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地理教學質量的實踐與探索
作者:崔玉花
發布時間:2021-12-03 10:01: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地理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在初中階段的地理教學中,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在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主動探究、發展思維。所以,我們要緊跟新時代課程改革的步伐,徹底摒棄過去教學中只是單純地進行地理知識灌輸的單一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地理知識系統理解,促進學生主動構建知識,培育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現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培育學生地理思維提出如下見解。
一、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熱烈的學習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最重要的動因,培養這種愿望的工作,是跟學校的全部教學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緊密聯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課堂中實現的。”由此可見,學生只有對認知的對象感興趣,才會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其行為才能更加積極和活躍。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謀劃,設計構建愉悅的地理課堂,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學生對學科的喜愛是建立在對教師的情感基礎之上的,為此,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喜愛。首先,教師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以學生的家庭背景、成績優劣來決定對學生的態度。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不同的個性,他們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認知水平都存在一定差異,教師要客觀對待理解這種差異,對學生要一視同仁。課堂上要創設公平的教育環境,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讓學生通過每一節課的學習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其次,教師要熱愛每一個學生。著名作家魏巍先生說得好:“教師這份職業,據我想并不僅僅依靠豐富的學識,也不僅僅依靠這種或那種的教學法,這只不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有沒有一顆熱愛兒童的心!”由此可見,愛是教育的靈魂,愛可以架起溝通的橋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而讓教師走近學生,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地親近教師。教師要從各個方面關心學生,不僅要關心他們的學習,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在學校教師還要利用一切課余時間和學生建立良好關系,成功時共同分享喜悅,悲傷時給予其安慰,困難時給予其幫助,唯有這樣學生才會以極大的學習熱情參與到地理教學活動中來。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地理課堂異彩紛呈
1.在地理課堂上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貫穿學校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靈魂,也是黨和人民賦予教師的一項重要使命。要使愛國主義深深地植根于學生的心中,課堂教學就要利用一切契機穿插愛國主義教育。例如,講解祖國寶島臺灣的時候,我們不但要講臺灣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礦物資源,勤勞的高山族人民,還要講臺灣的歷史,主要講臺灣的近代史,從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講起。當時由于清朝政府腐敗無能,甲午戰爭失敗后,中國被迫把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1943年抗日戰爭曙光在望,中、美、英在《開羅宣言》中明確指出,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必須完整歸還,其中就包括釣魚島在內,釣魚島問題一直是影響中日關系的敏感問題。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地理知識的同時,可以滲透相關形勢熱點問題,進而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2.借助多媒體,創建地理教學信息系統和音樂庫
地理教學中,借助多媒體充分利用創建的地理信息系統不失時機地穿插在教學中,可以優化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其了解到更多的課外知識。比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行政區劃”這一課時,教師適時應用該系統,將我國的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利用扇形統計圖展示出來,這些行政區域在學生腦海中便會構建出直觀形象。再如,教學不同國家的地理特征、氣候狀況、風土人情時,教師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并配備有關的解說,這種集聲音、圖像、環境于一體的教育效果,不僅給學生創建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而且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由此,在課堂上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有較強的輔助功能,是地理教學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創建個人音樂庫,根據教材內容不斷添加與之相關的音樂。適合初中地理課堂的歌曲有《天路》《長江之歌》《黃土高坡》《青藏高原》等,在講到與之相關的地理知識時可以穿插播放。用音樂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
3.利用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閱讀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我國的行政區劃時,為了讓學生快速記住我國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名稱,教師可引導學生朗讀編寫“順口溜”:“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云貴福吉安,四西二寧青甘陜,香港澳門和臺灣,愛我祖國好河山。”再如,地理課的復習中,教師可安排學生朗讀地理概念、知識點、重難點,這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地球海洋面積占71%,而陸地面積僅占29%”“洋流是海洋表層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節能減排”“開源節流”等。教師把學生不易記憶的重難點概念經過簡化整理,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記住了,不僅節約了時間,還提高了教學效率。開展這種形式的閱讀,我們不光要在課堂上經常進行,還要延伸到課外。
三、引導學生學習地圖知識和用圖技能
地圖是一種工具,是學習地理的“第二種語言”。學習地圖重在運用,新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這次地理課程改革中強調的理念之一,它要求學習的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還要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地理課程標準要實現的目標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學習地圖知識和用圖技能,在反復學習中,學生會逐漸掌握地圖的相關知識。會熟練運用地圖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要使學生掌握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首先,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地圖基礎知識的訓練。一是要搞清地圖中的比例尺,并能熟練地對比例尺進行轉換和單位換算。二是正確判斷地圖上的方向,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一些判斷方向的方法。三是牢記地圖上的圖例和注記,提高讀圖的效率。四是理解并熟悉地圖中的等值線,會根據等值線分析其他地理現象。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圖像和文字的結合,只有掌握了圖像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文字內容。教師要幫助學生以圖引文,現行教材文字表述更為精簡,各種圖表均是彩圖,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的職責是教會學生查閱地理圖表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地圖發現知識,提高他們解答地理現象的能力。此外,教材中許多內容以圖代文(直接用幾幅圖來說明一個問題,而不用文字敘述)。例如,在講地球上環境惡化的幾幅圖“人口膨脹”“過度開采資源”“汽車尾氣排放”,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懂這幾幅圖,然后展開討論,進而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提高他們分析地圖的能力。最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動手繪制一些簡單的地圖。因為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個別在教材中沒有消化的問題。通過自繪地圖可以促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從而使抽象、復雜的地圖變得簡單。繪制地圖時,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通過同伴之間的互相交流,或者教師的及時點撥予以解決,這個過程其實是學生主動探究、求知的過程。在引導學生理解地圖和繪制地圖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體驗,設計要形式多樣,這樣有助于地理教學實踐活動的展開。例如,在地形圖的研判章節教學中,以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的詩句“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明確課堂教學主線,教師通過設定課堂教學的脈絡,由黃山的高峻、地貌和獨特美景等內容展開教學。聯系與之相似的地理海拔、等高線、相對高度以及如何繪制使用地理圖的相關知識進行討論,學生繪圖時就會由此及彼,浮想聯翩,模仿繪制出簡單的地形圖。通過繪制地圖,學生把一些復雜的地圖進行簡化,使得原來一知半解的地理知識得以深化,同時也掌握了閱讀復雜地圖的方法,培養了自身手腦并用的能力。
綜上所述,地理學科在初中階段的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地理教學工作者,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強化自身素質,緊跟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步伐,理解和領會新課程理念,與時俱進,采用新穎高效的教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手腦并用、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不負黨和人民給予我們的厚望。俯下身子,發揚“孺子牛”精神,為造就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育才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