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學習社群下促進鄉村小學音樂教學的策略研究
作者:殷正華
發布時間:2021-12-06 10:43: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樹有樹的高,花有花的香。”小學生亦然,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學習起點、學習習慣、學習方式都不一樣。既然如此,“整齊劃一”就應該予以擯棄,而分層教學則該大力提倡。農村小學尤其需要分層教學——因為他們的喜好、學習起點、可塑性、學習效能、責任心、學習品質等,跟城市孩子相比有很大差別。分層應體現在每一個細微處,比如,備課、授課、作業等,都應該依據不同學生、不同學情、不同知識而有所區別,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進步。
一、分層備課,以生為本
高效精彩的課堂源自于備課環節。備課越細致,課堂就越有針對性,備課有更多的預留,課堂就越堅實厚重。“五指三長兩短”,備課也應該針對學生的學情有長有短、有難有易。從比例上說,我們把學困生、中等生和優等生分為“1∶3∶1”,依照這一比例,備課時太簡單和太難的內容設計都不能過多,而基本的、中等水平的內容應該占大多數。從培養目標上說,面對學困生,教案設計應針對基礎知識,重在背記;面對中等生,教案設計應體現能夠運用所學解決問題,重在運用;面對優等生,教案設計應體現創新意識和數學素養,重在拓展。
比如,在“圓”的教學中,教師要求學困生掌握何為圓、何為半徑、何為直徑等概念;中等生掌握圓的對稱性,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系,以及與此相關的空間關系及概念;優等生能夠用圓的相關知識去印證生活中的圓問題,并能解答一些開放性的圓問題,比如,體育課上投籃比賽如何最公平?為什么?
分層備課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農村小學的學生囿于家長外出打工等原因,有的基礎知識薄弱,有的分析能力較差,有的整體思維有待提升,有的轉化思維弱……備課時,如果教師能夠兼顧各種層次的學生,尤其兼顧農村留守兒童的特殊情況,無疑有助于課堂成效的提升,有助于學生的整體發展。
二是針對每一個學生。“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等情況,都是“整齊劃一”造成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狀況:是否是留守兒童,是否是單親家庭,是否比較自卑,是否比較焦慮……教師要根據農村實際,針對不同學生制訂不同“菜單”(包括PPT課件和微課的制作),力爭大面積、全覆蓋地提高農村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是多樣化而不是單一化。數學授課內容不僅包括是公式、性質、法則等方面,還包括操作、畫圖、整理等方面。在提問方式上、討論小組的形成上、課堂的推進上都是彈性的而不是絕對的,教師要力爭兼顧到每一個學生,盡可能地針對每一個層面,通過開放的架構方式促進課堂的高效生成。
二、分層施教,兼顧全體
僅僅在導學案中分層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讓分層理念在課堂中落地生根。課堂學習中如何有效針對,如何分層施教,如何高效激活,從而發揮“學”的最優化,才是分層教學的應有之義。好的課堂不是看教師的講授多么完美,也不是看優等生如何華麗展示,而是看學困生的收獲如何,千萬不能讓教師和優等生的光環遮蔽了學困生的真實學情。真正好的課堂應該是每一個學生的聲音都能被聽到,每一個學生的真實學情都是構成高效課堂不可或缺的因子。
(一)善于問,巧妙問
面對同一個問題,優等生反應較快,第一時間可以回答出來,這已經成為部分公開課的常態。但是,優秀的教師一般不演繹這樣的精彩,而是讓優等生暫時保留正確答案,耐心等待中等生或學困生的回答。“我知道你一定能回答上來,但是請你等等其他同學”“你幫幫他,讓他理解了,這才是你最大的收獲”“每一個學生都能回答正確,才是這節課的成功”等類似的話語應成為教師的口頭禪。
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可以設計多個問題,有難有易,種類豐富,力爭讓不同問題指向不同層面的學生。
在“圓柱的表面積”教學中,教師可以一次性提出多個問題:“圓柱體的側面究竟是什么樣子?你能通過一種方法把這個側面變成我們認識的圖形嗎(如正方形或者長方形)?這里有一些不同的圖形,你能將其組合成一個圓柱體嗎?上述問題,你能回答哪個就回答哪個,不做統一要求。”更多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都應該善于提問,巧妙提問,讓“問”字面向全體學生,真正使各個層面的學生在“問”中學有所得。
(二)善于退,足夠退
數學課堂中大踏步地向前推進可能有利于優等生,但對學困生一定會造成“吃夾生飯”或“囫圇吞棗”的現象。鑒于此,本著照顧學困生的目的,必要的時候我們應該“退”,而且要做到足夠退。退一步,退到最簡單的因果鏈上去厘清知識內在的機理,退到學困生恰好能理解的那個梯度上。
如在“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中,教師出示題目后,讓學生說說通過多少次就能找到次品?結果除了個別優等生舉手外,絕大多數學生茫然無措回答不上來,于是教師“由難退易”,從最簡單的問題開始:“這道題中顯示的數量關系太大了,我們不妨從‘3’中找‘1’開始”,于是,整個問題就由“千瓶中找出次品”變成“3瓶中找出次品”這樣簡單的問題,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一步步總結規律……
這樣的“退”既基于知識層次又基于學生實情,因而值得師生邁出建設性的步伐。課堂中,我們稍微忽視一下優等生不要緊,但忽視了學困生就會導致課堂整體效果的下滑。所以,教師應該把更多關愛的目光投向學困生:當課堂過于順暢時,問問學困生掌握了沒有,從課堂表面的繁華和熱鬧中發現真相,發現真實學情,從而做出有利于學困生提高和兼顧全體的調整方案。
三、分層作業,各有發展
作業的分層是分層教學中最主要的一環,因為課堂教學之后的作業起著鞏固和檢閱學習效果的作用。那種一刀切、整齊劃一、機械式的作業要予以杜絕。根據學生實情分類布置作業,對于高效課堂、減負增效、內涵式發展來說意義重大。一般來講,小學數學中的分層作業包括以下三種形式:
(一)并列選擇式,給予學生自由
就像超市一樣,價格各異的商品琳瑯滿目,就看顧客如何選擇了。并列選擇式的作業亦如此:較難的、中等的、簡單的作業并列放在一起,就看學生選擇什么了,優等生可以選擇較難的,學困生依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可以選擇容易的,至于想要“越級挑戰”的我們也應給予鼓勵,前提是必須高質量完成。
比如,五年級“植樹問題”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如下問題,填一填:學校西側的墻邊上每隔12米栽一棵白楊樹,共用樹苗23棵,那么,西側墻長____米。思一思:上樓梯時,能用到植樹問題中所學到的知識嗎?請你自主設計一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聯想:運用所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安裝路燈、襯衣上縫紐扣……
(二)區分式練習,給予學生方向
區分式練習就是具體到每一類學生都能夠完成屬于自己的學習任務,所謂“區分”是指在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上進行區分,主要針對學習結果。區分越細,針對性越強。
比如,關于“簡便運算”的作業練習中,教師要求學困生只要求能用一種簡便方法做對題目就行了,中等生要求能夠熟練掌握教師講過的各種簡便方法,而優等生不僅僅要掌握教師講過的,而且還要能夠自己創新一些簡便的方法。如畫思維導圖,學困生或者中等生能夠按照教師提供的樣本進行畫圖,厘清數學知識各個部分的隸屬或者因果關系,而優等生要能夠自己畫圖,或氣泡圖,或樹樁圖,或箭頭圖,或魚骨圖,創新性地揭示出數學概念之間看似復雜但實際簡單的邏輯關系或數學本質。
(三)階梯式練習,給予學生遞進
階梯是指“一步步上升”或者“螺旋上升”。對于低臺階,我們要求人人過關;對于中臺階,我們要求盡力而為;對于高臺階,我們提倡奮力挑戰。同類題目或同一個知識點,可以由易到難分成一個序列“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等,對第一類題目而言,應針對全體學生,就像考試時所強調的“必做題”,而其他的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想做什么題就可以做什么題,就像考試中的“選做題”。
比如,“對稱、旋轉和平移”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進行如下設計,基礎題:下面哪個是旋轉,哪個是平移:把門推開、酒店旋轉門、蕩秋千。提高題:推拉門和旋轉門一樣嗎?拓展題:汽車行駛是屬于旋轉還是平移?水庫大壩中放水是屬于平移還是旋轉?以上題中的基礎題和提高題,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出來,但對于拓展題而言,可能就會出現錯誤,如汽車行駛和大壩放水是平移這種說法不完全對,因為“汽車輪子和汽車整體的運轉”是不一樣的,同樣的“大壩一開始的放水和流向遠方”也是不一樣的。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學生都是動態發展的,部分人很有可能由中等生跨入優等生的行列,或者實現由學困生到中等生再到優等生的巨大跨越。學困生完成了本應屬于優等生的作業,也會為此歡欣鼓舞。無論是導學案,還是課堂教學都應是靈活的、開放的、彈性的,都要真正地體現以生為本。愿沉浸在不同場域中的學生能發現數學的奧秘,都有沉甸甸的收獲,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作者單位 甘肅省武山縣城關第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