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到湖北襄陽開會,趁便到附近的南漳縣游覽了一處三國名人舊址——諸葛亮的老師司馬徽故居水鏡莊。

水鏡莊景區門前蠻河環繞,風光旖旎。司馬徽為東漢末年隱士,為避戰亂在南漳的玉溪山下彝水岸邊隱居,他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莊前有一石碑,上書“漢水鏡棲隱處”,為清乾隆七年(1742年)南漳知縣徐彥所立。

走進吳丈蜀題匾的“水鏡遺址”,是一處安閑幽靜的小院。院中石碑上刻有水鏡先生線描像,后面為始建于清乾隆七年的薦賢堂,門前楹柱懸聯:“慧眼鏡明,英雄早識藏龍鳳;古心水凈,霸業深知敵魏吳。”

堂內“進賢為賢”匾下有劉備、司馬徽、書童塑像一組,再現了當年薦賢的情景。公元206年,寄居新野的劉備投奔襄陽劉表,劉表內弟蔡瑁在襄陽設下“鴻門宴”,企圖謀殺劉備,劉備察覺后從西門逃走,馬躍檀溪來到南漳,水鏡先生早派書童到城東山梁恭候,把劉備迎進水鏡莊。司馬徽曰:“久聞先生大名,今日何以來莊?”劉備答曰:“偶經此地,書童相引叩見。”司馬徽笑曰:“不必隱諱,今必逃難至此。”劉備被水鏡先生看穿,便實情相告,請先生輔佐。水鏡先生婉言相辭:“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這段話在晉·習鑿齒《襄陽耆舊記》和明朝《三國演義》中皆有描述。隔不多久,名士徐庶也向劉備“走馬薦諸葛”。劉備便率關羽、張飛到隆中“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輔佐,又重用了龐統。在這“一龍一鳳”的幫襯下,破新野,燒赤壁,取西川,定漢中,從而躋身列強,建立了蜀漢政權,與魏、吳鼎立三分天下。

“水鏡遺址”左側是一座茅草覆蓋的“草廬”。院中有司馬徽撫琴雕像。左為“聚賢堂”,右為“講學堂”,正中有“司馬徽堂”,室門有聯:“結廬山莊,先生千古;盡忠漢業,龍鳳二人。”據史書記載,司馬徽早年曾在襄陽城南二里的學業堂講學,后隱居水鏡莊,繼續開堂講學,學者甚眾,有千里而至者,諸葛亮、龐統都是他的得意門生。臥龍、鳳雛等人正是因為在漢末荊州城濃厚的學術氛圍里不斷學習,才有了滿腹經綸之才、經天緯地之能。

再向西行穿過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的頭天門和二天門,便來到水鏡祠和白馬洞。清乾隆七年,南漳知縣徐彥在白馬洞口依山勢而建水鏡祠。1936年,南漳縣參議夏云清先生重新修繕了水鏡莊門樓,并親自撰寫一聯刻石:“彝水環繞;明鏡高懸。”白馬洞鑲嵌在玉溪山峭壁之中,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可容千人。司馬徽先生隱居時,曾在這里讀書、彈琴、會友。相傳白馬洞通四川,早年洞內有匹白馬,白日放牧,夜間隱匿,聚眾捕捉后,到襄陽馬市出售,遇四川一馬商,稱此馬是他在四川峨眉山一洞內丟失,應予以歸還,雙方爭論不休。馬商一聲唿哨,馬即近前親昵,不斷自明,現洞內塑有司馬徽與好友龐德公當年對弈及其學生諸葛亮、龐統、徐庶的塑像,并流傳著多則水鏡先生與其弟子的智謀軼事。

相傳諸葛亮最初入莊拜師時,水鏡先生出了一道啞謎:他屈起食指,伸到諸葛亮面前,又點了點。諸葛亮向水鏡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后退三步,站在一邊解釋道:“您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在水鏡莊學習,一天老師家的魚不知被誰偷吃了。老師很生氣地問:“誰吃的?”沒人回答。諸葛亮突然跳起來說:“壞了,我在那條魚里放了耗子藥,大家千萬別吃。”只見一個學生臉色大變:“師父,是我吃的!快救救我吧。”

諸葛亮不僅拜司馬徽為師,也還向當地有才能者虛心請教。荊州名士龐德公德高望重,見識廣博,處于亂世追求無為清靜,在襄陽城東二十里的峴山結廬隱居。諸葛亮常常不辭辛勞,跑幾十里去向他求教,每次去都躬身下拜,畢恭畢敬,龐德公對他的管教特別嚴格,諸葛亮在龐德公這里學到了很多東西。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傳奇人物,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中華民族正義與智慧的化身。他能掐會算,草船借箭,智借東風,屢屢出奇制勝,被人們稱為神機妙算的“智圣”。須知這些本領都是他刻苦自礪學來的。他在《誡子書》中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 非志無以成學。”除了拜師受教,諸葛亮還刻苦自學,他不但熟讀《周易》《尚書》《公羊》《春秋》等儒家經典,而且吸收了法、道、兵家等儒家以外的多種學術思想,“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室家”,并對于冶鐵、煮鹽、兵器、運輸、種植乃至醫藥、繪畫、音樂方面的知識無不涉獵,無不留心。這些知識對于他日后的治軍和治國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至今陜西省勉縣在丞相府舊址建造的武侯祠中尚有讀書臺,相傳諸葛亮閑暇時常在臺上手不釋卷,攻讀兵書。

充滿詩情畫意的水鏡莊勝跡,雖只是諸葛亮傳奇生涯中的一段小小插曲,卻也傳頌著一段識才薦才的佳話。

責任編輯: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