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上“生長”
——對“生長型”課堂的幾點思考
作者:龔健輝
發布時間:2021-12-02 11:45:2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課堂,最稀松平常的一個詞語,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名)教室在用來進行教學活動時叫課堂,泛指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場所。”單純從字面來看,這里一方面把課堂定義成為一個物理空間,是一個場所;一方面也對課堂的范圍進行了延展,那就是除教室之外,“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場所”都可以稱為課堂。細細想來,這是不是和我們當今熱議和倡導的“三個課堂”理念不謀而合呢?
筆者所要論述的,更多的是“第一課堂”。什么是“第一課堂”?陜西省教育廳廳長劉建林在《打造“三個課堂”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文中講道:“‘第一課堂’是指嚴格執行國家課程及地方課程的教育教學‘主陣地’,主要是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和統編版教材,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是通常意義上所指的在教室里上課。”
如果說,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課堂是個比較熟稔的詞語的話,那么在課堂上上課,對于我們教師、學生來說,就更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兒了。它每天都在高頻地發生,真實地存在,周而復始地循環,“輕輕悄悄”地到來又過去。
有人做過這樣的一個統計:一個擁有10年教齡的語文教師,按照國家規定的課時計算,大約要上3000節課。那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個長期在課堂上躬耕實踐的教師,我們有沒有更為深入地思考一下:課堂之于教師、學生、人的成長、發展以及國家和未來的重要作用是怎樣的?我們是不是在有意和無意之間,給課堂去作一些界定,對好的課堂進行一些描摹,并且真真正正地讓這些思考變成行之有效的教學行為,帶來顯而易見或厚積薄發的教學效果。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題目中“生長”一詞一個角度的詮釋。至于另外的一個角度,無疑是進一步聚焦,讓師生在課堂上成長,在學習、交流、互動中共思、共促、共情、共進,從而達到碰撞、共鳴、點燃的作用,獲得生命活力的張揚。
那么,什么是“生長型”課堂呢?筆者認為,就是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科基本素養,以課堂為中心,以課程和教材為載體,通過高效的教學組織、科學的發展性評價等,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知識技能、身心健康、審美情趣等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和提升的過程。“生長型”課堂如何構建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科學施策、精準發力。
一、用明晰的發展目標確保“生長”的方向
目標是引領,是信念,始于現在,存于未來,對于事物的發展起著導向性作用。在“生長型”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有一以貫之的目標意識。那就是,就短期而言,我們要聚焦“學生”,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主要任務,同時兼顧教師在課堂上的成長與發展,做到“雙主體、全發展”;就長期而言,我們要聚焦“人”,把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升到人的一生成長與發展的高度,以“人”一生發展所需要和必備的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實施、評估和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教學行為,確保方向不錯、行動不疑、措施有效。
二、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夯實“生長”的基礎
理念是基礎,是靈魂,是事物發展的核心支持。在“生長型”課堂的構建中,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的樹立不容忽視。(1)“學生主體意識”,就是牢牢抓住“學生”成長這個牛鼻子,還課堂學習的時間給學生、還課堂學習的空間給學生,學生能說的教師堅決不說,學生能做的教師堅決不做;教師要做的是做好組織、引導、合作的工作,搭臺子,引路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和創造力。(2)“素養第一意識”,就是牢牢樹立學生素養發展是“生長型”課堂第一要旨的理念,從“知識本位”走向“核心素養本位”,從“知識灌輸”走向品格塑造和核心能力培養。(3)“師生共長意識”,“生長型”課堂既強調學生的“長”,又強調教師的“進”,強調師生在課堂中、在多邊互動中彼此看見、彼此發現、彼此激勵與彼此成就。
三、用優良的師資隊伍保證“生長”的可能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更是“生長型”課堂打造的驅動者。教師的高度決定著學生的高度,課堂的厚度成就著學生的深度。在“生長型”課堂構建中,要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1)“以崇高的師德引領成長”,既重視教師的課堂影響作用,又重視教師的非課堂影響作用;既重視知識的傳授,又重視教師在課堂及課堂之外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話語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影響,讓教師的作用無痕且長久地與學生的現在與未來關聯,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楷模。(2) “以豐厚的學養滋養童年”,要高度重視教師人文情懷的培養及文化底蘊的積淀。讓教師通過心中的萬千氣象、目中的澄澈光明、口中的千朵蓮花,得到學生的尊重、仰慕與追隨。讓教師在詮釋學科、詮釋世界、詮釋自己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獲得更扎實的知識儲備、更遠大的志向目標和更豐盈的童年生活。(3)“以宏闊的視角面向未來”,學生成長的潛能性和人的發展的終身性決定了教師必須具有“未來眼光”,要站在國家、民族和一個人未來發展的角度去思考當下的教育。要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全人視域”,既從一節課、一個學科的角度完成教學,從一個人、人的一生的角度奠基素養,又站在國家和民族發展戰略對人才需求的高度去思考、去踐行,為學生現在及未來的發展提供更無限的“生長”可能。
四、用完備的課程體系搭建“生長”的支架
課程是載體,是介質,是課堂實施的核心內容與重要支撐。“生長型”的課堂一定要有“生長型”的課程,具體表現在:(1)“課程的規劃要科學”。課程的頂層設計,既要兼顧國家政策要求,又要結合學校發展實際、結合教師特長和學生現狀;既要有中長期的整體謀劃,又要有分階段的具體部署,充分發揮規劃的指導作用。(2)“課程的體系要完備”。在課程框架構建上,完備“國家—地方—校本課程”建設,形成縱貫線;構建“學科+”課程群,做出橫坐標。“一橫一縱”螺旋上升,互為補充,形成課程“能量場”。(3)“課程的實施要精細”。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實時監控實施效果,及時調整課程方向,調控課程的節奏,調配課程實施人員,優化課程實施過程,監測課程實施效果。
五、用高效的教學組織激發“生長”的潛能
教學組織是實操,是落地,是“生長型”課堂最重要的實施環節。在“生長型”課堂建構中,這一環節舉足重輕。(1)“精準的教學目標”。通過課標研讀、教參研讀、單元及教材研讀,結合學生學情實際和教師自身特點,確定描述精準、科學合理且課堂可達成度高的教學目標。(2)“有效的教學環節”。圍繞目標,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手段恰適,教學環節清晰,重難點突破有效,時間分配合理。(3)“科學的教學評價”。將師生的課堂“生長”作為重要的評價標準,強調學生的學習體驗、過程參與和情感升華,強調評價的過程性、發展性和多主體性。
六、用良好的的家校互動形成“生長”的合力
課堂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第一課堂”雖然在校內發生,但是它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學生和家長都有可能成為課堂參與的主體。所以,在“第一課堂”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提高課堂的開放度,讓家長知道學校的課堂里在干些什么,感受到“雙減”“五項管理”背景下課堂上發生了哪些變化,知道國家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什么,做到同思同行,同伴同行,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課堂是什么?“生長型”課堂是什么?應該是知識的“學習場”,能力的“發展場”,道德的“提升場”,更是師生情感的“交流場”,思維的“碰撞場”,生命的“交融場”,讓我們一起,在一節節的“課”中,在一次次的“教”中,在一場場的“磨”(研)中,在課堂上“生長”!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咸新區灃西第一小學 灃西新城第三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