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路徑探析
作者:申 燕
發布時間:2021-12-06 10:47: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強調預防,不是有了問題才開始干預,問題嚴重了才開始重視,早期預防可以防患于未然,使孩子在每個階段都能健康發展。
一、創建良好的氛圍
1.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人際關系。在班級中,每個幼兒的性格、愛好、自理能力等都是不同的,有惹人疼愛的,也有各個方面并不突出甚至較弱的,這部分孩子的成長更需要教師的關注,他們更需要教師的溫暖。例如,幼兒在園用餐期間把湯不小心撒在衣服上、地上時,教師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句關心的話語比批評更有效果,如此能讓孩子對教師產生信任,逐漸產生安全感。
2.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人際關系。有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較強,人際交往水平較好,在班級中和大部分幼兒都能愉快交流,但也有部分幼兒交往能力較弱,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口語表達能力較強的幼兒主動與之交流,逐漸建立友誼,建立自信,進而提高這部分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如在建構區活動時,教師可以采取“強弱搭配”的策略,引導幼兒“以強帶弱”,相互配合,促進交往,達到“幼幼互動”的效果,營造良好的班級交往氛圍。
3.家人與幼兒之間的人際關系。教師要與人際交往能力較弱的家長多交流,讓他們了解陪伴對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學會與孩子交流與溝通,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二、提升幼兒教師素養
1.注重幼兒教師職業素養的提升。幫助教師理解職業、認知職業。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人類最美麗的命運、最美妙的運氣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獲得報酬。”讓教師對所從事的職業有規劃、有理想、有抱負,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有可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例如,教師在每月的黨、團活動中可以設計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近期國內出現的各類師德類案例分析,警鐘長鳴;第二部分,心靈雞湯為教師長期疲憊的心理、疲勞的身體帶來精神上的慰藉,幫助教師發泄緊張與不安的情緒、疏導心中的壓力,讓教師相互傾訴、放空自我;第三部分,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和認同感。
2.引導教師系統化地學習幼兒心理健康知識。幼兒園要組織系統的、專業的、全面的幼兒心理學知識培訓,可以聘請心理學專家對骨干教師進行培訓,骨干教師“傳幫帶”年輕教師,以減少教師因缺少專業知識的支撐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不能及時觀察與辨析的情況,提升幼兒教師的行為觀察與評價能力。
3.注重幼兒教師專業知識的提升。針對健康領域的目標、內容、教案等,幼兒園可以聘請學前教育專業的教授來園進行教學研討,改變部分教師認為健康領域僅包括身體健康、體育鍛煉、不挑食等片面認知。
4.為大班幼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在每周的教學計劃中都有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旨在幫助幼兒認知情緒情感、了解維系友誼的方法、學習疏導負面情緒的方法。此外,幼兒園還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一日活動、主題活動、區域活動中,幫助幼兒度過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個關鍵時期。
三、搭建家園共育橋梁
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曾指出,幼兒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階梯式的過程,幼兒園與家庭都不可能單獨一方去勝任,必須兩者結合,步調一致才會發揮其功效。學齡前兒童年齡小,生活環境簡單,心理行為發育與家庭環境、父母養育方式有關。在有關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家長往往會采取“態度不一致”“以壓力為主”“打罵”“溺愛”等不良教育方式。為此,我們應該積極宣傳幼兒心理保健的知識,取得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與配合。只有家校通力合作,才會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提升家長育兒理念。每學期家長會時,教師應幫助家長理解情緒平和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年齡和性別差異,結合實際情況采取適合的方法對幼兒進行心理疏導。
2.采用適切的方法。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各類理念、方法在實施過程中都需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幼兒園可以聘請幼教專家、心理學專家開設家長講堂,避免“打罵式、恐嚇式、數落式、訓斥式、嘮叨式、散養式”等不良教養方式。父母要學會正確表達愛,每天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一個微笑,如此就可以拉近親子間的距離。這樣孩子才會更信任父母,更愿意聽取父母的意見。
3.多陪伴孩子是最好的“良藥”。關注、傾聽、表揚、表達、尊重、信任等都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有效方法,但任何一種方法的使用都離不開“陪伴”,陪伴勝過一切。比較忙的父母可以和孩子約定“親子日”,出差多的父母可以和孩子約定“晚上的視頻時間”,以此彌補陪伴的缺失。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只限于某一個環節、某一種方法或某一種形式,而是應該在承認幼兒個別差異的基礎上尊重每一位幼兒的行為,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幼兒教育的各個方面。讓我們走進童心世界,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與心靈成長,讓更多的孩子獲益,為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終身幸福生活的建立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 西安石油大學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