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學生普遍感到作業多。很多學生每天晚上最大的愿望莫過于“終于把作業做完了”!我一直在想:做這么多作業有效嗎?是在認真做嗎?作業經過精心選擇了嗎?

答案也許并不那么肯定。低效或無效的作業并不鮮見。

首先是作業量過多。有些教師堅信“量變引起質變”,于是許多重復的作業便出現了。殊不知,量的積累并不是單純數量的累積?!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弊鳂I的目的本來是幫助學生消化知識,可高強度的作業使學生“學而不思”,而且很可能越做越糊涂。

其次是作業不經過精心選擇,依靠一本或幾本練習冊從頭做到尾。結果低水平重復作業大量出現,學生負擔加重,學業水平和能力卻沒有顯著提高。

再次是作業不講評的問題。有的作業第二天并不講評,只是對答案。學生作業中反映出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思維方式沒有改善,新的認知圖式沒有建立。這就使作業停留在“做作業—對答案—改答案”的惡性循環中不能自拔。我曾觀察過某“主科”作業,該教師要求學生除了日常作業外,每三天要保證完成一套模擬試卷,并自行改正。在本已高強度的日常學習中,這樣的作業無疑是向更高強度挑戰。在翻閱作業時,我發現每次至少有一半學生并沒有按照要求改正錯題,結果導致“錯題繼續錯”。

更有甚者,“毀人不倦”的暴力作業也時常出現。錯寫一個字,把該字默寫幾十遍。這樣的作業只能讓學生厭煩,不斷抄寫的過程中磨損了學生的心靈,降低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愛程度。

作業,你是否多了些?你的量能否再少一點?你的有效性能否再提升一點?學生對你的歡迎程度能否增加一些?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讓作業變得有效,讓學生愛上作業,關鍵在教育智慧。

首先要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救出來,建立新的作業觀。教師自己鉆入“題海”,淘取有效作業,剔除重復作業,改造陳舊作業,編寫新穎作業,讓作業真正“瘦身”。這項工作量大、耗費時間,但收效明顯。

其次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注意協調本學科和其他學科作業間的關系,不能獨霸一科。作業的時間要視學科特點而定,有的科目可以當堂留時間作業,不增加負擔。有的科目可適當布置一定量的課外作業。我在高三教學中曾明確給自己提出要求:每天作業時間不超過30分鐘,絕不占用學生過多課外時間,作業必須進行講評和反饋。我印象中有所學校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教學常規中有對作業時間的嚴格規定:“初中數學30—45分鐘,語文15分鐘,外語15分鐘,物理15—20分鐘,化學15—20分鐘;高中數學40分鐘,語文20分鐘,外語20分鐘,物理20—30分鐘,化學20—30分鐘,政史地生等當堂完成作業,以控制初中每天作業量在1.5小時,高中在2小時以內。”這些規定雖然不能完全適用于當下,但在今天來看仍具有啟示意義。

有效的作業還要講究分類,滿足“先做后教”“以做定教”“作業和教學相長”的才是符合要求的有效作業。目前的作業往往過分重視復習,但對預習考慮不足。有效的作業還要設置多種類型,如體現過程的展示作業、總結知識的小結作業、拓展思維的開放作業等。

作業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消化、吸收課上所學知識,理清學習思路,但教師不能僅滿足于這個較低目標。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我們教一門科目,并不是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痹凇半p減”政策背景下,通過作業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思考的熱情,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最終使學生形成愛上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這才是教育工作者希望看到的愿景。承載著教育理想的作業,需要在充滿教育智慧的教師身上變幻成五彩繽紛的、讓學生樂學善學的“智慧之果”。

作者單位 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