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我們國家在指導思想體系上的每一次與時俱進,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拉開了我國新高考改革的序幕;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又先后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形成了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驅動新高考選人育人的大格局。新高考的實施推進中,表面上是對考試選人的評價方式、評價要求、評價導向等的優化,本質上卻是指向于課堂教育教學主陣地的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策略的變革、教學評價方式的多元等,最終指向“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

改革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對于新高考來說,不僅僅是考試內容體系的科學設計,還包括試題形式的創新,考查能力素養要求的重構,甚至評價思維、評價制度和評價文化等都需要重新審視。與新高考同向同行的、不可回避的就是什么樣的課堂教學能夠符合新高考的評價要求。這就需要我們聚焦課堂、研究課堂,賦能課堂物態形式和教學形態的轉變,讓深度教學在每一節課都是進行時。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明確提出了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教育評價導向的轉變,首當其沖就是要重構我們的課堂教學理念,由傳統的“知識課堂”向“基于知識的能力素養課堂”轉變,由注重“知識”轉向關注知識獲得的“過程”,并能用知識認識世界、解決新問題。

雖然陜西省目前還沒有實行新高考改革,但已經在基于新高考實施后可能帶來的教育評價、課堂教學等進行積極探索,實施“課堂革命·陜西行動”。目前,陜西省打造的“三個課堂”本質上就是對教育評價改革的深度回應和課堂教學的再審視,就是以學定教、實施深度教學的學生本位的探索。這里筆者重點從新高考的角度來闡述深度教學的現狀和實施,以拋磚引玉。

◎ 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五唯”評價標準的長期主導下,我們的教學效能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了知識和能力、素養不相稱的局面。教學中的“一言堂”現象,學生的被動接受,重知識輕能力、重智育輕德育、重短效輕長遠等教育的弊端,對當下新高考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變革都帶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如我們常見的復習課教學,無論是常規的期中期末考前復習,還是中考、高考要求下的系統的復習備考,“唯分”而把復習課講成“知識強化課”等類似的現象時有發生。考試改革導向教學改革,目前的新高考命題由傳統的“知識立意、能力立意”評價向“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綜合評價轉變,但是我們的很多復習課依然還是通過不斷的知識強化、不斷的重復練習和機械刷題等作為復習課的常規動作,使得學生最后的獲得的“知識”和實際認識世界、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養不相稱,學生學習的知識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解決生活問題,不能科學地認識世界,也不能生成性地解決現場問題。

同時,常規課堂教學流于形式的還是比較多,教學情境不典型、活動探究不真實、小組合作不深入的現象依然存在,“虛假課堂”相對較為常見,老師關注到了新高考需要的深度教學要求,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還是過于關注結果評價,不能放手去培育學生的能力素養,不能給學生營造真實的、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素養的課堂環境,這種教育生態使得課堂教學重知識講解輕能力素養培育,難以滿足國家對新時代人才的需求。

◎ 深度教學是對新高考的回應

杜威有一句經典名言:教之于學,猶如賣之于買。東西沒有被買走,不能說把東西賣掉了。同理,我們教的知識學生沒有深度理解,沒有激發學生的高階思維,就不能說我們教得有效度。在新高考的評價導向下,我們的課堂教和學都在發生著潛在變化,新高考確定的“一核四層四翼”內容改革和命題工作的測評體系、《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的“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四個評價對高考的綜合評價改革的導向作用,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深度的,直抵學生的思維和再認識。有效的、深度的課堂教學必須超越表層的符號教學,由符號教學走向邏輯教學、意義教學和價值教學三者的統一。

基于新高考要求下的深度教學,涉及教學的價值觀、知識觀、學習觀、過程觀、評價觀等教學的發展性問題,需要我們基于高考試題要素本身,鏈通高考命題“考什么”和課堂教學中的“教什么”(如下圖),理清高考試題與這二者的關系,我們的深度教學才能指向和服務于新高考的評價和選拔。

(基于高考評價要求的“考什么”與“教什么”關系圖)

深度教學解決的是基于知識學習過程上的能力和素養的提升,是對當下高中課程標準提到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回應。基于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深度教學實施中,需要在教學內容的設計理念中融入立德樹人,教學目標中培育核心素養,教學過程中聚焦生本,教學評價中貫通學業質量評價,讓課程育人目標發生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在教學全域中營造有深度的課堂體悟,讓學生的理解進入深層,讓高階思維發生,讓文化得以浸潤,讓價值觀成為靈魂,從而使學生學科素養在知識結構化、思想體系化、能力表現化、經驗連續化中得到真切的促進。

◎ 基于新高考的深度教學實施

教學的目的是幫助人們學習。開展深度教學,從教師角度分析,需要教師明確在核心素養目標下“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得怎么樣”等問題。還要將教學指向學生的深度學習,使學生能夠做到對學習內容進行質疑辨析,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對學習過程進行建構反思以及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基于新高考的深度教學就是通過課堂教學實施策略的改變培育學生與新高考評價要求同向同行的能力素養。深度教學的實施,是在回答“怎么教”的問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都是用來回答“怎么教”的,教師的教學過程應指向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建構反思,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體驗,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現“五育”融合發展,是對深度教學實施的回應。只有我們的課堂能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發展,課堂中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價值追求貫通立德樹人的要求,我們的課堂就定能激發學生的高階思維和深度思考,也是深度教學的實施樣態。在深度教學的價值追求中,上位要求是符合黨和國家選人用人,中位要求是符合大學人才選拔的知識儲備、能力素養等培育需求,下位要求則是符合新高考視域下的課堂教學的信度、效度、厚度、寬度,即怎么進行有價值和意義的深度教學。如當前的基于腦科學的學習環境創設與開發、大單元教學理念的課堂運用、教學中價值性與知識性的統一、深度學習的引導、高階思維的培育、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的貫通等教學方式、教育理念、學習方式、學生培育策略變革等的探索,都是圍繞深度教學的實施展開的,都是讓基于知識、能力和素養的教育真實發生,并以“進行時”的方式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新認識、新收獲、新體悟。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變革傳統的課堂范式,落實深度教學,并不是說不需要重視課堂的知識講授,也不是不關注成長需要的基本知識。這恰恰是對知識價值本身的關注,是為了讓知識的價值彰顯而“活”起來,只有把知識講“活”,學生才能用知識孕育能力和素養,才能符合新高考評價的要求。

作者單位: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