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改革,大力倡導并堅決落實全面育人新理念,旨在徹底轉變落后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一系列教育政策出臺,強調人才培養方式的徹底轉變,突出德育的時效,努力提升智育水平,大力倡導“全民體育”理念,高度重視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全面踐行素質教育。而這一切都需要基礎教育作出重大改革和創新,全力落實“五育并舉”的全面發展理念。

一、“五育并舉”背景下教育體系的新要求

1.適應時代發展,培養時代新人

近年來,堅持“五育并舉”,推進全面育人,已成為共識。“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不僅強調學科知識之間的融合與貫通,而且重視學生健全人格、強健體魄、良好習慣和精神品質的培養。這些要求既是新時代人才必備的素質,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國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新時代必然要求教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框架下,不斷發展和改革教育模式和育人觀念。因此,教育不應該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承擔起育人的使命,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目標。

2.圍繞核心素養,構建培養體系

教育部發布的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著力強化各學科的育人功能,體現了鮮明的育人導向,在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整體性等方面有了明顯的強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核心素養是政策指引,明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將引領新一輪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革新。

因此,新時期人才培養必須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引,在學校教育中著力培養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也必然要求高中學校的課堂改革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導,構建起新的人才培養體系,探索適應人才全面發展的模式,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3.堅守課堂陣地,推動立德樹人

課堂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大力推行“五育并舉,全面育人”理念的重要抓手。高中學校的課堂教學必須緊盯“立德樹人”目標,把學科知識、學科素養和德育目標有機融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大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審美情趣、深沉的愛國情懷、堅韌的拼搏精神和平等的勞動觀念,培養綜合的人、全面的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人。

但是,長久以來語文教師對語文課堂的價值認識不夠清晰,除了文學價值之外的其他諸如美育價值、勞育價值、體育價值重視不夠、挖掘不深、缺少可操作的實踐方法。所以,將“五育并舉”理念運用到高中語文教學中,找到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是擺在所有高中語文教師面前的挑戰。

二、“五育并舉”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1.以解讀文學作品為引領,培根鑄魂潤心,全面落實“德育”

語文教材中有大量內涵豐富的文章,可以引領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和健全人格,促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提升。

舉辦以英雄人物事跡解讀為內容的主題演講比賽。每個月利用一節語文課進行一次主題演講,圍繞“講英雄人物故事,領略英雄風采”主題展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前搜集資料、撰寫演講稿,組內評選出一名代表參加正式比賽,優勝者獲得一定獎勵。通過這一活動,學生了解了許多英雄人物的先進事跡,經歷了正確價值觀的洗禮。

開展身邊先進人物事跡評選活動,撰寫頒獎詞。每個月班級評選“文明之星”,要求學生輪流為身邊的先進人物和事跡寫頒獎詞,并在語文課前演講中誦讀頒獎詞,頒發“每月之星”獎章。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細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活動樹立了典型,模范引領作用不可小覷。

2.以培養語文素養為主導,啟迪學生智慧,全面落實“智育”

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全面提高語文核心素養。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通過語文課堂,讓學生感知并鑒賞文學藝術的獨特之美,培養審美感知能力,學會通過觀察、感受、分析和判斷來欣賞美,增強探究意識和學習興趣,拓展思維方法,學習鑒賞技巧,就是“智育”的培養目標。

引導學生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識記基本的文史知識、文學常識。識記并準確運用漢字是學習語文的基礎,也是高中語文課堂首先要達到的課程目標。在語文教學內容中占極大比例的文史內容,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養料,是中國文化的結晶和載體。在語文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背誦、識記、默寫,讓學生掌握這些最基本的知識,就是落實語文的“智育”目標。

強化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提高鑒賞能力、審美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也是語文課堂“智育”目標的集中體現。在每節語文課上圍繞語文核心素養要求的基本語文能力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感受到語文的獨特之美,練就學習語文的扎實基本功,形成較高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常規要求,更應是踐行“智育”目標的必然選擇。

3.以體悟體育精神為主線,磨礪學生意志,全面落實“體育”

講述體育故事,體悟體育精神,感受體育魅力。在語文課前演講環節中,學生分享體育故事、講述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和體育明星事跡,分享在體育中領悟到的拼搏精神、執著追求、成功喜悅。

以學校體育活動為契機,融入語文基本寫作訓練,使語文教學與“體育”目標相結合。學校運動會期間,各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通訊稿寫作大賽,讓學生發現身邊的體育明星,講述身邊的體育故事。

舉行“體育精神大家談”主題演講,學生以體育賽事、校園運動會期間觀看和參與體育活動的經歷為內容,探討體育精神的實質,體悟體育的魅力。

舉行“強健體魄,野蠻精神”主題手抄報評比活動。為了營造學校運動會氛圍,各班在語文老師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主題手抄報任務,每個班級內部評選10個優秀作品在校內展覽,最后由學生會組織師生投票,評選出全校范圍的10個優秀作品進行表彰。

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深刻理解體育精神,感悟體育魅力,磨礪意志,培養執著、堅韌的良好品格。

4.以提高審美鑒賞能力為目標,強化審美與創造,全面落實“美育”

開展漢字書寫大賽,感受文字之美。每周開展一次漢字書寫大賽活動,讓每一名學生參與其中,評選出“書寫達人”為全班講解漢字書寫的方法和技巧。每天堅持寫一頁字帖,提高漢字書寫能力,教師補充相關漢字起源、體例的演變等內容,讓學生在語文課上感受方塊字之美。

每節語文課前鑒賞一首古典詩歌,感受韻律之美。利用語文“課前講”環節,以小組為單位選派代表講古典詩歌,每天講一首。教師點評學生講解情況,并作必要的補充。讓學生深刻理解古典詩歌的特點,掌握常見的意象及其內涵,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感受語文的韻律之美。

編寫手抄報,感受形式之美。各班以小組為單位,每兩周編寫一份手抄報,確定主題,選好內容,明確分工,張貼展示。讓學生在參與、觀賞中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學會欣賞美、創造美,切實提高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

每學期舉辦一次詩歌朗誦大賽,感受語言之美。語文教師幫助學生挑選詩歌,劃分朗誦角色,培訓基本的朗誦技巧。

5. 以培養勞動習慣為目標,體會勞動的光榮,全面落實“勞育”

學習文學作品中關于勞動的經典篇目,引導學生認識勞動的意義、關心勞動人民,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熱情,逐步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的觀念。例如,通過學習白居易的《觀刈麥》,讓學生體會酷暑時節收割麥子的勞動人民的辛勞,引導學生分析造成人民貧困的根源,讓學生理解正是因為有繁重的賦稅,勞動人民雖然辛苦卻過不上豐衣足食的生活。更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白居易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通過學習這些經典的勞動篇目,引導學生真切感受勞動的艱辛和勞動人民的不易,認識勞動的價值,激發他們參與勞動的興趣。

以勞動模范事跡引領學生、感召學生。通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模范人物事跡,讓學生領悟勞動精神的現實意義。利用多媒體展示高科技領域的杰出人物及其事跡,讓學生明白新時期勞動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變化,但是勞動者的精神是相同的,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是相同的。

以參與勞動為契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以五一國際勞動節、學雷鋒活動月、衛生大掃除、家務勞動等主題教育日為契機,在語文課堂上倡議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感受勞動的辛勞,體會勞動的快樂,從而培養勞動的習慣。

強化勞動寫作。通過勞動主題征文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形式,讓學生以勞動為主題進行寫作訓練,深入探討勞動精神、勞動價值,從而正視勞動的價值,理解勞動的精神內涵,熱愛勞動,主動參與勞動。

新時代迫切要求轉變育人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培養更多全面發展的、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五育并舉”和核心素養的歷史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須順應歷史潮流,大力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努力踐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理念,在語文課堂上突出德育時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精神,增強美育熏陶,重視勞動教育,讓更多的學生明確歷史使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展現自我能力,實現自我價值。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彩虹學校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