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活化語文活動的實踐研究
作者:呂國文
發(fā)布時間:2021-12-02 11:25: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學的理念和方法有了顯著的變化,但應試教育的局面依然嚴峻。就目前語文教學而言,很多老師依然堅持灌輸式的陳舊教學理念。今年,陜西省教育廳在全省中小學開展“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劉建林廳長提出打造“三個課堂”,全面推動教育高質(zhì)量發(fā)展。隨著此次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入,改變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關系,同時也促使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斷反思。如何從觀念走向行動,將理論話語轉(zhuǎn)化為語文教學的實踐話語?如何探索一條具有區(qū)域特色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進的實踐路徑?本期稿件以“生活化語文活動的實踐研究”為主題,嘗試構建生活化語文活動的課程體系,從“學科、文化、實踐”三個方面入手,培育有“社會責任擔當”之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期待和我省的小學語文老師一起踐行和深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欄目主持人 呂國文
一、生活化語文活動的研究背景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闡釋了自然主義思想,就是要給兒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的秩序來進行教育,不干預、不灌輸、不壓制兒童,讓兒童遵循自然規(guī)律率性發(fā)展;杜威在《教育論》中提出基于孩子的經(jīng)驗在活動中學習;陶行知的教育理論 “教學做合一”,都向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發(fā)出了挑戰(zhàn)。
對于生活與語文的聯(lián)系,葉圣陶、呂叔湘早已提出來了,但是并沒有引起語文教師在語文教育觀念上的大幅度改變。上世紀八十年代,“大語文教育”提出了語文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和契合,一批一線語文教育工作者經(jīng)過改革實踐,形成了“綜合教學法”“生活教學法”等教學論點。
溫儒敏在《語文教學如何溝通課內(nèi)外的閱讀》一文中談道:“學生有他們的‘語文生活’,有他們的語文‘圈子’與表達形式,包括課外‘閑書’的閱讀交流、上網(wǎng)、博客、QQ,等等。其實這些都是他們語文能力成長的重要方面,又關系到語文興趣的培養(yǎng)和閱讀習慣的形成。”文章還指出:“語文課改一定要高度重視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重視并能多少進入學生的語文生活。”
學生的語文生活是寬泛的,是宏觀的,既有共性,更多的是個性,如何建構學生的語文生活,介入學生的語文生活,生活化語文活動作為與語文課堂教學并行的一種語文學習方式,架起了從課內(nèi)學習走向課外學習的一座橋梁,搭建了一個介入學生語文生活的載體。
二、生活化語文活動的概念
生活化語文活動來源于社會生活,基于語文學科,最終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習慣,提升語文素養(yǎng)。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形成自己的語文生活,這是我們希望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的語文學習方式。它以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狀態(tài)最終進入學生的語文生活。
活動的本質(zhì)是實踐,生活化語文活動把實踐活動作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抓手。比如,閱讀活動、研學活動、紅領巾電視臺活動、誦讀活動、建設圖書角活動等都是要學生動起來,手動起來做、寫,腦動起來思、想,嘴動起來說、讀。
語文活動首先具有語文性的特點,是以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能力的提升為目的的活動,落腳點在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比如,在“行走在小城的春天里”的研學活動中,我們首先讓學生積累一些關于春天的詞語、古詩、名家散文,閱讀一些關于小城的神話故事,然后走出校門,沿河濱路、月湖橋、清水廣場、女媧文化廣場進行游學。在游學活動中,學生在春天的小城里依景誦讀古詩,賞景運用詞語,觀景聆聽散文,最后通過手抄報、習作的形式進行表達的實踐,有機地將讀、做、用、聽、寫融合在一起。
生活化語文活動,就是要求學生從生活中逐步、漸進、熏陶、練習、實踐,以一種愉悅的、自我的、主動的、多形式的方式學習語文。相對于課堂教學和其他組織嚴密的學習活動,生活化語文活動則是比較松散的,有共同體一致的同向度提高,更有基于學生自我的個性化發(fā)展。
在語文課堂中,我們的教學是要求學生統(tǒng)一于一定的要求、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內(nèi)容、一定的順序等規(guī)劃之中的。雖然我們也常常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空間,但四十分鐘的課堂不可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充分發(fā)揮、展示自己的個性。比如閱讀課文,只是盡可能地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把個性化的閱讀展示出來,而不能讓他們自由地進行學習。生活化語文活動則是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地在生活中尋找、發(fā)現(xiàn)學習內(nèi)容,并主動以自己喜愛的、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時間、空間也不拘于同一時段、同一地點,但目標是一致的。
總之,生活化語文活動帶領學生在生活這個大空間里進行語文學習。學習的內(nèi)容、學習的地點、學習的方式都有了極大的選擇空間,學生也有了足夠的個性發(fā)展的空間,但是又有共同一致的目標。
三、生活化語文活動研究框架
1.生活化語文活動的構想
生活化語文活動面向?qū)W生的生活,從學生在自然界中的認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感受、在文化交往中的理解中獲取經(jīng)驗,通過實踐、探究、體驗、游學等活動解決語文學習中的問題,使學生獲取語文知識、能力、方法,培養(yǎng)語文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歷練必備品格,在活動中、讀寫中凝聚學科素養(yǎng),最終形成自己的語文生活,完善生命教育,提升生命成長的品質(zhì)。
生活化語文活動形成了一種與課堂教學不相悖的新的教學形式,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最終又回到課堂,達到變革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果。我們主張的是學生主導、教師適當引領、家庭盡量支持的讀說寫結合的一種沒有太多約束的語文學習形式。
生活化語文活動不是僅僅停留在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對某一個知識點的體驗、內(nèi)化,對某一種能力的提升上,它的核心是在活動中體驗、實踐,并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多讀和多寫,有了活動的讀和寫,更易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更易于調(diào)動學生寫作的愿望,進而讓讀和寫成為自主的、民主的、自發(fā)自為的行為。生活化語文活動堅持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多讀多寫,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語文能力,培養(yǎng)語文學習習慣,不再把語文學習完全界定在語文領域,而是著眼學生一生的成長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例如,班級閱讀活動中的小組閱讀活動。首先,將班級成員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小組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以自主選擇的閱讀形式看完一本書。但是,自主不等于放羊式開展,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閱讀過程,指導閱讀方法和形式,讓學生的閱讀活動成為一種有價值的校園生活。其次,教師將書目提供給家長,讓他們在空余時間與孩子一同閱讀,讓閱讀活動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這種以教師主導介入、學生主體融入、家長輔助參入的三位一體的閱讀模式在一種自然秩序的狀態(tài)下促進了學生閱讀生活的形成。
2.生活化語文活動的課程構建
生活化語文活動在實踐過程中,走進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從校本課程、地方課程、國家課程三個層面進行了有效實踐,形成了《魅力平利》《傳統(tǒng)節(jié)日》《經(jīng)典誦讀》等語文活動課課程,并在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教學中進行了應用,探索了識字和說明文教學的生活化教學策略。其中,《魅力平利》校本課程從“文化平利”“人文平利”“行走平利”三個板塊的設置中充分挖掘平利本土文化,圍繞“熱愛家鄉(xiāng)”這一人文主題,開發(fā)了系列生活化語文課。在《女媧文化,平利之光》《人杰地靈平利川,天寶物華弦子腔》等課中帶領學生在語文活動中了解、認識、體驗了本土的女媧文化、戲劇文化。在《相約龍頭村》《探訪秦楚關埡》《尋訪百歲抗戰(zhàn)老兵》《誦茶經(jīng) 問茶道》活動課中,帶領學生走進龍頭村,觀賞、閱讀、感受農(nóng)耕文化;走進茶園,采茶、制茶、誦茶,體驗茶文化;走進關埡子,了解楚長城文化;走進抗戰(zhàn)老兵紀念館,感受革命者的豐功偉績等,活動突出“實踐”二字,突出“趣味”特點,突出“戶外”因素,滲透語文元素和人文精神。
3.生活化語文活動的主題實踐
生活化語文活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設置不同的主題,把主題思想輻射到每一節(jié)獨立的活動課或者每一次實踐活動中,并與德育進行有機融合,奠定學生品格形成的基礎。目前,生活化語文活動已開展了“經(jīng)典誦讀”“大閱讀”“本土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等主題實踐活動。在《經(jīng)典誦讀》活動課程中,我們設置了“民族精神”“傳統(tǒng)美德”“紅色經(jīng)典”等主題,分年段進行誦讀,以誦讀課和誦讀活動展示等形式讓主題思想進入學生的體驗中,浸潤學生的心靈。在《大閱讀》活動課程中,我們設置了不同作者的主題閱讀,如對曹文軒系列作品的閱讀;結合整本書閱讀,我們設置了不同類型文本的主題閱讀,如成長類小說的閱讀、科普類文本的閱讀、童話類文本的閱讀,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汲取營養(yǎng),提升閱讀品質(zhì)。在《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課程中,我們分別以十三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主題,以課堂教學讀寫與課外活動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帶領學生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內(nèi)涵,體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民風民俗。
4.生活化語文活動的樣態(tài)特征
生活是生活化語文活動的橋梁,連接著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課外語文生活。活動是生活化語文活動的學習形式,學生以活動的形式學習知識,習得能力,形成習慣,修煉品格。語文是生活化語文活動的核心,限定了活動的學科范圍,限定了從生活中學習的內(nèi)容。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活動涉及語文的方方面面,并在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習作、活動課程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生活化語文活動的樣態(tài),但是又有相一致的特征。
(1)生命的成長。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zhì)量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語文活動是教育活動的一部分。在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生命為紐帶的。而每個生命又是獨立存在的,這個生命在活動的體驗、感受中成長著。
(2)文化的傳承。文化傳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也是生活化語文活動貫穿始終的一個內(nèi)容。本土文化是每一個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根,不僅要去了解它,更要去傳承它。要在語文活動中將這種文化性作為重點和亮點凸顯出來,把對本土文化的尊重、喜愛變?yōu)榫唧w的,使之成為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變成生命里厚重的一份積淀和力量。
(3)生活的體驗。家庭、學校、自然、社會、歷史,構成了人類的生活圈子。語文活動將課堂學習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運用多種靈活有趣的形式,鼓勵學生通過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等直接參與的實踐活動進行學習,學生玩在其中,樂在其中,收獲在其中,同時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語文氣息。
(4)語文素養(yǎng)的落實。生活化語文活動的核心主張是多讀多寫多實踐,具體操作就是在閱讀中豐富,在實踐中歷練,在創(chuàng)寫中內(nèi)化,做中學,學中做,真正實現(xiàn)“教學做”合一,在提升語文能力的同時,歷練品格。
四、生活化語文活動的實踐案例
生活化語文活動在實踐過程中,分別融入了學生的第一課堂(教室)、第二課堂(學校)和第三課堂(校外),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渠道,以生活的不同層面為學習點,形成了許多的典型案例。
1.《鄉(xiāng)音俗語連鄉(xiāng)情》
《鄉(xiāng)音俗語連鄉(xiāng)情》是以生活中的事物作為學習對象,從中受到鄉(xiāng)情熏陶、溫暖的一節(jié)生活化語文活動課。本節(jié)課首先讓學生從熟知的生活語段中發(fā)現(xiàn)歇后語,感受歇后語的趣味,讓學生在生活場景中學習、探究歇后語的形式、特點,在歇后語中挖掘本土民風民俗;拓展一些我國其他地區(qū)的民間歇后語,讓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想象生活畫面、還原生活場景,在虛擬的生活場景中積累更多歇后語,為后面的小練筆積淀素材;在調(diào)動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體驗之后進行練筆,落實對語言的實踐和運用;向?qū)W生推薦本土作家研究民俗的書籍,激發(fā)學生學習本土文化的興趣。
2.《人杰地靈平利川,天寶物華弦子腔》
生活化語文活動課以學習知識為起點,以提升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為核心,以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為目的,以活動為載體,在多樣的學習內(nèi)容和方式中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愿望和主動學習的興趣。語文性是生活化語文活動課的學科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習得,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揚,人文精神的熏陶,對生活中語文的發(fā)現(xiàn)、學習、挖掘。
《人杰地靈平利川,天寶物華弦子腔》是一節(jié)基于語文傳統(tǒng)課堂教學與文化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語文元素,從中受到文化熏陶的活動課。這節(jié)活動課設計了五個活動,課前兩個活動“熟悉中國戲曲”“搜集弦子腔相關資料”,課中也是兩個活動“學習《藏戲》”“練習介紹弦子腔”,課后是推介、體驗活動。把對《藏戲》的學習和對弦子腔的介紹結合起來,是對課堂知識學習的生活化;資料的搜集、對弦子腔的推介、體驗是以多樣的方式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是對語文學習的生活化。挖掘本土文化是生活化語文活動課程一項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受到情感的滋養(yǎng)。
3.《詩情話“疫”》
《詩情話“疫”》是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一人類社會災難性的事件為話題設計的一節(jié)線上生活化語文活動課。本節(jié)課主要是通過設置語文活動、線上線下結合、聯(lián)系生活事件、情感凝聚四個策略嘗試解決網(wǎng)課互動性差、上網(wǎng)時間長、學生居家分散等影響網(wǎng)上學習效果的問題。
這節(jié)課設計了五個語文活動,“課前收集相關資料”“結合積累選一選”“借助詩情讀一讀”“聯(lián)系生活說一說”“融合體驗寫一寫”,其中有三次師生之間的互動、兩次線下活動。五個活動既彰顯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又增強了學生的能動性,學生在活動中思考、體驗、領悟,既學到了語文知識,提升了語文能力,又受到了詩中、故事中民族精神、人間真愛情感的熏陶,課堂的靈動性也得到體現(xiàn)。
這節(jié)課教學時,學生正處在這一事件當中,置身于真實的生活課堂中,通過課堂教學的引導,將語文元素與生活無縫銜接,并通過語文學習的形式參與到抗疫之中。比如,在“抗疫物資上寫詩句”這一活動,用語言表達情意,在生活中體驗語文知識的魅力。本節(jié)課通過對疫情這一事件的關注,拓展出與之相關的語文信息,生活化的語文與活動的融合讓體驗、實踐在悄無聲息中發(fā)生。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教研師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