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案”,“點單式”課后服務……《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印發以來,全國各地迅速組織行動、積極貫徹落實,聚焦提高作業管理水平、課后服務水平、教育教學質量等主要任務,拿出實招硬招真招。本期綜合了陜西、北京、上海、重慶等地的經驗和做法,分享給教育工作者。

陜西:課后服務覆蓋率100%

學生家長滿意度均上96%

近期,陜西省狠抓“雙減”工作,推進落實,各市縣區高度重視、迅速行動,確保“雙減”工作落地見效。截至9月24日,全省應開展課后服務學校(不含完全寄宿制學校,鄉村學校、教學點統一按照中心校算)均已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制訂課后服務工作方案。組織實施課后服務學校覆蓋率100%。參與課后服務的學生342萬人,覆蓋率91.86%,其中每周5天均參與課后服務的學生323.08萬人,占參加課后服務學生總數的94.47%。根據教育部基礎數據管理監測平臺“學生和家長對校內減負提質滿意度調查”顯示,陜西省學生滿意度96.14%,家長滿意度96.25%。

西安:“一校一案”,確保課后服務全覆蓋。西安市印發《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十條措施》《中小學減負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等文件,指導各學校嚴格按照“雙減”要求,狠抓落實。2020年至2021年,共投用新建、改擴建學校338所,新增學位32.44萬個。兩年共招聘教師15852名,累計投入8000萬元,實施“校園長領導力提升計劃”和“教師專業素養提升計劃”,培訓校園長、教師47.6萬人次,交流輪崗10654人,骨干教師交流輪崗率達50%以上,著力打造適應教育教學需求的專業人才隊伍。實施“新優質學校成長計劃”,全方位提升220所“新優質成長學校”。按照“標本兼治、疏堵結合、規范與鼓勵并舉”的原則,建立完善治理工作體制機制。目前全市已注銷48所培訓機構,規范766所培訓機構行為。完善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教育、市場監管、民政、公安等相關部門聯合執法,形成監管合力。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等方式,引導家長“思想減負”,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成才觀,理性對待校外培訓,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生態。

西安市不斷健全完善課后服務管理和保障機制,所有學校完成“一校一案”的制訂,上報備案。截至9月9日,全市開展課后服務義務教育學校1271所,覆蓋率達100%,課后服務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學生愿留盡留全覆蓋”。全市義務教育學生1181385人,參與課后服務學生1001074人,學生參與率84.7%;全市義務教育學校教師82478人,參與課后服務教師74694人,教師參與率90.6%。按照課后服務“5+2”模式,充分用好用足課后服務2小時,其中1個小時指導學生完成作業,后續時間可以開展體育鍛煉、社團活動、勞動實踐、特長培養等素養提升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課后服務時間統一延長至18:30。

2021年以來,西安市高新區以入選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契機,充分發揮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以“五個聚焦”,即聚焦“責任”,實現“5+2”全覆蓋;聚焦“需求”,用好每天“兩小時”;聚焦“供給”,“菜單式”服務力求“五育”并舉;聚焦“激勵”,減“負”不減“質”;聚焦“督導”,創新實施“雙減+督學”制度,推進“雙減”政策落地,以目標責任制打造課后服務“高新樣板”,其創新做法被教育部作為典型案例推廣。

咸陽:強力推進“雙減”,助推學生全面發展。咸陽市教育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通知》,縣、校兩級分別制定學生作業管理辦法和細則,為作業管理各項要求落實落地提供制度保障。要求各校每天至少安排1節自習課,初中學校工作日晚上可開設自習班。堅持“六個一”,提高作業質量。各校每月研判1次作業總量和批改情況;每學期開展1次作業情況問卷調查;各教研組(年級組)每周分析1次作業情況,指導教師改進;教師根據每次批改作業情況擬定改進措施;市級以上教學名師每人主持1項“五項管理”研究課題;教科研部門指導每所學校每年至少立項1項作業研究課題,促進學校不斷提高作業管理水平。

秋季開學后,全市741所義務階段學校全部開展課后服務工作,覆蓋率達到100%。參與學生數399248人,占學生總數的94.17%,實現了有需求學生全覆蓋。參與課后服務教師數31283人,參與率93.75%。全市中小學落實每周5天、每天不少于2小時的課后服務時間。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提供延時托管服務,確保與家長下班時間有效銜接,不留監管真空。各中小學校結合實際科學設計服務項目,制訂出臺課后服務實施方案,實施“答疑解惑、素質拓展、張揚個性、閱讀鑄魂、強身健體”五大服務模塊,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多元供給。

漢中:穩步推進“雙減”工作見長效。漢中市成立“雙減”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副書記任第一組長、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29個部門、單位為成員,確保“雙減”工作穩步推進。市教育局出臺《關于規范義務教育階段作業管理的通知》,各學校制定作業管理細則、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合理控制作業總量,注重作業管理的系統設計,正確把握作業育人功能,提升作業完成效率與質量。充分挖掘課后服務的育人功能,提供豐富多彩的服務內容,截至目前,全市387所義務教育學校開展課后服務,實現全覆蓋,參與學生233370人、參與率92.83%,每周參加五天的學生232606人、占比99.67%,參與教師17111人、參與率70.29%。中心城區試點開展“配餐午托+課后服務”新模式,按照“學生自愿、家校配合、企業實施、部門監管”的模式,由校外餐飲服務單位集中供餐,4所學校3672名學生在校就餐,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和廣泛贊譽。

同時,漢中市實施集團辦學強校擴優行動,加強區域間城鄉、校際教育協作,采取托管、聯盟、協作、兼并等運行模式,組建學校聯盟(教育集團)131個、參與學校781所、互派校長教師644名。建立1個市級初中學科和教師發展指導中心、13個市級初中學科和教師發展指導基地,遴選專家團隊40人、學科領軍團隊成員74名,開展科學研討,加強交流互動,創新理論成果,著力打造學科育人的“講臺”、學科教研的“平臺”、教師成長的“舞臺”,不斷提升學校辦學水平。

北京:“點單式”課后服務

學生隨心選

9月9日15時35分,北京市宣武少年宮一層的階梯教室里充滿歡聲笑語,在老師的鋼琴伴奏下,一年級40余名學生正在學唱基礎音節。隔壁教室里,一位老師一邊彈奏手風琴,一邊娓娓講述五線譜的故事。再往里,一群學生正在老師的引導下,跟隨音樂節拍做出各種動作,學習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

剛開學,西城區教委盤點了12家區屬少年宮、科技館等校外資源,整合出首批200余個課后服務選項。陶然亭小學等成為首批試點校。

“這是少年宮為我們量身定制的課后服務項目。”陶然亭小學校長郭雪莉站在樓道里,觀察孩子們的狀態,記錄需要改進的細節。她介紹,學校和少年宮是鄰居,有機會率先牽手,享受到“點單式”服務。先從一年級試點,授課內容包括綜合音樂坊、創意美術和身體律動等五個模塊,周一至周五每天換主題。

郭雪莉提到的這份“菜單”,是西城區12家區屬少年宮、科技館等最近摸清的家底兒,各家機構能提供什么課程、授課老師的特長、一堂課可以服務的學生數量等,分門別類列清楚,由學校按需選擇。“菜單”里的課程既有音樂素養、竹笛、中國舞等“藝術菜”,也有“物理”探花、人工智能改變未來等“科技菜”,還有朗誦、武術、剪紙等“傳統菜”……西城區教委副主任蔡冬梅說,他們把西城區少年宮、西長安街少年宮、西城區青少年美術館等所有區屬校外教育單位的資源摸了一遍底兒,匯總成這份“菜單”,希望讓孩子們在放學后有得學。為了保障質量,進入“菜單”的項目,都需要進行專業評估,達標后才能上榜。

同時,西城區教委還摸清了12家區屬校外教育資源單位的場地情況。未來,中小學不僅可以“點單”到校,還可以就近上門選課,享受更專業的活動空間和設備。

上海:“1258工程”

因材施教智能化

2019年9月,上海市閔行區發布《閔行區創建“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實施方案》,整體部署推進數據驅動下大規模因材施教的“1258工程”,即打造1個垂直服務的教育云平臺,依托智能教學和智能學伴2種應用助手開展個性化教學,面向學生、家長、教師、管理者和市民5類用戶提供精準服務,聚焦課堂教學、適性學習、課程選擇、校園活動、社團參與、社會實踐、家校互動、學科實驗8項業務場景,豐富應用需求,全面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以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實踐為核心,華東理工大學附屬閔行科技高級中學參與了智能教學助手和學生智能學伴的試點落地工作。2020年起,運用兩個助手已經成為學校師生的常態,教師通過“數智空間”開展備課、授課、布置作業、組織考試、實施輔導,學生通過“檸檬課堂”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提交作業。

“過去我們上課主要是教師講授,備課組統一目標,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現在有了‘數智空間’,教師可以輕松實現課前分析、課中引導、課后跟蹤的差異化教學。”在一節“元素周期律”復習課上,教師李芬培通過AI賦能的課堂測試功能,將題目實時發送給每名學生,隨時觀察統計學生的作答情況。

差異化教學、個性化學習、精細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目前,閔行區有近200所中小學、幼兒園和華理科高一起,開展著不同主題、不同類型、不同特色的智慧教育項目研究和探索,為在數據驅動下大規模開展因材施教提供智慧。

重慶:優化作業

讓學生在趣中學

重慶已出臺了《關于義務教育階段語文等12個學科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意見》,用于指導中小學教師和教研人員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等,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

重慶市人民小學各校區一二年級從2019年開始探索逐步取消書面考試,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類似闖關游戲的學科素養測試。涉及數學、語文、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等學科,孩子們可以通過卡片答題、闖關等豐富的形式,在趣味中學習。

重慶市渝中區中華路小學、大渡口區雙山實驗小學都實行“作業公示本”制度。重慶市渝中區中華路小學開學后,每個班級也將設置“作業公示本”,各班級各學科教師每日布置的作業統一登記在“作業公示本”上,以便各科老師相互協調,將3—6年級學生的書面作業總量控制在60分鐘以內。大渡口區雙山實驗小學每周五之前,各年級組老師們把下一周的作業布置通過年級討論后,張榜公示在樓層公示欄,同時貼在校外的展板上,方便家長了解。

重慶高新實驗一小宮和學校各學科將針對不同年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規律進行作業設計與布置。語文組以培養孩子的聽、說、讀、寫四大能力為核心,設計了拓展素養、實踐操作兩大類創新作業,如每天有選擇地看課外書籍、電視新聞或收集有益的網絡信息,同時利用課前三分鐘和午間閱讀課開展“新聞播報”“新聞評論”等活動,讓學生結合其他學科來完成作業,學習課文后,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演一演;數學組的老師們則把數學知識和生活有效結合,根據教材內容將作業分為計算類、操作類、探究類、調查類、查閱類和整理類;英語作業強調將作業有效化、生活化、情境化,如將核心句型運用到生活中與同學、父母對話,自制英文中國文化手抄報,用英文朗誦中國詩詞等。

馮麗據陜西教育融媒體中心、《教師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日報》、上游新聞客戶端等綜合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