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作為黨中央確定的重大政治任務,是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和推動的重大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高考綜合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統的部署,明確要求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 新高考改革的實施進程

2014年9月,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為標志,我國開啟了自1977年恢復統一高考以來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刻的一輪高考改革。當年,上海、浙江率先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地加入第二批試點行列;2018年,第三批新增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8個省(市);2021年,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廣西、貴州、甘肅成為第四批實施高考綜合改革的?。ㄊ校?、自治區。

◎ “3+3”模式與“3+1+2”模式的比較

(一)“3+3”考試模式

“3+3”考試模式:3門必考+3門選考。第一個“3”指的是統一高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3科;后者“3”指從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科目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浙江有技術)等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3”模式下有20種選科組合。目前施行的地方有: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東、海南。上海高考總成績為660分,其他省市高考總成績為750分。其中浙江省是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等7科中選擇3科,共有35種選科組合。

新高考“3+3”模式除浙江省外,考生的選科組合有20種,對是否必選物理、歷史不作限制,但是高校招生會有必選科目要求,選擇時需慎重。

(二)“3+1+2”考試模式

“3+1+2”考試模式:3門必考+1門首選+2門再選。即“3”為統一的高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3科(不分文理科);“1”為從物理、歷史2門首選科目中選擇1門科目,物理、歷史單獨劃線;“2”為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中選擇的2門科目。“3+1+2”模式下有12種選科組合,目前施行的地區為: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甘肅。高考總成績750分。3門必選科目總分450分,以原始分計入總成績;1門首選科目每科滿分100分,以原始分計入總成績;2門再選科目每科滿分100分,以等級賦分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

(三)“3+1+2”考試模式優勢明顯

1.“3+1+2”模式和傳統的文理分科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一是目標導向不同?!?+1+2”的模式既體現了物理、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地位,突出了高校不同學科專業選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是選擇科目組合不同?!?+1+2”的模式,學生可根據個人愛好、特長,擬報考學校和專業的招生要求以及高中學校的辦學條件,在12種組合中自主選擇,增大了考生的選擇面。而傳統文理分科僅有2種固定的組合供考生選擇,其中,文科考生只能選擇思想政治、歷史、地理1種固定組合,理科考生只能選物理、化學、生物1種固定組合。

三是考試內容不同。“3+1+2”的模式中,學生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考試時不分文理,所有考生的考試試卷完全一致。而傳統文理分科的數學考試科目,試卷的內容和難度則是有區分的。

2.相較于“3+3”模式,“3+1+2”選科模式將選考科目分為了首選科目和再選科目。這種模式有效解決了“3+3”模式下,部分高中學校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也防止學生出于“功利化”的考慮,只考慮選擇能考高分的科目。

“3+3”考試模式的多種選科組合,給考生提供了較之“3+1+2”模式更大的自主權,然而對學校運行管理與教師教學來說,可謂是不小的挑戰。選考科目不同帶來走班教學的上課形式,走班上課的班級學生流動性大,教師工作量增大,管理變難,教室分配、教師安排、課表制定等問題也凸顯出來,都需要妥善解決。

教育部考試中心常務副主任于涵表示,“3+1+2”方案與此前“3+3”方案在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同時突出了物理、歷史兩個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類人才培養中的基礎作用。在選擇的維度上,既要保證個體選擇的自主空間,又要顧及高校人才選拔和培養局部上的剛性限制,更要體現國家整體需求和長遠利益。

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物理是自然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歷史是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高中階段學習物理或歷史科目是大學階段學習自然科學類專業或人文社科類專業以及相關交叉學科專業的重要基礎,因此,將這兩個科目作為首選科目,有利于高校相關專業對學生的培養。此外,這樣的考試模式也突出了高校對不同學科專業選才的要求,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3+1+2”實施以來,也出現了新問題,有很多學生選物理后不再選化學。針對這一問題,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根據這個文件,在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91個專業類里,有65個專業類要求必選物理,占比達70.65%;有56個專業類要求必選化學,占比達60.87%;而在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的61個專業類里,有55個要求必須選物理+化學,占比更是達到90.16%。也就是說,如果你上大學后,只要想學理工農醫類專業,就必須同時選物理和化學。

◎ 全國四批高考改革的實施,對陜西提供的重要參照意義

第一,新高考改革最核心的是要真正把“兩依據”和“一參考”(“兩依據”是指語數外全國統考成績和“6選3”選考科目成績;“一參考”是指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招生錄取參考條件,并將使用權交給高校)落實到位。新高考的亮點在于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和高考成績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高校招生必須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綜合素質評價需要高校和中學一起參與,中學做好學生的過程性記錄,高校對學生作評價。

第二,與過去傳統的招生模式相比,普通高考招生錄取志愿設置將主要采用“院校+專業組(專業)”的組合方式,以平行志愿方式投檔(特殊類型除外)。投檔錄取不分批次,按照考生總成績分時分段進行。高校依據統一高考成績、學業水平考試選擇性考試成績,參考高中階段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考生?!?+1+2”的模式,給了考生選擇權,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考生是否有能力作出選擇?考生對自己的興趣、特長及將來要從事的職業是否了解?因此,對中學來說,不只要滿足學生12種選課模式的教學,還要給學生做生涯規劃教育及大學專業介紹。新高考下,中學師資夠不夠?管理是否跟得上?教室、空間能否滿足學生選課走班?建教室、儲備師資、開設生涯規劃課程等,這些都需要很大的投入。

第三,生涯規劃將成為關注的新熱點,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將成為學生評價新趨勢,走班制教學模式將成為教學新常態。學校學科之間均衡發展將成為新挑戰。按照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學生不是簡單地進行文理分科,而是通過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促進高中學校落實好國家規定的基本教育教學要求,按照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課程標準、教學質量要求,開齊開好各學科課程。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能力傾向及興趣愛好,選擇其高考科目?!胺謱咏虒W”將成為教學新方向。由于在理、化、生、史、地、政等6個科目中,同一個科目,有的學生只將其作為學考科目,有的學生則會將其選定為高考選考科目,這就要求學校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參照四批新高考地區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進一步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求學生更加注重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要求普通高中要進一步推動學校多樣化特色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發展需要,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高考選考的三門科目,直接決定學生在大學將學習什么專業,以及今后可能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這將改變當前學生進入大學后才思考自己未來職業的局面,要求學生盡早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點和專業方向,職業生涯規劃將提上高中教育的日程。這一模式將有效促進大學與中學更好地在人才培養上實現有機銜接,有助于在更大范圍內,幫助高校解決長期以來難以為不同學科專業招收具有學科特長的學生的現實問題。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學生提前了解大學專業,并結合自己的規劃選擇未來的報考方向,以改變當下高考生在專業選擇上的盲目和跟風。

第四,各高中學校要成立新高考研究機構,密切關注新高考動態,關注各科命題變化,特別是物理、歷史、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6科自主命題的要求,適時調整教學情況,使教學與考試方向達到一致。與此同時,各校要提前研究如何指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選課,編制結合本校實際富有特色的《選課手冊》,讓學生能有效地選擇“1”(物理、歷史)和“2”(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

第五,新高考的改革已不再是考生個體的事情,需要家長參與其中,了解幫助考生確立發展方向。當下,西安已有部分學校在開展新高考下的培訓,比如學校管理培訓,學生從高二開始選課走班,學校如何從設備設施、教室、師資等方面作準備。

綜合分析,陜西省選擇“3+1+2”模式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一是此模式可減少高中因大量走班而帶來的資源過度消耗和不平衡,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和高中學校應提前考慮對管理層和教師的培訓。二是對新高考改革,陜西考生和家長密切關注即可,不必過于焦慮,“3+1+2”模式對考生更有利,意味著低分上好大學的機會更多,但考生要提前關注心儀的高校和專業,選擇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專業,切莫有“分數不吃虧”的思想。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