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縣行動③ 延安市洛川縣:“雙減”背景下上下聯動 齊抓共管機制探索
作者:屈佳奇
發布時間:2021-12-16 09:34: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延安市洛川縣教科體局迅速組織各學校積極行動,貫徹落實。在全縣范圍內開展“雙減”工作調研指導,聚焦作業設計管理,提高課后服務水平,立足縣域實際,探索提質增效,穩定教育教學質量,探索新形勢下“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工作。經過政策學習、組織實施、問題收集、調研思考等過程后,著手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治理體系的構建探索。
縣政府層面
主要的工作有:成立組織機構,制定全縣“雙減”工作相關《實施方案》,推動全縣“雙減”工作積極穩妥地實施。同時對在實施過程的調研中和專題座談討論會上收集的涉及縣政府層面的問題:如從政府層面宣傳優秀教師先進事跡事例,對教師進行獎勵激勵,提高教師待遇及社會地位,形成全民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減少非教學干擾使教師靜心教書、安心育人;增加職稱評聘晉升名額;加大辦學經費投入;有計劃地解決教師學科性短缺和高中教師補充渠道等問題,都及時納入了政府的工作日程,研究對策進行解決。
縣教科體局層面
嚴格執行國家“雙減”政策,加強政策執行的檢查督導和跟進落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立評價、激勵、懲戒機制,加強教師心理疏導,形成良好的師德氛圍。加大教師招錄力度,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年齡、專業結構。加強城鄉學校及教師的結對幫扶活動、嘗試城鄉教師輪崗制度,縮小教師隊伍的城鄉差距。嚴格區域招生政策,從生源數量和質量入手,促進城鄉學校均衡發展。建設更多的智慧互動教室,縮小城鄉辦學差距,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縣教研機構層面
瞄準常態化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深入學校視導調研,指導學校積極做好常態化課堂教學、作業設計研究、學校課程體系建設、辦學質量提升思路梳理等相關的業務工作。成立高中、初中、小學、幼教4個學段各學科的“學科工作室”,通過“線上同步教學分享”和“線下課題研究統領”等措施,組織和引導對全縣2800多名一線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培訓,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開展“雙減”涉及的各教學環節的課題立項研究,發揮學術研究中樞、教師成長平臺等教研引領功能。健全完善教師終身學習機制,及時組織外出參加相關的業務培訓,督導和規范學校的校本研修和校本培訓工作,更新教師教育教學理念,促進“雙減”工作的落實。
學校層面
學校是“雙減”工作的主陣地,擔負著“提質增效”的主要職責。通過對全縣校長、中層管理人員、骨干教師的培訓,我們從“學—教—管—謀—延時服務”5個層面同步推進,著力促進學校質量提升,從提質的過程中,落實“雙減”工作。
1.關注學生的“學”。在學校質量管理中管“教”不管“學”,或者不會管“學”是很多學校都有的普遍問題。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只抓“教”的這一邊成效不盡人意是必然的。而就學生的“學”的管理來說,涉及“學前”——前置學習、預習后對新知識的梳理、相關學習工具的準備,“學中”——聽講思考問答交流、用思維導圖記錄學習筆記要點,“學后”——按基于遺忘規律的“四清練習法”復習鞏固、促進知識內化和整理歸類,總之就是要教學生學會學習。所以學校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習方法、訓練學習能力、提高學習品質。
2.引導教師的“教”。對于教師的“教”,學校相對要做的好一些,“雙減”的前提是課堂提質增效,但提質增效不是只抓課堂就能達成的。常態化課堂質量的提升,需要通過長期抓教前、教中、教后的管理才行。其中,“教前”——學校通過諸如專題講座培訓、執教能力培訓、行動研究培訓、課題研究培訓、才藝技能培訓、師德修養培訓等途徑,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教師個人也要善于學習積淀(課標教材、重點難點考點)、積極參與校本研修(備課、集體備課、目標)、做好課前準備、組織前置學習輔導等,以勝任和保證課堂教學質量。“教中”——組織嘗試教學模式運用、課型教法研究、帶著任務和目標聽課觀課等。“教后”——養成及時教后反思的習慣、記錄有價值的教育敘事、通過問題驅動進行學習研討,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技能。學校要重視教師隊伍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態度、專業動機等方面的培養和培訓,把發展教師作為學校管理的第一要務。
3.夯實學校的“管”。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糾正學校教學管理只管“教”不管“學”這種一條腿抓質量的情況,對教前、教中、教后、學前、學中、學后等環節都要因校制宜地實施有效地管理。
同時要規范辦學行為管理: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開齊開足課程。嚴格執行“三表”(課表、作息時間表、大課間體育活動表),做到零起點教學,均衡分班。嚴控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基于學科課程標準的作業設計;加強基于“遺忘規律”的單元作業、學期作業的整體設計;創新作業類型、作業評改方式、作業反饋與輔導方法,保證學生睡眠時間。嚴格控制考試次數,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非畢業年級不得組織周考、月考、單元考等其他各類考試;合理運用考試結果,不得公開名次和等級,采用適當的方式讓家長知曉學生學習情況。規范教輔資料管理,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家庭經濟負擔。
4.重視校長的“謀”。城鄉學校規模不同、班額大小不同、師資實力不同、生源質量不同、家長助力不同、走讀在校形成的師生在校時間不同,客觀上決定了學校在質量管理上好多制度、辦法是不能照搬的。這時校長的“謀”對學校的引領和發展就至關重要。
校長要善于從內部分析自己學校存在的優勢、劣勢,從外部分析自己學校面對的機會、威脅,如城區班額大的優勢、劣勢;鄉鎮學校班額小的優勢、劣勢;鄉鎮學校師生在校時間長的優勢;城區走讀在校時間短的劣勢,等等。校長的思路清楚了,學校的工作就會事半功倍,師生也會覺得輕松愉悅;反之,如果校長思路不清,指揮混亂,師生就會疲憊不堪。所以校長一定要吃透工作吃透校情,善于思考謀劃,用資源的眼光,挖掘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引領和促進學校的快速發展。
5.切實做好課后延時服務。課后延時服務應承擔的“有針對有實效地分類輔導”和“延時服務校本課程多樣化促進學生特長發展”的功能中,“有針對有實效地分類輔導”得要關注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個別輔導和理解鞏固,通過分層布置作業、分類個別輔導,分類關注全體學生讓延時輔導有實效;同時要兼顧組織前置自主學習(預習等),讓下一節新課的教學高效率。“延時服務校本課程多樣化促進學生特長發展”方面,學校應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盡可能地開發多樣化的校本課程,積極地推進學校的“課程體系建設工作”,讓“課程體系建設”在學校落地,讓國家的學生核心素養標準和“雙減”政策在學校落地,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家長和社會層面
通過多種途徑,對社會和家長進行積極廣泛的宣傳,讓家長和社會各界理解國家的“雙減”政策。通過學校和線上培訓資源,給家長進行國家“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教育方面的講座內容推送,引導家長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的家庭教育工作,避免“國家減負、家長增負”等不好現象的出現。加強家校交流,發揮家長學校、家委會的積極作用,舉辦家長課堂,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增強家校合作,建立和諧家校關系。
只要路是對的,就不怕遙遠。“雙減”政策背景下,對基礎教育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對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原有思想觀念、工作思路的沖擊也是直接的。“雙減”工作的實施,在多個層級中都出現了好多新的工作,需要從上到下在工作的實施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觀察思考、解決消化,這對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都是一個新的學習和挑戰。希望洛川縣頂層設計的“上下聯動、齊抓共管”這一治理體系的構建,可以引領“雙減”工作有序、有效地實施。
作者單位:延安市洛川縣教育科技體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