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良知,有溫度的教育
作者:何黨選
發布時間:2021-12-01 10:45:3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21年1月以來,教育部相繼出臺文件,對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睡眠、讀物、作業、體質管理等“五項管理”作出部署。7月,中央和國務院辦公廳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同時,國家將“雙減”督導列為2021年教育督導工作“一號工程”。至此,近年來措施最硬、要求最嚴的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全面展開,一時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當前教育發展正處在群眾訴求更加多樣、學生文化認同更加多元、管理體制機制變革不斷加速的新形勢下,教育面臨著來自社會、行業及學生家庭等各方面的需求和挑戰。在這種變革中,教育行業違背育人規律、激化社會矛盾的事件時有發生。教育主管部門及中小學校如何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滿足群眾教育需求,落實“雙減”政策要求,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和家庭經濟負擔,傾力推動教育科學、健康發展,應該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深思的問題。
我認為教育首先要回歸善良的初衷。面對當前教育發展形勢,處理好教育各方矛盾和需求,教育不僅要繼續深化改革,探索創新,也要適時反省改過,守住初心。即使在教育發展中產生了難以計數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模式,教育也要堅守住傳播思想、弘揚真理、塑造靈魂、教化學生的本真目的,滌除在教育發展中不斷出現的各種急功近利的做法,讓教育成為純粹的教育,還教育以純潔本真的模樣。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真正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在教育管理、效果考核、評價導向中全面彰顯教育的人文性、多元性、差異性,杜絕非教育的行政干預和事務干擾。教育者要堅守住“立德樹人”的從教初心,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師者仁心,摒棄雜念,專心育人。
其次,教育要保持適宜的溫度。教育不是為了如何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不能“只問結果”,其過程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教育可以“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決不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好的教育應該是有溫度的教育,這個溫度既不過低,也不過高,當如春風拂面、春雨潤心,讓人感受到舒適和愜意。對受教者而言,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崇高理想的激勵下,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主動掌握生存生活技能,踴躍參加社會實踐,形成正直善良、樂觀向上的性格;對施教者而言,要堅持“有教無類”原則,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既不漠視不理,也不苛責苛求,使教育真正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狀態。
最后,教育要堅持自身的規律。教育是科學和藝術的有機結合,其藝術屬性要求教育必須要改革、能創新、有個性,而其科學屬性則決定了教育必須求真知、守規矩、講共性,因此教育工作中必然要遵守和堅持規律。作為行政部門和學校,都要堅持按已經探知的規律辦學、管理和育人,同時積極探索符合新形勢、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教育規律,充分發揮教育規律在教育管理中的指導、促進和匡正作用。作為教師個人,則要守住規律、用好規律,并不斷充實規律、發揚規律,通過全面踐行教育規律讓教育發生得“恰到好處”,教育的效果“剛剛好”。
教育是一項影響持久且深遠的社會活動,在教育過程中所有相關者都不能掉以輕心,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因私害公,特別是決策者們應該要站在足夠的高度,面向長遠的發展,客觀審慎地觀察、思考、研究、決策,以固根本、保發展、利長遠的務實之舉,用心用力辦好有良知、有溫度的教育。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彬州市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