技術支撐平臺,高校通過互聯網賦能,打造學校微信公眾號,開設體育教學模塊,學生就可以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進一步了解學校體育教學的互聯網思維,學生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中的體育教學欄目進行學習安排等。
上傳至平臺體育教學欄目的內容一定要與教師的教學大綱、課堂教學內容等互關互聯。比如體育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是圍繞籃球運動開展的,那么教師就可以及時地在微信公眾號的體育教學欄目中增添有關籃球運動內容的視頻、文章、放松拉伸等,以充分發揮互聯網教學的優勢,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的互聯網體育學習內容的創新。這種教師引導、學生自愿參與的教學模式能很大程度上促進線下與線上體育教學的銜接與融合。線下體育教學主要是根據線下體育課程中需要達到的體育鍛煉目的,由體育教師指導和帶領學生進行體育實踐活動。線上體育教學主要是由體育教師借助線上教學的便捷性,積極做好課前學生體育運動的預習指導工作,以使學生能更好地參與線下體育課程的學習。比如線下體育課程對即將開展的一項學生在日常體育課程中未曾接觸過或接觸少的體育運動項目時,體育教師可以提前開展在線教學,教學內容可以是教師查閱搜集的教學資料,也可以是教師自己制作課件為學生呈現即將開展的線下體育課程的學習內容,體育教師這樣做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的線上自主學習,從而使得學生將線下課堂學習中的問題前置化,做到了提前預習,提前提問,提前了解,提前準備。通過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再有機地結合線上體育教學,學生就能更好地通過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習得體育知識,提升個人的運動能力,達到或超過體育教師開始設定的教學目標,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還可以實現體育教學資源的有效共享,教師可以通過平臺與學生實時交流,如校內交流小程序、APP等,師生、生生在搭建的平臺上進行體育信息交流,體育資源共享。教師分享的內容多是由教學實踐中得出的、可以有效適配學生體育運動的知識,所以在內容呈現上具有一定的基礎性和適配性。教師可以設置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或情境對話,比如“你認為籃球運動前應當做哪些準備活動?”“游泳中突然抽筋你如何快速有效地處理?”等等。在平臺中師生可以如朋友般進行交流,這時師生之間的“墻”被打破了,學生就更愿意暢所欲言了。教師可以將線上學生交流的系列對話轉移至線下課堂,同時融入專業性的解答案例,也可以有一些逗樂性的內容,這可以有效地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合理地利用混合學習模式是非常有利于師生之間交流和學習的,同時這也是促進體育課程教學穩步提升的重要方式。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應用策略探究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仍處于發展階段,因而高校在運用混合學習模式方面還需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不斷推進和落實互聯網進校園,使互聯網教學融入體育整體教學大綱之中,同時要使體育教師從認知上明確混合學習模式的重要性。體育教師可以在課程理念創新的過程中總結得出自己的課程改革思維,從而使混合學習模式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并產生實質性的教學效果。在學生認知領域內,高校要做好相應的引導工作,使學生能深入了解混合學習模式,進而積極主動地完善自己的學習方式,以使自己的學習素養和水平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教師一定要在應用混合學習模式之前,就要先對體育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有著一個清晰的規劃。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強化自己的互聯網思維,因為“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是互聯網時代下的產物,是教學思維、教學路徑、教學效果等的優化和升級,所以教師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先對自己的觀念等進行優化。比如圍繞籃球這一運動的教學,教師可以先在線與學生分享籃球運動視頻、籃球比賽視頻等,和學生建立共同的話語體系,線下教師可以通過線上建立的話語體系進行話題的延伸,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學生也要積極踐行互聯網思維,在平臺與教師、同學進行積極的學習交流,從而習得更多的體育知識。
結 語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的有效運用得益于線上線下建設的不斷進步。而高校在體育課程中運用混合學習模式,也是順應時代發展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
參考文獻:
[1]楊筱竹.“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探索[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3):12-13.
[2]孫朝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混合學習模式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3):6-7.
作者單位:高克蓮 榆林學院體育學院 陜西榆林
喬國寶 榆林市體育運動學校 陜西榆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