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擔當,為制造業強國發展戰略 提供綠色建筑環境保障
——記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王怡教授
作者:王 俊
發布時間:2021-12-16 15:58: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王怡,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及“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及中國產學研合作個人創新獎,陜西省五一巾幗標兵、教書育人楷模、重點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長期致力于工業建筑環境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及應用推廣工作。
隨著我國工業領域的進步,工業建筑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在這一過程中環境保障面臨著新挑戰。如何解決工業廠房數量、規模越來越大和節能減排標準越來越高之間的矛盾,如何保障從自然通風到廠房密閉化的生產環境……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在哪里?經驗從何而來?
作為工程實踐的身體力行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設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怡教授深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的含義,那就是一定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要和工業生產現場的技術員、從業工人在一起,從實際生產中挖掘問題,尋找答案。多年來,王怡致力于工業建筑環境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及應用推廣工作,始終不改初心,巾幗綻芳華,不忘重任,柔肩勇擔當。
科研奉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立足國家節能減排戰略需求,錘煉形成特色鮮明、作風優良的重點科技創新團隊,一起以實際行動“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是王怡在科研攻關和服務社會過程中越來越清晰的認識——面向建筑環境品質提升和節能的國家需求,聚焦工業建筑特殊環境,堅持以解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與能耗問題為己任。
多年來,王怡積極深入工業生產一線,促進校企深入合作,完成大量公益性工程范例,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企業委托技術攻關課題30余項,帶領團隊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為解決我國工業建筑高污染和高能耗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2年,王怡成功獲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工業建筑高效通風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2014年,獲準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工業建筑環境與節能”項目資助;2018年,獲批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高污染散發類工業建筑環境保障與節能關鍵技術研究”。在項目研發的過程中,王怡帶領一批青年教師擔任了國家重點項目的完成人,成為了科技創新、技術攻關的生力軍,同時培養團隊年輕教師逐步從“配角”成長為“主角”,全面帶動了行業內高校、設計研究院、大型企業的青年領軍人才培養。
項目推進工作中,在發展綠色工業建筑的國家重大需求背景下,王怡針對大型工業廠房環境與節能關鍵技術在基礎理論、核心技術和設計方法中所面臨的難題進行了長期攻關,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授權國家專利40余項。在我國大型工業建筑改造和新建項目中,王怡團隊目前已累計完成40余項公益性實踐范例,切實改善了大型工業建筑室內環境質量,大幅降低了從業人員職業暴露量、大氣環境排放及運行能耗,成為企業節能環保工程典范。
這些示范工程覆蓋了冶金、機械制造、化工等多個行業,在推動我國工業建筑綠色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得以推廣應用,獲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此外,針對我國工業建筑領域長期缺乏節能設計標準的問題,王怡作為副主編完成了我國首部工業建筑節能設計統一標準《工業建筑節能設計統一標準》編制,這一標準的頒布實施促進了系列相關標準的編制,提升了我國工業建筑節能的整體水平。與此同時,王怡還作為共同主編,帶領團隊完成了工業通風國際設計指南《Industrial Ventilation Design Guidebook》的修編,大幅提升了中國科研團隊在國際工業建筑通風領域的學術影響力。
人才培養,深處種菱淺種稻
已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系副教授的黃艷秋至今仍記得自己的老師王怡常說的一句詩: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而這也正是王怡從教以來一直堅持的育人理念。
多年來,王怡探索形成了多層次教育教學培養模式,以科教協同激發學生矢志報國的理想信念,注重以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為目標,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激發學生專業興趣和社會責任感,同時結合學科前沿、生產實際及自身科研成果,逐漸建立了涵蓋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工程設計、科研訓練的全鏈條教育教學培養模式。
“將工業一線的影像資料帶入課堂,把學生們‘帶進’生產現場”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喜愛與好評。既拓展了教師課堂講授的信息量,又增強了學生對實際工程施工的認識,使教學內容更新穎和富有思辨。
實踐教學中,王怡堅持帶學生進行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如在施工現場、生產企業深入講解專業知識,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工程實踐能力。王怡指導的本科學生多次獲得優秀畢業設計獎、杰出設計獎等。
近年來,王怡多次通過“我與建大三十年”“工業建筑環境質量提升關鍵技術”等報告,以個人求學、教學和科研經歷等,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成果及面臨的挑戰,開闊學生專業領域視角,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宣講效果。
目前,王怡已累計培養博士研究生13名,碩士研究生83名。她所培養的一大批畢業生已成為行業優秀的工程技術骨干和科技新秀,其中不乏高校青年教師、國家勘察設計優秀質量控制小組成員及全國暖通空調杰出青年等。
科學普及,新時代擔當新作為
成為學科帶頭人以來,王怡深感肩上的責任更大了。如何更好地推進學科建設發展,如何積極推進高水平科研平臺體制機制建設,如何更廣泛地面向社會各界做好科普教育工作,如何建立健全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這都是王怡在更高層次上需要面對和解決的新問題。
新時代要有新作為。王怡教授致力于推進綠色建筑學科群交叉融合發展,加強完善實驗研究條件,建設目的明確、計劃周密的國際合作及交流窗口,借助平臺建設,著力開展綠色建筑科普教育工作,科普受眾涵蓋了中小學生、本科生、工程技術人員、部隊指戰員等,社會各界反響良好。
近年來,王怡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與香港大學低碳健康城市實驗室建立合作實驗室,建立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機制;與法國巴黎東大學共同申請并完成了國家留學基金委“中法蔡元培交流合作項目”;與挪威科技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諸多高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王怡多次受邀作國內外學術會議大會主旨報告及特邀報告,積極宣傳我國在工業建筑環境領域的技術進步,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及工程界的廣泛關注和贊譽。
在建設科研平臺過程中,王怡負責編制了科普活動相關講解及影像資料,搭建了適合于科普活動的實驗平臺,廣泛宣傳綠色建筑內涵、發展歷程及西部綠色建筑特征。
此外,她還作為中國制冷學會建筑節能與室內健康環境科學傳播專家,深入工業生產企業,面向一線作業工人和技術人員宣講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和技術進展,提升大家的職業健康素養,鼓勵大家在實踐中探索創新。這些面向社會各界的科普活動,提升了國家科研平臺在綠色建筑領域的科技引領帶動作用。
“把困難當作歷練的必經過程,爬坡登高,攻堅克難,為解決我國通風領域一些‘卡脖子’的工程問題和科學難題,帶著情懷,帶著憧憬,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這是學生對王怡教授的普遍印象。而對于王怡來說,展望未來,她信心十足,“我們的實驗室、辦公室,在晚上、在假期,燈總是亮著的。我們趕上這個時代,就是要星夜兼程,要為我國制造業強國發展戰略,提供堅實的綠色建筑環境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