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勞動教育規模化發展的若干思考
作者:?吳積軍 陳曉鷗
發布時間:2021-12-01 10:20:1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自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以來,勞動教育在全國各地迅速推進。地方層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挖掘區域先行者經驗的基礎上,開始規模化有序推進勞動教育。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初步形成。例如陜西西安模式、浙江杭州模式、湖南長沙模式、大連沙河口模式、山東濰坊模式等。
《指導綱要》對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提出了具體要求:一是明確勞動教育目標框架(具體包括“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四個方面);二是明確三類勞動教育(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教育、服務性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定位;三是明確小學、初中、普通高中、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勞動教育主要內容和三類勞動教育的具體要求。
學校層面,越來越多的學校依據以上三項要求,結合校情、學情制訂了更為具體的“勞動教育任務單”。
一、勞動教育推進過程中出現的若干問題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育人方式的重大轉變,在推進過程中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2021年,吳積軍名師工作室在陜西省內開展了勞動教育的調研活動并匯總了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勞動教育發展不平衡
調研發現,規模小、面積少的學校普遍存在勞動教育場地不足的問題。如果場地面積無法增加,學校就必須因地制宜,通過諸如樓頂農場、教學樓內外走廊農場、內外圍墻農場、立體農場、教室農場、活動箱組合式農場、社區農場等去解決場地問題。
解決上述問題,陜西西安浐灞第十小學就提供了范例。學校位于米家崖廉租房小區旁,周圍是密集的居民樓宇。面對這種情況,浐灞十小在教學樓樓頂創建了農具發展史博覽館和“云中籬園”勞動實踐基地。以“農史了解、農耕體驗、農作育人”為勞動教育理念,以“傳統農業”為特色,重構校園學習生活的空間場所,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體驗、觀察交流、反思成長。
(二)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相對薄弱
調研發現,勞動教育在課程建設方面的主要問題:第一是課程定位、教育教學目標不明確。對于勞動教育課程究竟應該怎樣發揮育人功能、需要哪些理論支撐、如何開展實踐指導都缺乏足夠的認識。第二是課程開發缺乏學生視角。第三是課程的組織形式單一。“走馬觀花課程”“蜻蜓點水課程”“打卡拍照課程”大量存在。第四是課程的設計者缺位。校外開展勞動教育時,往往過分依賴承辦者提供的課程體系。目前,“一區一體”“一校一環”的校內外課程整體設計和統籌協調機制尚未形成,普遍缺乏由校內教師主導的校外勞動教育課程設計,校內與校外勞動教育出現脫節現象。
(三)勞動教育形式大于內容
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是有待完善的人。教育者應該關心勞動教育實踐學習情景的創設,重視“沉浸式體驗”。
例如,同樣是完成“清理操場”的勞動任務,A校分發勞動工具后,直接宣布勞動任務開始,由教師看著學生徹底清理整個大操場。B校將勞動課程劃分為“課程前、課程中、課程后”三個階段。課程前,設置“開展勞動競賽,愛我美麗校園”的勞動情境。課程中,從引導學生設計入手,完成凈化、美化操場的任務群設計。再由學生組團(自主進行團隊文化建設)從任務群中選擇和確定勞動項目,通過試賽自主發現所需勞動工具并進一步優化勞動環節,進行任務分工,細化勞動步驟。課程后,開展勞動競賽心得交流,完成勞動成果展示海報。同樣是“出力流汗”,同樣是完成真實的勞動任務,“課程前、課程中、課程后”三個階段環環相扣,更有利于學生“經歷完整的勞動過程”。
(四)“誠實勞動”與“虛假勞動”并行
“圖片時代”的勞動教育最怕“有圖無真相”。“誠實勞動”是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教育課程不能簡單停留在“孩子參加勞動了”這個層面上,要堅決反對某些老師和家長協助孩子利用勞動工具進行“擺姿勢勞動打卡”的現象。在勞動課程任務群設計和項目化漸進的過程中,除了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還應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合作交往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當前,大中小學中存在的“有教育無勞動”和“有勞動無教育”問題不容忽視。《指導綱要》從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在課外校外活動安排勞動實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文化四個方面明確了勞動教育的途徑。要按照《指導綱要》指出的“講解說明、淬煉操作、項目實踐、反思交流、榜樣示范”等關鍵環節創新勞動實踐課堂。
(五)勞動教育方法過于單一
怎樣選擇勞動教育方法呢?一看是否與勞動教育內容適切;二看是否達成勞動教育目標;三看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四看是否安全健康。勞動教育方法包括講授演示法、“做中學”法、談話法、情境體驗法、勞動探究法、對比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沉浸式體驗法等。
以談話法為例。同樣是學習整理三層置物柜,A班教師的教學語言僅僅停留在“公布要求”上。當學生詢問為什么要求置物柜最底層放玩具、中層放學習用品、最高層放衣物時,老師回答:“更加整齊、美觀。”而B班教師則創設“母親節的神秘禮物(收拾置物柜)”任務群,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整理分類設計,任務完成后,還需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最優化整理說明”。兩個班最后同樣都完成了勞動任務,也同樣選擇了在置物柜的中間層放置學習用品。但B班的勞動成果體現出“多樣化”和“人性化”的特點。
(六)勞動教育亟待“價值澄清”
勞動教育,除了開展思想教育,還要指導學生反思勞動實踐。調研發現,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不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學生與勞動過程、勞動者、勞動指導、勞動評價脫離,加之現在的家庭住宅密閉、室內功能區相隔,造成學生遠離勞動場所。二是課業負擔重,勞動時間無法保證。三是學校、家長、教師包辦代替。四是社會普遍存在輕視體力勞動者現象。五是勞動任務需要學生在腦力及體力方面都有所付出,學生怕苦、怕累、怕臟、怕費時間,有逃避心理。
如何澄清勞動課程的價值呢?陜西西安蓮湖區希望小學提供了范例。課程前,學校通過班會課進行勞動觀念教育,播放《城市美容師》宣傳片;課程中,將保潔員請進學校授課,開展“任務群”式全校衛生大掃除競賽活動;課程后,召開辯論會,討論 “校潔我榮,我是勞動小能手”“合作勞動真快樂!”等議題,澄清勞動價值。通過實踐反思身邊勞動案例,學生更加有效地辨析什么才是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七)勞動教育專業教師培養不足
調研發現,大中小學普遍缺乏專業的勞動教育教師,基層學校校本勞動教師培養能力不足。只有逐步形成具有專業素質的勞動教育專職教師隊伍,將勞動教育教師“三級三類”專業化發展納入常規培養計劃,才能保障師資隊伍質量。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審視這個問題,生活中無處不存在勞動。一些勞有所長者、專業技術人員、非遺傳承人、勞模等,不僅應該加入到勞動教育中來,還應該發揮傳幫帶作用。
那么,如何處理“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發展的勞動教育”和“師資監管要嚴格”之間的關系呢?
天津市以區為單位設立勞動教育教研室,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課程中。還核定了中小學勞動教育教師崗位數量,采取“區管校聘”方式為學校配備專業教師,并積極推動職業院校與中小學建立勞動教育教師交流共享機制、勞動教育教師的特聘制度,鼓勵在中小學設立勞模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聘請經過審查的行業專業人士擔任兼職教師。
(八)勞動教育保障機制亟須健全
安全是大中小學校外勞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校外勞動教育基地在場地提供、設施儲備、課程具化、情境營造、成果呈現、沉浸體驗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但校外勞動教育的安全保障非常復雜,涉及天氣安全、地質安全、交通安全、飲食安全、住宿安全、衛生安全、疫情安全、師生特異體質安全、勞動保護等方面。
調研發現,以下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校外勞動教育的安全保障:一是合理安排勞動任務、監控勞動強度、控制勞動時長;二是在勞動場地及勞動設施選擇、勞動材料選用、勞動工具設備和防護用品使用、活動流程安排等方面,制訂安全、科學的操作規范;三是注重制訂勞動實踐活動風險防控預案的應急與事故處理機制。
目前,因為勞動教育管理及收費標準缺失,勞動教育耗材從何而來、可否收費、怎樣收費、收費多少等問題都缺乏政策依據。此外,勞動教育基地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那么,持續性經費保障怎樣實現也是亟待破解的難題。
二、勞動教育的專業化發展
(一)勞動教育的全員性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要面向全體,要通過課程設計來改變勞動教育“只有站在老師身邊的幾個人受益”的現象。從課程角度出發,由于學生的“優先發展域”各不相同,設計以任務群為基本單位的沉浸式體驗型勞動課程更貼合學生實際的勞動需求。例如“學會整理”“水培植物養護”“建筑模型搭建”“養生食品制作”“廢物利用”都可以成為任務群的主題。
(二)勞動教育的基礎性
中小學是勞動教育的主陣地。小學低年級重在勞動啟蒙,老師需要引導學生知道人人都必須勞動。低年級勞動教育課程設計要有趣味性和激勵性,要讓學生覺得勞動有意思,為自己能夠生活自理感到光榮。要通過課程設計幫助學生學習簡單的自我服務性勞動技能,通過評價鼓勵學生在重復練習中提高勞動技能。
(三)勞動教育的過程性
勞動是一種學習活動,需要教師緊密結合學習環節和生產勞動、社會實踐,需要教師指導、幫扶、激勵、評價。學校和教師是勞動教育的實際實施者,要堅持以勞動素養的塑造為導向,關注勞動過程的互學互鑒。要精心設計勞動教育課程,既要注重勞動課程與學科教學的溝通,又要注重勞動課程與課外實踐溝通,準確把握勞動課程與學科教學、課外實踐之間的關系。
要夯實勞動教育的過程,除了課程設計,還需資金支撐。需設立專項經費,用于勞動教育場地和設備的改造與維修,投建創新性勞動學習專用教室。勞動教育需要教師建構真實的勞動情境。專用勞動教室除了勞動設備、勞動工具、教具學具外,還需要配備多媒體設備。在調研中了解到,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勞動技能時,對于如何正確使用工具、分步驟進行制作實踐指導等,都可能會出現“難以準確表達”的情況。這時,如果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微視頻示范、微課技能講解,就能有效降低學習難度。
(四)勞動教育的連續性
養成勞動習慣中的“養成”兩個字,強調了勞動教育在時間上的持續,這就要求學校制訂時間跨度較長的培養規劃。
當前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樂于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是勞動習慣養成的三條重要支撐線,如何實現持續性的“三線并進”呢?關鍵在于保證時間、保證場地、保證指導、保證評價。
(五)勞動教育的進階性
習近平總書記用“拔節孕穗期”來形容孩子的成長期。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是不完善、待成熟的個體。在進行勞動教育課程設計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勞動內容、勞動目標的設計坡度。
年齡特征、勞動知識與技能的真實起點、家庭情況、心理狀況都是影響勞動教育內容進階性的重要因素。在課程設計時,教學內容既要關注群體的進階,也要關注個體的進階。量力而設、量力而引、量力而止、量力而評。對于自主發展困難學生,要勤巡視、多鼓勵。因為勞動過程的復雜性和勞動材料的多樣性,教師在課前還應重視特異體質學生的篩查,加強勞動保護、避免勞動損傷。
(六)勞動教育的協同性
學校應主動架構勞動教育家委會網絡,邀請家委會對學校勞動教育進行民主監督。此外,為了加強勞動教育保障監管力度,建議學校成立“勞動教育教師—家長監管委員會”,將勞動教育監管常態化。發揮好家委會在勞動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孩子在真實勞動中真實成長。
學校要堅持用好勞動教育的家庭路徑,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給學生布置力所能及的長期+短期家務勞動作業。同時,還要重視家庭勞動教育的校外實踐,鼓勵家長安排一定時間進行親子農業生產、工業體驗、服務型崗位實習等勞動實踐活動。
(七)勞動教育的激勵性
勞動教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具有生發性和生長性的特點。
要關注基于學生發展的增值性評價,建議建立個人勞動實踐成長檔案冊,持續填寫勞動記錄。可以通過勞動成果展示、勞動反思清單、勞動報告評價學生的勞動能力,展示學生在知情意行方面的發展情況。在勞動課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價值留存”。指導學生記錄勞動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及時收集、整理勞動相關的事實材料(如勞動作品)等。
教師要通過鼓勵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勞動學習。教師的評價要有針對性,不僅要關注勞動工具選擇的合理性、工具使用的規范性、工具使用的熟練程度,還要關注勞動效率、勞動時長等勞動實踐要素,監控學生的勞動強度,加強勞動保護。同時教師要觀察并及時記錄學生在勞動實踐過程中的參與度、主動性、積極性,強化學生的勞動規則意識、責任意識。
學校應當持續完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加強增值性評價。基于學生勞動學習的起點和已有經驗,增值性評價作為發展性評價,關注勞動實踐過程,有利于發揮勞動教育的激勵作用,有利于學生建立勞動自信并發揮勞動潛力。
(八)勞動教育的延展性
課程是勞動教育的“靈魂”,留存有價值的勞動教育成果,對于充實勞動教育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內容、提升課程質量,構建開放、兼容、有序、動態、迭代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有重要意義。前、中、后三階段的“價值留存”既是對勞動教育的反思、總結、評估,也是對勞動教育課程的開發、迭代、積累。
勞動教育結束后,學校應總結交流、拓展和延伸,幫助學生梳理勞動教育中的收獲。學校應及時引導學生合作完成勞動教育活動小組成果研討,填寫勞動成果手冊、進行物化勞動成果展示(勞動成果PPT、勞動過程視頻、勞動調查研究報告、小小勞動論文、勞動實踐活動總結、勞動漫畫設計、勞動數據圖表、田園放歌詩畫集)等。學校還可以借助網絡對收集到的勞動過程影像資料等進行發布,擴大勞動教育知曉面。
(九)勞動教育的未來性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勞動的重要性,作為教育者,也感受到勞動教育缺失帶來的時代憂慮。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基礎教育階段都有國家性質的勞動教育課程。日本的“技術·家庭”課程,其核心是設計。課程從指導學生制訂計劃開始,引導學生經歷構思設計、畫草圖、選擇材料和工具、進行實踐、展示交流的過程。俄羅斯學生的勞動必修課程包括無線電技術、情報信息技術、制圖、建筑修理裝修、生產與環境保護、材料加工等,勞動輔修課程包括縫紉、汽車駕駛與維修、植物栽培、電器安裝、畜牧業產品加工、企業管理等。澳大利亞的勞動教育課程包括牧草與牧羊技術、打印與文書處理、工程制圖、農業機械使用等。
新時代強調勞動教育,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未來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綜合素質。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新時代勞動教育思想,將勞動教育融入育人體系,需多方協同發揮勞動教育的重要作用,讓勞動成為孩子走進生活、走向未來的“金光大道”。
(作者吳積軍系陜西省教科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