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悅”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閱讀素養(yǎng)
——從一節(jié)英語閱讀公開課說起
作者:范本華
發(fā)布時間:2021-12-06 15:14:0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閱讀教學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yǎng)。但由于學生的閱讀情感、閱讀方法、閱讀體驗等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部分學生對閱讀類型和內容存在不同程度的“疏離”感,這就增加了閱讀的難度。所以,閱讀也是英語教學的難點。在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在閱讀理解題型上得高分,只是以文章為載體向學生傳授相關語法知識,或者是讓學生刷大量的英語閱讀題,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有了相應水平的英語閱讀素養(yǎng)。
《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2011版)明確指出,中學生英語閱讀素養(yǎng)發(fā)展目標包括閱讀能力和閱讀品格兩大要素。閱讀能力由解碼能力、語言知識、閱讀理解和文化意識四個方面構成,閱讀品格由閱讀習慣和閱讀體驗兩個方面構成。因此,英語閱讀教學不再是閱讀英語這么簡單了。
筆者有幸參加了海安市“初中英語閱讀素養(yǎng)提升”研討活動,并執(zhí)教了一節(jié)“Be a great young man”公開課。下面就以這節(jié)公開課為例,談一談如何在“悅”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閱讀素養(yǎng)。
一、閱讀就是讓學生在“悅”中讀
通常,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強調“閱”的時候,更多的是在強調信息的輸入,非常符合學生閱讀的基本需要,但卻不是有效閱讀的全部要素。因為要促進學生有效閱讀,除了信息輸入外,還要考慮學生有沒有信息輸入的動機,這種動機往往是由情感驅動的。因此,在閱讀時,我們強調的“悅”,就是要為正常的閱讀提供情感動力,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獲得一種好的體驗。事實證明,一旦有了這種良好的體驗,學生的閱讀就有了內在動力。
1.“悅”在閱讀文本
英語閱讀材料是學生了解英語文化,感受英語語言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應該選擇與學生的閱讀能力相適應的、有內涵的閱讀材料,以此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獲得愉悅的閱讀體驗。筆者認為,在“悅中閱”方能在“閱中悅”。因此,這節(jié)閱讀公開課上,筆者選擇了兩篇學生喜聞樂見且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材料。故事中的主角是《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冠軍獲得者武亦姝和14歲就成名的美國小廚師Flynn McGarry。故事的主人公與筆者所帶班級學生的年齡相仿,符合學生的認知且易被學生所接受,學生很感興趣。同時,他們能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榜樣引領作用,這種寓德于教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科育人的效果。
2.“悅”在閱讀策略
學生大多對陌生事物比較感興趣,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用以前沒有用過的閱讀方法閱讀,學生就會感到新奇,就會樂于嘗試。因此,在這節(jié)閱讀公開課上,筆者沒有告知學生應該注意哪些閱讀技巧,諸如skimming(快讀)、scanning(尋讀)、detail-understanding(細節(jié)理解)等,而是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類似于下圖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英國學者東尼·博贊根據大腦的放射性特點發(fā)明的一種可視的、發(fā)散的思維工具。它是一種將思想圖式化的技巧,也是將知識結構圖式化的過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英語教學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外,還要加上一個“看”,學生不僅要會讀單純的文字,還要能游刃有余地在文字和圖片之間自由切換。因此,筆者讓學生根據圖中內容在文章中找出相關詞組或句子,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對閱讀信息的理解、提取、加工、輸出,逐漸積累了一些閱讀技巧,摸索了一些閱讀經驗,他們的英語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有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組建學習小組,引導學生積極進行互動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取長補短,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識,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把握學習方向,提高學習效率,還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能力和交往能力,獲得積極的學習情感體驗。
綜上,我們發(fā)現(xiàn)閱讀和“悅”讀實際上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利用好這一關系,讓學生在閱讀時能夠獲得“悅”讀動力,在“悅”讀中能夠體驗閱讀的成就感。一旦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養(yǎng)成了這種良好的習慣,學生就會處于良性循環(huán)的體驗過程中,通過“悅”讀為閱讀奠定基礎。
二、閱讀還需讓學生在“悅”中讀
閱讀是學生與文本間的不斷對話,這種對話就是閱讀體驗,生成就是教學目標。其中包括語言知識的內化、閱讀技能及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思想情感的提升等,這些學生都可以從與文本的對話中習得。
對話不是簡單的語言交流,對話是心靈的溝通,是經驗的分享,是觀點的碰撞,是情感的互動。作為教師一定要認識對話的重要性,這樣在設計對話時才能足夠重視、足夠投入,才能真正地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閱讀需要的情境。學生只有沉浸在這種情境當中,才能產生對話沖動,感受對話樂趣,形成對話能力。
1.情境式閱讀——生成語言目標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一種重要的語言交際形式,是人們獲得各種信息的重要途徑。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筆者十分注重“讀”的精髓,設計了“二讀一分享”的教學流程。初讀讓學生進入文本,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信息。在這節(jié)閱讀公開課上,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中國在校女學生,她酷愛古詩詞;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是14歲就成名的美國廚師Flynn McGarry,他有很高的烹飪天賦。再讀讓學生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分析人物的形象,感受人物的品格。故事的兩個主人公身上都散發(fā)著積極樂觀、自信向上的人格魅力。筆者要求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找出好詞、好句、好段,然后和同學分享所得,釋疑解惑。整個學習過程非常流暢清晰,水到渠成。“讀”不僅要讓學生默讀,更要讓他們大聲朗讀。學生通過大聲朗讀可以與文本反復接觸,能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內涵。學生在感受作品優(yōu)美文字的同時,不僅語感提升了,自信心也增強了,愿意與同學交流了,這不就是我們的教學目的嗎。
2.賞析式閱讀——生成寫作目標
精彩賞析,分享成果。分享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對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培養(yǎng)也有很大的幫助。在詞、句、段賞析品悟中,學生的傾聽、表達能力,以及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在不經意中得到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了,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寫作能力自然而然就生成了。
張伊娜教授說過,閱讀教學最終須落實到寫作上。學生不僅是在學習語言,還是在學習一種思維模式,甚至是學習一種價值觀。筆者讓學生以“You raise me up”為題寫一篇讀后感,引導他們使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觀點、態(tài)度、情感等,讓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樹立學習自信心,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從而養(yǎng)成健康向上的優(yōu)良品格。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在于“教”而在于“導”,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英語學習對于初中學生而言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作為教師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讓學生從難走向不難。要完成這個任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策略,閱讀作為英語教學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參與度。作為一種語言,沒有情感學生就沒有可持續(xù)學習的力量,有了情感學生就會有學習動力,有學習興趣,有成就感。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一個“悅”字,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因讀而“悅”,因“悅”而愛讀。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長期、不懈地進行課內精讀和課外泛讀,多給學生推薦原版經典的、分層級的、體裁各異的閱讀書籍,幫助學生積累“悅”讀體驗,使得學生在“悅”讀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語言能力,發(fā)展自己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自己的思辨能力,最終形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素養(yǎng)。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城東鎮(zhèn)西場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