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個課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作者:?冀 萍
發布時間:2021-12-01 10:41: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對照“三個課堂”的闡釋,我們的思政課在“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開發中好像欠缺了什么。認真研讀“三個課堂”的內涵,對照《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和《陜西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深刻領會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協同育人、厚植愛國情懷等諸多方面的精神要義,覺得思政教師在“第二課堂”“第三課堂”上還大有作為。
轉變觀念
樹立“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同是德育陣地的理念
1.結合社團項目,挖掘德育因素,適時滲透德育
廣大教育工作者都應樹立“三全育人”思想。陜西省思政課大練兵將學科思政納入其中,也是為了突出“學科育人”以及在全省范圍內快速形成“三全育人”模式。我們認為“第二課堂”是發展學生特長的場所,殊不知這些課堂中同樣蘊含著德育因素。比如今年教育系統在全國范圍內以音樂的形式舉行了800多場“音樂黨史”系列活動演出,其中的德育因素不言而喻。體育自古就是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代名詞。美育更是中華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外顯表達,加之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對學生品德的無聲熏陶……因此,學校的社團指導教師除了指導學生在校內場館中培養興趣愛好,還要時刻不忘“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使學校充滿育人的氛圍。
2.拓展校外實踐基地,讓“第三課堂”成為學生情感體驗、內化素養、知情合一的有力助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小學現行《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感受地方文化資源的內容很多,比如在四年級下冊“感受家鄉文化 關心家鄉發展”這一單元的教學時,就可以結合本地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家鄉自然環境的變化,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還比如學生在勞動實踐基地通過參與掰玉米、曬玉米等,可以體會到田間地頭勞作的艱辛,能更加懂得珍惜糧食、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學生們參觀商州區北寬坪紅色教育基地時,看到簡陋的陳設,他們深深感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學生們在“第三課堂”上的體驗是一種實實在在發生在心靈上的觸動,是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和升華。
落實行動
為“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大思政的實施創造有利條件
1. 統籌謀劃“第二課堂”,讓行走的思政課豐盈校園
開學初,教務處要將各社團活動、科技節、文化節、藝術節、節氣等統籌謀劃,審核各社團活動中的德育點,挖掘主題月活動中的德育元素。發揮校園文化、班級文化的育人氛圍,通過宣傳平臺的推送,用身邊的榜樣激勵學生的道德發展,同時,在學校社團成果展示、教學能手大賽時將德育的滲透和落實列為一項重要的評分標準,促進學校思政育人大格局的形成。
2.長遠規劃“第三課堂”,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提升道德品質
由學校出面,爭取當地企事業單位的支持與配合,在勞動實踐基地、民俗風情街與特產加工園等地建立實踐基地,拓展德育課堂的空間,探索建構課內外、校內外一體化的思政大課堂,如組織學生走進商洛市博物館、烈士陵園、紀念館,開展隊員尋訪革命老兵等活動,促使他們養成為家鄉美好的明天而奮斗的志向。
3.發揮思政教師的智慧和創造力,研發立足當地資源可實踐的思政課程
首先,梳理現行統編教材,找到教材與地方文化的結合點,然后在這些結合點上開發系列德育課程,如田園體驗課程,可以通過校外勞動基地和校內班級生物角,讓學生學會使用農具,體驗勞動的艱辛,擔起角色的責任,享受勞動的快樂,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其次,還可以研發親子遠足項目,節假日鼓勵有條件的家長帶孩子遠足,在美景中感受大自然的饋贈;組織學生到丹江濕地公園、棣花古鎮……在活動中激發學生形成生態保護意識。
總之,思政課教師及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守好“真實、有效、高效”的“第一課堂”,打造靈動多彩的“第二課堂”,開發參與體驗的“第三課堂”,發揮“三個課堂”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使思政課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與時代的印記。
作者單位: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第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