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啟蒙”教育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使命擔當
作者:余小麗
發布時間:2021-12-06 15:26: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道德與法治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注重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加強政治啟蒙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養學生從小聽黨話、跟黨走,使他們逐步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政治啟蒙”概念的提出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時代我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綱領性文件。《意見》第3條中提到“政治啟蒙”的概念,要求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少年兒童聽黨話、跟黨走。將教育啟蒙上升到政治高度,提出“政治啟蒙”的概念,這在義務教育領域是第一次。
“政治啟蒙”就是通過知識傳授、思維訓練、情感陶冶和社會活動,使人獲得關于政治的基礎知識,具有初步的政治意識、樸素的政治情感,形成一定的政治態度和行為方式的過程。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政治啟蒙教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二、“政治啟蒙”教育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功能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德育實施的主陣地,具有鮮明的政治教育的功能。統編版道德與法治課程在設計上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體系教育;在編排方式上,以不斷擴大的學生生活范疇為主線,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經驗,整合課程內容,設計教育活動;在內容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確立七大教育主題,涵蓋了政治啟蒙教育的政治、文化、民族等基本要素。課程努力使學生具有中華底蘊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道德與法治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鮮明的思想引領和政治啟蒙功能。
三、依托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政治啟蒙”教育的三個向度
1.公民身份意識的構建
一個人有了公民身份的認同感,才會對國家產生歸屬感,才會產生熱愛國家的內在精神和建設國家、保衛國家的自覺行動。
青少年學生由于受認知能力的限制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公民身份認同多處于一種不自覺、無意識的狀態,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認知有待加強,對公共事務的義務認知不夠清晰,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效能還需提高。政治啟蒙教育要注重學生公民身份意識的構建,引領學生了解國情,了解我國的政治制度,了解黨的性質、地位及取得的建設成就,認識國家機構、國家主權與領土,認識自己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和國家主人翁的身份,培養家國情懷和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從小為他們打上中國底色,貼上中國標簽。
2.文化自信意識的構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行為處世的道德標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根基。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了反映人類文化成果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在教學中,要注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傳統節日、習俗禮儀、民歌民謠、愛國故事、傳統美德等視角,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使其認識中華文化的魅力,感悟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感受自身成長與中華文化的關系,從內心深處生發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遵紀守法意識的構建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施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因此,對青少年進行政治啟蒙教育應該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法治教育,培養他們踐行法治理念,樹立法治信仰、法治道路的價值認同與制度認同,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小學階段法治教育的目標是:著重普及憲法常識,養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規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教學中,要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采取故事教學、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價值辨析等多種方式,將法治知識與法治事件、現實案例、常見法律問題緊密結合,增強學生對課程的參與、互動、思辨,讓他們在行動中學習法治理念,在實踐中踐行法治精神。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為保障少年兒童成長期朝著正確方向前進,保證共產主義事業薪火相傳,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充分發揮思想引領和政治啟蒙的育人功能,旗幟鮮明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第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