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教育和普通中學教育是兩個相對獨立卻又緊密聯系的教育環節,高中高校協同育人對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當今新高考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高校高中協同育人的作用就更加凸顯。高校和高中通過開設大學先修課、協同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聯合開展生涯規劃指導等形式的不斷探索,為完善高校高中協同育人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支持。為建立更加緊密、穩固和持久的協同育人聯盟,高校和高中應從改變育人理念,優化運行機制和探索招生評價模式等幾方面入手,進一步提升“雙高”合作的內涵與深度。

◎ 高校高中協同育人的意義

高校高中協同育人的概念雛形是于2001年在《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中的“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科學研究”部分首次被提出的。在此后20年的時間內,高校高中協同育人問題日益受到國家、各省級教育部門、高校和高中的重視,同時從不同層面做了多維度的創新和探索實踐。

2019年,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號)中提出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各種社會資源,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指導機制。各省級教育部門也依據文件精神和新高考改革進程相繼發布指導文件。2021年,陜西省教育廳發布《關于高等學校與普通高中協同育人的指導意見》(陜教〔2021〕142號)文件,對協同育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和保障措施提出指導性意見。

高等學校教育是社會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關鍵一環,二者的有機銜接能夠更好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對學生的終身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正如江蘇省錫山中學唐江澎校長提出的“五業貫通”的生涯教育理念,把中學的“學業”同大學的“專業”選擇貫通起來,把大學的“專業”與踏入社會安身立命的“職業”貫通起來,與人生建功立業的“事業”貫通起來,甚至與襟懷天下、造福人類的“志業”貫通起來,想要做到這“五業貫通”,高校高中協同育人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新高考改革對高校高中協同育人的影響

2014年9月國務院下發《關于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文件,開啟了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已有14個省(市)采用新高考模式錄取,2021年第四批7個省份也同時啟動了新高考改革。隨著新高考改革的報考和錄取模式從傳統平行志愿的以院校為報考單位的模式轉換為以專業組或專業為報考單位的模式,同時實施“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選拔模式,使得學生的選擇權增大、選擇時間提前、選擇難度變大,使高校和高中都面臨更大的沖擊和挑戰。對于高校方面,需不斷進行專業優化和內涵式建設,擴大院校和學科專業的招生宣傳力度,轉變招生錄取的擇優方式,由單純以高考成績擇優轉變為關注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對于高中方面,需不斷進行教學模式革新,由“千校一面”到“千校千面”,大力加強生涯規劃教育。

同時,新高考改革也促使高校和高中從育人理念、教學方式、課程體系、教學資源等多個方面進行“無縫銜接”,成為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把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共同的目標。新高考為“雙高”協同育人帶來了更好的機遇和支持。

◎ 高校高中協同育人的發展現狀

在國家政策倡導和新高考改革的驅動下,部分高校和高中已經通過開設大學先修課、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聯合開展生涯規劃指導等多種方式開啟了協同育人的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和經驗:

1.開設大學先修課

2013年開始,以北京大學為代表的高校開始嘗試在中學開設先修課,通常包括數學、物理、生物、化學、英語、經濟學等科目。學有余力的高中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修讀先修課程,通過后如進入高校可認定相應學分。2021年復旦大學針對高中生特點,面向上海市所有高中高一年級在讀學生的“周末學堂——復旦大學拔尖學科高中先修計劃”,課程的難度和深度介于大學教育和高中教育之間,有利于高中學生在知識銜接的同時,提前規劃自身發展方向。

2.協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高校和高中通過共建實驗室、特色培養等方式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利用學科優勢,在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西安高新第一中學、西安市鐵一中學、西安中學、寶雞中學等5所中學設立全國首批“雙高”特色“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3所高校與廈門一中聯合共建實驗室,成為高校延伸至中學教育的實踐基地;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試院牽頭,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20所天津市高校參與組成“天津市大學校園開放聯盟”,面向高中開放實驗室,服務新高考,更好地指導高中生選科選考,實現高校高中人才培養有效銜接。北京大學與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協作共建“鴻宇博雅理科實驗班”“北辰未名人文實驗班”,利用自身學術優勢,進行學術講座、教師培訓、教學評估、科研參與等支持。

3.聯合開展生涯規劃指導

高校利用自身的師資優勢,與中學聯合形成研究團隊或者面向中學開設生涯規劃的師資培訓班,例如長安大學借助自身生涯規劃的教學資源優勢,開設多期“生涯規劃課程設計與教學技巧師資培訓班”,培訓了大量的中學校長及老師,使得老師們熟練掌握具體的方法應用于課堂,引導高中生結合國家需要和自身特長,樹立遠大理想和報國情懷,提高學生的自主選擇能力。再如蘇州大學等與中學深度合作,派出生涯規劃專家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方面幫助中學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4.其他協同育人活動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需要了解更多關于院校和專業的信息,而高校則是需要加大學科和專業的宣傳力度,所以高校和高中之間的互動就更加頻繁。各高校利用建立優質生源基地、開設科學體驗營、教授講師團、課題聯合研究、高中生夏令營冬令營、“優秀學子回高中母校”等活動不斷加深和高中之間的協作,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形式共建共享教育教學資源,互動頻繁。

◎ 關于推進高校高中協同育人的幾點建議

目前高校高中協同育人工作已有了較好的實踐基礎,但仍未形成完整及系統性的人才培養體系,尤其處在新高考改革的重要時期,更加促使我們要打通高校和高中的人才培養渠道,建立緊密型、穩固型、持久性合作育人聯盟。

1.加強育人理念的轉變

面對新時代的教育評價改革,無論是高校還是高中,都應在育人觀念上進行不斷轉變,在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前提下,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出主動適應當下國家的戰略布局和人才培養的政策,達成一致的育人目標。

2.加強運行機制的優化

“雙高”協同育人要想落到實處,就必須不斷地在實踐中檢驗和調整,協作雙方應該制定明確的合作機制,明確操作細則,細化合作任務,確保協同育人的雙向共贏。同時高校和高中要在協同育人方面,在課程開發、課題研究、實踐活動、師資培訓等方面加大經費、師資和硬件投入,確保協同育人工作順利開展。

3.探索招生評價模式

傳統的高考選拔模式注重“公平”和“統一”,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綜合評價則更為注重選才的“科學”與“多元”,高中探索能夠客觀記錄學生各方面表現的評價方式,而高校著力探索人才選拔方式的科學性。綜合評價招生模式使高校和高中兩個教育主體之間建立動態平衡,由單一的生源輸送變為合作共贏。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