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小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在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學習中,學生通過自主管理能夠更好地獲取課程知識、思考課程問題、提高課程學習效率。相較于語文、英語、數學等課程,思想品德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一定的生活性與探索性,具有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便利條件。借助思想品德教育發展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幫助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塑造學生的良好品質,促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能夠自我約束、自我監督,成為自主成長的新時代好少年。

一、“明獲益”——小學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意義

1.促進全面發展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為與思想模式,在日常生活與學習過程中較為依賴教師,缺乏自主意識,無法有效開展自主管理、約束自身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難以自主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考習慣,遇到問題過于依賴教師,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小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夠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實現全面發展。

2.塑造優良思想品德

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要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根據學校規章、社會規范自覺約束自身行為,合理安排課余時間,把控學習節奏,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形成優良的思想品德。與此同時,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主管理能力,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自覺聯想相應的思想品德課程內容,講禮儀、遵規則、守誠信,凸顯優良思想品德。

二、“借東風”——以思想品德教育培育小學生自主管理能力

1.“主動出擊”,讓學生獲取自主管理意識

要想借助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小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形成,教師就要將“自主”理念貫穿于課程教學全過程中,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感受自我管理的樂趣,讓學生認識到自律的價值,從而啟發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培養學生形成相應的思維方式。

在五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的《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教學中,教師講解“我們神圣的國土”內容時,要結合“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等內容,為學生安排課前自主預習任務。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出擊,根據教師安排的預習任務,靈活選擇閱讀書籍、查閱地圖、親子交流、查詢網絡資料等不同的預習方法,了解我國國土面積、行政區劃等相關地理知識,回答老師預留的預習問題,初步閱讀中國地圖,舉例說明我國“疆域遼闊”的地理表現等。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初步形成“自主管理”的意識與意愿。通過課前的自主預習,讓學生初步體會“自主”的感受,啟發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過程,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開展自主管理,比如自主閱讀地圖、自主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等。

通過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能夠“有充足的用武之地”,就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引領學生在教師給予的空間中,結合教師提供的學習條件和任務,積極主動地汲取知識,深入了解各方面信息,從而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在這種“我要獲取知識”的良好氛圍中實現預習目標,產生較強的預習體驗。這個教學環節的目的不僅僅是啟發學生的自主意識,更在于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管理的空間,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產生相應的體驗與感知,循序漸進地養成自主管理能力。

2.“模仿裝扮”,沉浸式學習強化主觀體驗

要想借助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小學生進行自主管理,教師就要構建課堂教學情境,以真實的情境引導小學生思考與體會,從而培育小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的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本節課中的“拒絕煙酒與毒品”這一自主管理能力培養資源,構建“被毒品危害的情境”,為班級學生構建“沉浸式”學習情境。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班級學生播放相關視頻;之后,找幾名學生扮演成“吸毒者”,教師在學生的胳膊、腿等裸露在外的部位上繪制“斑點”“潰爛”等痕跡。這幾名學生根據自己的課前預習理解,分別做出“痛苦”“悲傷”“疼痛”等不同的表情,適時發出“拒絕毒品”的警告,以此構建“沉浸式”教學情境。

在構建這種“沉浸式”學習情境的同時,教師為學生詳細講解“斑點”“潰爛”的來源與發展趨勢,讓學生在沉浸于情境產生恐懼、抵觸心理的同時進行發散思考,認識到毒品的危害,形成自覺抵制毒品的觀念,初步形成自主管理認知。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若能夠充分發揮這種自主管理認知,主動抵制不良人員提供的酒水、香煙等,就可以進一步形成自主管理能力。

3.“靈魂拷問”,讓學生在選擇中踐行自主管理

要想借助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小學生進行自主管理,教師還可以適當提出趣味性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鼓勵學生嘗試自主管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可以在“沉浸式”情境的基礎上,提出一些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回答,從而鍛煉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上述的“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經逐漸沉浸于真實的情境中,對毒品、煙酒產生了一定的抵觸心理。此時,教師可以提出“小朋友,我這里有紅色的小糖豆(毒品),你要不要嘗試一下呀?”“這個香煙好!你來一根?”等問題進行“靈魂拷問”,為學生模擬構建“受到煙酒誘惑”的場景。班級學生可能會給出五花八門的回答,但是這一現象恰恰體現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行為,能夠讓學生嘗試著以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抵制不良誘惑。通過這種方式,鼓勵小學生嘗試自主管理,同時教師給予肯定與認同,促使小學生認識到自主管理的意義,形成自主管理素養。此外,教師還可以聯合學生家長,組織家長為學生營造一個相對自主的生活空間。比如,可以自主選擇是先洗漱還是先吃飯;可以自主選擇周末是先休息還是先做作業。

通過向學生提出一些開放式、探究式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聞、經歷與閱歷進行思考,引導學生逐漸認識到“可為”與“不可為”,既能夠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又能夠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思想品德課程內容的理解,產生“我知道為什么不能夠做這件事”的認知,從而使學生成為遵紀守法、遠離毒品與低俗文化、積極向上的新時代好少年。

三、“收果實”——借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學生自主管理的實踐成效

結合小學思想品德教育開展自主管理培育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教學活動,班級中的學生已經能夠初步具備自主學習觀念,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與自我約束習慣。在日常教學活動與課余時間中,教師與班級學生進行交流時發現,很多學生能夠主動與教師溝通之前布置的課前預習任務,同時能夠在一節課結束之后主動向教師詢問下節課預習的相關事宜。通過這一系列現象,我們可以基本分析出,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在日常互動交流中,我們還可以發現班級中一些學生能夠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能夠自覺與教師打招呼、禮貌問候,這是之前沒有的。在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中,我們發現這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逐漸嘗試約束自己。比如,王麗同學的家長反映:王麗之前喜歡破壞花草,缺乏對公共物品的認知。但是最近一段時間,這名學生能夠主動拒絕采摘小區內的花草,并向家長說“愛護公物、人人有責”等話語,能夠在約束自己的同時提醒自己的爺爺奶奶和父母不要隨地扔垃圾。由此可見,通過思想品德教育,能夠有效培育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約束自身行為、規范參與社會生活。

綜上所述,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學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課程。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培養小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教師可以分別利用課前預習、課上教學、課后家庭教育等不同階段,全面構建自主管理教育空間,為小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教師還可以發揮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的價值,引導、鼓勵小學生進行自主管理與約束,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生活習慣。

作者單位 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縣城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