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性策略
作者:尚志燕 張婷婷
發布時間:2021-12-03 09:57:2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階段是學生意識啟蒙的關鍵時期,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創新性的教學策略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多角度思考,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應局限于課前預設,而應結合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
一、優秀的提問教學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教師特別親切與信任,習慣于通過教師的講解直接獲取答案。對此,教師應以科學的提問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使他們能夠在課內或課外主動探究,尋找答案。當學生積極回答時,教師要對他們予以鼓勵與支持,還要為學生釋疑解難。這一過程可以促進師生互動交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以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課文《巨人的花園》的一次教學為例,《巨人的花園》是英國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創作的童話作品,講述了巨人從自私變為慷慨,最終在天主的指引下走入了天堂的感人故事。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下作者王爾德,以及《巨人的花園》的原作《王爾德童話》,還可以為學生介紹另外幾篇著名童話作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童話故事與人物形象。此時,教師若想了解學生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可提出問題:“你覺得巨人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么?”“你能總結一下《巨人的花園》在童話方面的創作特點嗎?”互動期間,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沒有組織好語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思考一下,不應逼迫學生一定要說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也不應直接放棄這個學生轉而提問另一位學生,而應循循善誘地舒緩學生的緊張情緒,這樣學生很快就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見,教師的提問方式十分重要,正確的提問方式能夠體現教師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一視同仁的教育理念。
二、精彩的展示教學
每節課前,教師可以留出五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交流展示,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還可以改變部分學生膽怯、不善表達的情況。
例如,每節課前五分鐘,教師可以邀請學生輪流上臺講一個故事,或讓他分享一些自己喜歡的文章片段,并要求每個展示的學生都要條理清晰、聲音洪亮地為大家講述,臺下的同學可以對此進行評價,展示的學生要善于接受不同的意見。這樣一來,既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鍛煉學生的社交能力,又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三、熱烈的評價教學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鼓勵學生以同桌或前后桌為一組討論問題,討論結束后,各組派代表展示討論成果。在展示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其他同學對展示成果進行評價,評價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過程,既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能夠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學生在歡快的課堂氛圍中各抒己見,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他們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了。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鐵杵成針》一課的教學中,學生自發地總結出“鐵杵成針具有堅持不懈的寓意”。此時,教師就要及時表揚學生,學生得到表揚后就會更加自信,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更加高漲,就會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
小組展示、學生互評結束后,教師應對所有學生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先要明確肯定學生的優秀之處,再提出建設性的改進建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受益。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心理脆弱、比較在意教師的評價。因此,教師的鼓勵、贊賞能夠最大程度地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信心與興趣。
四、藝術的留白教學
藝術創作中的“留白”是指用盡可能少的筆墨點染,留下大片空白,給予欣賞者更多的想象空間,使欣賞者自己衍生、聯想填補空白。“留白”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有研究表明,現行教材中多以單篇短章為主,教師結合這些單篇短章指導學生學習,加之受課時限制,學生的閱讀量不能得到有效擴展,閱讀品質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閱讀“留白”空間很大。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留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其自讀自悟,提高自學效率,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以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猴王出世》一課為例,課文主要講述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如人一般孕育了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無所畏懼的特點。在教學起始階段,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是否在課外自主閱讀過《西游記》原著,對作者吳承恩了解有多少等,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與主動性。傾聽了部分學生的介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讓他們自己概括文章的大致內容。隨后,再引導學生運用精讀的方法反復體會課文中意蘊深刻的語句,加深理解。在引導過程中,教師要把自身的主觀性降到最低,因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只需淺顯的講解與必要的引導即可,要讓學生自己分析、探究、體會。另外,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教材的價值取向,要結合課文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巧妙地引導其接受教材所倡導的理念。
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積極利用教材“留白”給予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與想象空間,以多元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使其能夠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想法。
五、有趣的微課教學
微課是信息化時代下的新型教學方式,主要由課堂教學視頻及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組成。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很強,教師可借助微課為學生創設有趣的教學氛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以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書湖陰先生壁》這首古詩詞教學為例。教師發現單憑口頭講解分析,學生很難想象古詩詞所展示的場景。在充分考慮了學情和現實條件后,教師決定利用微課創設教學情境,用微課輔助語文課堂教學。例如,為學生播放能夠體現古詩詞意境的動畫:有一間茅舍,茅舍的庭院因經常打掃沒有一絲青苔,花木規整,成行成壟,主人正在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環繞著大片碧綠的禾苗,兩座山峰仿佛要推開門,給主人送上滿山的青翠……動畫直觀形象的表達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重點字詞的解釋與抑揚頓挫的朗讀音頻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的興趣特別濃厚,之后教師又根據微課中的練習要求讓學生自主檢測,最終學生流利地背誦了《書湖陰先生壁》,教學質量得到了質的飛躍。由此可見,教師將微課融入教學設計中不僅能夠增加課堂知識量,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還能夠用生動有趣的圖片、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為學生遨游語文天地助力。
六、深入的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考,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以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刷子李》一課為例,文章講述了刷子李雖然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藝人,可他又是“俗世”中的“奇人”,刷墻技藝高超的故事。教師提前對教材做出預設,結合收集到的學生預習反饋數據,了解到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普遍認為本篇課文通俗易懂的語言特點與人物描寫方法十分有趣,但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學生了解得不是很多。根據學生需求,教師制作了教學課件,在其中為學生詳盡地介紹了作者馮驥才先生,以及《刷子李》的原作《俗世奇人》,并介紹了其他幾篇文章,為學生展示不同的“奇人”形象。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清末民初天津衛的市井生活百態,并知道此書素材均收集于長期流傳津門的民間傳說,故事生動有趣,人物惟妙惟肖。展示課件后,教師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走進當時的天津衛,讓他們將自己想象成刷子李本人或刷子李的學徒,再以此為出發點展開討論。例如:“刷子李為什么被稱為‘奇人’?”互動期間,教師要注意科學引導,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的環境。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創新教學策略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其不僅能夠多角度地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多方面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生活能力。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耐心傾聽學生發言,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完善自身教學技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內容豐富、模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北郊鎮大姜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