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和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文言文與古詩詞的學習。文言文與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隸屬于重點,更是難點,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文言文與古詩詞所存在的問題典型且普遍。講策略、講效率、講氛圍的文言文與古詩詞教學不僅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更能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與思考能力?;诖?,本文從小學語文文言文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展開研究。

一、文林賞松——使文言文趣味橫生

1.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

在義務教育這一階段,興趣尤為重要。當學生對事物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時,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會在不知不覺中達到巔峰,從而有效促進自身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得到鍛煉。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收集符合學情的經典名著供學生閱讀,還可以鼓勵學生對經典名著進行課外拓展學習與思考,教師在評價時寫下誠摯的評語,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自信心,盡可能地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師在鼓勵學生閱讀四大名著時,學生往往首選的是《西游記》。這不僅是因為《西游記》的故事具有吸引力,更是因為其中的文言文相較于其他三本名著更易于學生理解,特別是對于剛接觸文言文學習的學生來說,《西游記》一書可以有效激發他們對文言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西游記》的閱讀中,教師著重強調學生閱讀原著,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從中體會作者精煉的用詞、用語,還能使學生學習到優秀的道德品質,從而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在小學文言文教學的開展中,教師要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要以教學實際為基礎,把握小學這一階段文言文學習的規律,抓住教學開展的核心與重點——即基于現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文言文學習的能力,充分體驗學習文言文的妙趣,生成自主學習的精彩瞬間。

以講解四年級下冊《鐵杵成針》為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誦讀本篇課文,培養其文言文的語感,在反復的誦讀中積累語言素材,拓展語文學習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領悟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之后再讓學生運用文言文學習的工具書對誦讀中產生的不明詞匯進行查閱,以自己的角度對這篇課文的大致內容和情感進行分析,最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句子進行翻譯,并對新知識和舊知識予以歸納整合,使得學生有效了解到學習文言文的最佳方法,進而提高我們教學質量和效果。

把握文言文的妙趣,就是把握文言文學習的客觀規律。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引導他們基于現實情況,以自己的角度來體悟和思考,進而轉化成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辭海作樂——讓古詩詞煥發活力

小學階段接觸的課文主要以敘述性故事為主,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寓教于樂中達到教育效果。古詩詞短小精悍,內涵豐富,一般從題目上難以窺其一角,我們需要細心、沉靜地品讀,理解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詩的含義,結合典故、背景、作者生平去想象和理解,這也是小學生學習古詩詞時遇到的最大難題——復雜、枯燥、晦澀。

對于教師來說,古詩詞的教學中也會遇到諸多問題: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與課堂進度脫節。學生難以理解古詩詞含義,思想上存在較大壓力,課堂氣氛沉悶、嚴肅,師生互動不夠。學生對古詩詞難以產生興趣,課前預習不到位,思維跟不上教師的步伐,久而久之學生厭煩學習古詩詞,對古代文化產生抵觸情緒……這些問題需要教師通過正確且高效的教學方法去解決。解決問題的根本在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于課堂的內容與氛圍,好的氛圍營造愉悅的心情,愉悅的心情能啟迪學生思維,能把晦澀難懂的古詩詞變成徐徐展開的爛漫畫卷。當然,教師除了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改變相應的教學模式外,規范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養成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一首意蘊豐厚、耐人尋味的古詩詞往往具有精煉的語句以及精悍的形式。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由于缺乏一定經驗,對古詩詞中的晦澀之處不能理解,這便需要教師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以學生的學情狀況為中心,對學生的疑問進行通俗易懂的解釋,聯系生活實際對疑難點不錯過、不放過、逐個擊破,以此來加深學生對基礎詞匯的理解和認知,使得他們對古詩詞學習的基本方法有一定了解,便于日后更深層次地學習。

以辛棄疾《清平樂·村居》為例,教師在開展此次教學時,首先要明確“詞”的形式,使學生將“詞”與“詩”的概念清晰掌握。接著知人論世,向學生簡單介紹詞人辛棄疾的生平,以及這首詞的創作年代與創作背景——詞人在江西饒州閑居時所作。由此奠定本首詞閑適、愉悅的感情基調,隨后逐詞逐句分析:“吳音”是指吳地的方言,江西饒州在古代時屬于吳的領地;“翁媼”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字,兩個字分別代表不同含義,“老翁、老婦”;“最喜小兒亡賴”中的“亡賴”,“亡”是通假字(這里略微解釋通假字的含義),當作“無”來理解,所以“亡賴”就是“無賴”,但由于古今異義,這個詞在古代作“頑皮、淘氣”的解釋,這里需要重點理解的詞匯教師一定要花時間講解清楚。通過重點詞匯的講解,加深學生對古文詞匯的記憶,幫助他們充分理解詩的意蘊和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感。

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豐富古詩詞的詞匯量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小學階段更是意識啟蒙的黃金期,學生要在與教師的相互配合、共同成長中一點點積累自己的古詩詞詞匯量,從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使自身能夠有效地理解詩人情感、提高共情能力,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2.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學是充滿想象力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喜歡用自己的想象勾勒出無限童話。古詩詞的學習、欣賞和品悟,對學生的思維起著開發、拓展作用,能夠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完善心智,培養審美情趣。

以林升的《題臨安邸》為例,在這首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意識到如今的學生對事物的想象往往基于現實的自然環境中。對此,我們在講述《題臨安邸》時,教師通過電子課件展示臨安城(也就是如今的浙江杭州市),并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將這首詩歌中出現的事物,如青山、高樓、西湖、歌舞、暖風、游人,有效地連接起來,連成一幅爛漫多彩的畫卷,從而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講述“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來向學生描繪游人在西湖乘船、沐浴著春風怡然自樂的心情,引領學生在細細品悟中激發對古詩詞的閱讀興趣,進而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閱讀理解能力。

作為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有義務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通過將古詩詞教學融入到語文課堂中,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對世界的想象力,鼓勵他們學習古詩詞中優美的句子,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文化底蘊的豐厚。

3.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生活中總是充滿著“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美”有成人所不能比擬的敏感度與包容度,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從單純的“敏感度”慢慢過渡到有一定的審美感,不再是感性的認知,而是能清晰地表達出來?;诖?,教師可以把詩歌的講解融入到活動中,例如,鼓勵學生通過古詩詞的情景描寫繪制出一幅畫,加深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美感。

以《稚子弄冰》這首古詩詞教學為例,教師提前在微課平臺中上傳古詩詞的動畫視頻,要求學生在課前自行觀看預習:一個孩子看到夜晚時盤中有一盤水,等到清晨再去看已經結了冰,孩子將盤中的冰塊脫落而出,用彩色絲線穿好提在手中當作銀鉦輕輕敲打,冰塊發出的聲音傳到森林中,過路的人聽到十分陶醉,卻忽然又聽到另一種聲音——冰塊落地,發出如玻璃碎裂般的聲音。通過動畫形象的展示,有效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與注意力,營造了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通過直觀畫面感受到了古詩詞的動態之美,也輕而易舉地讓學生理解了本首詩所描繪的事件與場景。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還要注重分享,鼓勵學生將心中的感受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對古詩詞閱讀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教師的鼓勵與指導。古詩詞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善于借助教學工具凸顯課堂內容,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催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總之,在小學語文古詩詞與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要響應新時代的教育改革要求,在原有的語言基礎上,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加強語言的實際運用。在欣賞品悟中,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對古詩詞的興趣。在引導和鼓勵下,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古詩詞與文言文真正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的生成,為文化底蘊的培養奠基。

作者單位 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城區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