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領,促進初中語文“學材”再建構
作者:劉海全
發布時間:2021-12-03 10:12:5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重點教研課題《初中語文學材再建構理論與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9JK13-ZA11。
在新課改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語文教育者意識到,如果只把“教材當教材”,按部就班展開教學,并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唯有將“教材變學材”,令學材再建構,才能貼合學生的實際,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因此,本文就初中語文學材再建構策略進行了簡要分析。
一、重組教學資源,拓展學材跨度
所謂“學材”,簡單理解即“學習的材料”。而學習的材料不單單指教材,還包括一切有利于教學活動的資源。但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材”的理解缺乏深度,錯誤地將“學材”和教材畫上等號,導致教學相對局限化。除了對“學材”的認識不深,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同樣受到傳統模式的影響,習慣于按照教材的順序進行教學,既忽略了學生的學情,也忽略了課堂的實際情況,教學效果自然差強人意。因此,對“學材再建構”成為當下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重組教學資源,拓展學材的跨度,用創新的方式運用“學材”,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教師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重新建構“學材”:首先,教師不妨按照魯迅先生的作品發表時間,將一些代表作單獨挑出來,在課堂上組織學生群文閱讀,幫助他們系統地了解魯迅作品的風格。其次,針對魯迅先生的背景資料,教師可以為學生搜集一些圖片、紀錄片等影視化資源,還可以從魯迅先生同一時期的名人入手,拓展魯迅先生的“朋友圈”,幫助學生更加多元地認識魯迅。最后,在設計課堂教學模式時,借鑒西方的案例分析法,將魯迅的作品以案例的方式呈現在課堂,讓學生分析魯迅作品中的人物,以此來了解魯迅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改變對“學材”的刻板認知,因為“學材”不等于教材,它是一切有利于教學的資源總和。通過對“學材”的再建構,能夠幫助教師以更加創新的方式運用教學資源,如此也能讓學生對學習語文充滿憧憬。
二、厘清整體需求,提高建構準度
“學材再建構”不是一個簡單的教學概念,其根本目的是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以及效果。因為傳統的課堂教學痼疾太多,最大的問題是忽略了學生、教師、教學三方面的需求。首先,學生的需求包含多方面因素,如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目的以及學習目標等,其核心是提升自我知識與技能。而教師的需求相對直接,主要需求是提升教學效果,教學需求指的是響應新課改理念,符合創新教學的宗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厘清整體的需求,提高“學材”建構的準度,進而構建更加優質的課堂。
例如,在教學《貓》一文時,教師首先需要精準厘清學生、教師以及教學三方面的需求。針對學生,他們渴望在教學中拓展視野,渴望創新而有趣的授課方式,渴望擁有展示自我潛力的平臺。而另外兩者的需求都指向了高效的教學效果,因此可將需求合并為一。換言之,教師既需要保證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兼顧學生的主體性,還需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對此,我們不妨采取如下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要求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課文,然后試著動手設計一個表格,以此來梳理課文內容,呈現作者所描寫的三只貓的具體情況。在“學材再建構”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將設計權交給學生,同時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在表格中填入有效的信息,大大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有了發揮自我創意和潛力的空間。此外,由于作者描寫的主體對象是貓,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引入其他知名作家的相關作品,如夏丏尊的《貓》、老舍的《貓》、靳以的《貓》和王魯彥的《父親的玳瑁》,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并比較這些文章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通過設計群文閱讀活動,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以更加廣博的視角看待文學作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僅設計了更具個性化的表格,同時也掌握了文本描繪的多重角度,如貓的來歷、外貌特征、性情、結局等,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思路。通過上述的教學模式,學生不僅學得輕松,教師的教學也能收獲超過預期的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三、合理規劃目標,提升建構精度
“學材再建構”是一個教學理念,而理念往往和主觀因素相關,因此不可能存在客觀的標準。教師在開展“學材再建構”的過程中,應當重新規劃教學目標,提升建構的精度,確保教學需求順利實現。對此,在規劃教學目標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四個重要原則:第一,目標不可過難,必須符合學生當下的學習基礎,不可超過學生的學習能力。第二,必須契合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第三,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第四,要契合學生的認知需求,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語文學習充滿向往。
例如,教學九年級上冊《岳陽樓記》一文,九年級正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期,同時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的重要時期。因此,為了更好地契合“學材再建構”理念,教師既需要結合學生的學情、興趣,還需要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設計出合適、科學、有利于思維提升的教學目標。針對本文,教學目標可設計為:(1)知識與技能:掌握文章中出現的重要實詞、虛詞,初讀文章,試著結合教材中的注釋以及工具書,讀順文章的主要內容。(2)過程與方法:再次誦讀課文,畫出原文中的關鍵性語句,體會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作特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寄托于山水名勝中的思想情感、政治理想以及志趣抱負。通過對教學目標的重新規劃,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以及效率。
為了更好地踐行“學材再建構”理念,科學地規劃教學目標必不可少。只有結合一定的設計原則規劃教學目標,才能提高“學材”建構的精度。
四、橫向建構“學材”,打破學科界限
在前文,我們探討了縱向建構“學材”的必要性以及具體的策略。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探討橫向建構“學材”的重要性以及具體措施。所謂“橫向再建構”,它強調的是教學邊界的突破,旨在擴展教學資源,讓教學供給更契合教學環境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會根據教材內容,選擇語文學科范疇內的資源,導致教學缺乏廣度,不容易拓展學生的視野。因此,只有從橫向建構“學材”出發,才能真正打開學生的視野,讓語文課堂更開放、更精彩。
例如,在教學《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文時,通過課前調查,教師了解到學生不喜歡《紅樓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內容艱深、讀不懂。因此,如果教師直接教學,一定會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鑒于此,教師不妨從橫向建構“學材”著手。首先,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剪輯87版《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這一段,并在課堂上予以播放,讓學生從影視的角度了解課文內容。接著,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情景劇表演,看看誰最能把握人物的精髓,演出原文的味道。為了增加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刻意為學生播放87版《紅樓夢》的《晴雯曲》(歡快版),以增添表演的氛圍。通過采取上述的教學方式,能有效突破教學的邊界,讓教學更具廣度。
五、優化評價反思,提升建構效度
評價與反思是為了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以便更好地開展下一次活動。針對初中語文教學,無論教師采取怎樣的方式進行“學材再建構”,無論教師采取怎樣的模式組織課堂教學,教師都要積極進行評價和反思。只有不斷地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地反思“學材”建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弊端,課堂教學才能趨于完善和成熟。在評價與反思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維度和主體性的問題。所謂“評價維度”,指的是從不同的標準、角度進行評價,“評價主體性”則強調了主體的多元化,教師、學生、家長等均可成為評價主體。
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教師通過對“學材再建構”優化了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為學生前置了學習任務,同時要求學生厘清文章思路,把握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以及文本的說明順序。與此同時,教師還引入了相關的說明文素材,幫助學生進一步分辨說明順序。針對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分別從“教學維度”以及“教學主體”兩個層面進行評價與反思。首先,針對“教學維度”,這節教學的亮點有二:其一,前置教學增加了課堂的深度。其二,引入的說明文素材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但是,缺點同樣顯著。第一,由于學生對蘇州園林并不熟悉,如果教師在導入環節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蘇州園林的真實照片,就能夠增加教學的直觀性。第二,沒有設計良好的互動環節,導致教學相對死板、缺乏靈動性。針對“教學主體”評價,教師將課堂教學錄制成視頻,并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要求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并提出建議。
“學材再建構”的應用與實施,需要教師積極的評價與反思,在評價與反思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兩個指標:第一,教學維度。第二,教學主體。只有從這兩個指標入手,優化“評價與反思”環節,才能提高“學材再建構”的效果。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為了提高“學材再建構”的有效性,教師應當調整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結構。本文從相關角度給出了具體的實施建議,旨在提高“學材再建構”的效果,讓初中語文教學更精彩。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