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圖書館業界形態、前景趨勢、目標任務、途徑方向等方面,剖析了圖書館行業在轉型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制約因素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從圖書館發展的戰略角度提出了“以人為本、創新驅動、改變觀念、轉型發展”的總體發展構想,并就高校圖書館“十四五”規劃架構方向、實施策略、具體路徑等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數字技術 發展路徑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由于數字技術的介入,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及其功能和作用已悄然被邊緣化。這里有歷史原因,也有新形勢下帶來的新問題,但最根本是由于圖書館的傳統模式及其思維已經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只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才有可能對癥下藥,以求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分析現狀,可以明確意識到以下問題的普遍性和日趨嚴重性。

高校圖書館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是圖書越來越多,讀者越來越少,且無論作出多少努力都很難改變。現象直觀而簡單,但折射出的成因及其發生的變化并不簡單。說明在數字技術的介入下,信息獲取的渠道與方式發生了改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由于數字技術的介入,讀書與學習已經從一件事變成了兩件事。這是一個質的變化,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一點,依然以傳統模式加以解決,只能事與愿違。

二是對新技術的認知和理解不清晰。新技術是一種普適性技術,必須與具體需求及相關內容結合才可以發揮作用。若不知道或做不到這一點,就只能是一些說起來頭頭是道,聽起來美不勝收,做起來是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空話。新技術發展到今天,會有內容為王的社會共識。圖書館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具有規定性、完整性的集散系統,隨著新技術的加入和社會需求的發展,這一屬性更加強化而非削弱。因此,新技術的屬性及圖書館的屬性決定了這一結果,社會中的各行各業也概莫能外。如果新技術在應用中出現問題,一定是背離了上述屬性。就事論事,局部問題局部解決,不了解新技術的基本要求是系統性和人機一體性,而這一點恰恰是新技術的核心理念。不了解這一點,新技術只能成為擺設而不能發揮作用。

三是觀念陳舊,管理落后。傳統圖書館的運行及其基本架構均以圖書集散為核心。之前,對傳統常態下的圖書館是完善、完美、完全適宜的,但在數字技術介入下,就已經部分或大部分失效了,數字技術的介入為圖書館帶來了全新要素,對新要素而言,傳統的優勢已成為發展的桎梏與障礙,包括現存評估中的標準都已經不符合發展要求,是首先和必須解決的問題,是轉型的關鍵。

四是目標模糊,推進乏力。這是轉型過程中的必然狀態。數字技術派生全新要素與全新需求,是原有模式無法容納無法承接的,需要改變,但如何改變,技術本身不提供答案,原有模式不僅不提供答案,而且更是障礙。因此,就形成了一方面迫切地意識到了需要改變,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從何入手的困境。究其根本,是缺乏對數字技術的認知和圖書館未來發展的認識。認知的模糊導致目標方向的模糊,目標方向的模糊必然導致推進乏力。若能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將會有助于加強這一問題的解決。

五是人才匱乏,不敷所用。圖書館管理員缺乏技術含量,專業背景不清晰,這是傳統圖書館存在的通病。由于其基本工作內容就是傳統紙本圖書的采編著、圖書的流通、剔舊等,從認識上認為圖書館的工作技術含量要求低,功能與作用有限,日常工作和專業背景及受教育的層次關聯不大,從而在人員配備上不夠專業,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圖書館成了分流人員和機構內解決就業的途徑。對標國內知名大學看,部分高校圖書館的人力資源以博士生為準入標準。無論何時何地,人才都是第一要素,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事業,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發展,這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也是發展的障礙。對于新技術條件下的圖書館而言需要徹底改變。

高校圖書館發展的方向與路徑

1.認知

社會發展表明,人生的學習分為兩個層級,分別是制式教育和自主學習,互為表里,自主更重。制式教育由學校完成,在提供普適性、標準性教育的同時,提升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是制式教育的繼續和提高,是成就杰出人才的主導路徑。截至目前,圖書館依然是自主學習的最佳選擇和必備硬件,這也是圖書館源遠流長且日益發展的根本原因。很多問題的根源就發生在這一認知不足上。如果補足這一認知并形成共識,就會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奠定良好基礎,并從根本上解決。

2.機構重置

機構重置是新問題也是遺留問題。傳統圖書館以圖書集散為主,集散能力大于要素集成;組織架構內涵建設大于基礎和基本建設;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大于現有的人力物力資源;軟實力大于硬實力。因此,能夠在現有條件下盡可能地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其機構設置以此為準,對于新技術條件下的圖書館而言,紙本圖書集散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新技術條件下圖書館除了原有的紙本圖書集散外,又增加了信息集散、資源應用與建設、系統建設、平臺建設、網絡建設、項目建設、公共服務、新技術應用與研發、教科研研究與支撐、創新應用、數據采集及其分析與應用、綜合管理、空間建設等,而且還在繼續發展中。原有的機構不僅不敷所用,且成為障礙。機構設置就像一個籃子,把該放的東西放進去,把不該放的拿出去,這樣才好管理。東西多了,籃子就要變了,如果不變,東西就放不進去,東西放不進去,也就提不起來,提不起來了,東西自然就散了;再就是東西多了,要想簡單,就需要分類,如果不分類或分類不清,就會亂了。這樣下去,不要說發展,就是維持都困難。圖書館很多時候管理不善,舉步維艱,難以發展,都與此有關。這是發展中必然產生的問題,也是轉型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重置是必須的,而且越早越好。基本思路是合并同類項,實行大部制,大部分按專業分類。重置后的機構具有前瞻性和擴容性,既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又力求相對穩定;結構完善合理,職責清晰明確;合并同類,實行大部制,大部分按功能與作用分類形成二級序列;能夠承載新技術條件下圖書館的功能與作用,并保障基本運行的規范有序和高效。

3.人才更新

升級換代需要新的人力資源。在傳統圖書館的負面責任清單中,這一項尤為突出,人力資源極其不足,這是由于對傳統圖書館的認識和理解的誤導造成的。雖然在新的圖書館條例中把圖書館定性為綜合性學術機構,但在實際運行中卻大不相同,其中制度建設是主要制約因素之一。長久以來,學校在對圖書館人員配置上,均對學歷和職稱要求不是太高,只要會勞動、會搬書、會上書即可,很難從科研及發展趨勢上來考慮,從而導致薪資待遇低,在學校地位不高,很難引進人才,也很難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因為在一個一眼就可以看到天花板的密閉空間里是很難對人產生激勵的。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是制度安排,實現職稱的多樣化以及同工同酬。同樣的知識背景與專業,進入教師隊伍和進入圖書館,結果大不一樣。作為二代圖書館,其專業的多樣化和要求之高已經超出了單一的教學,它所要求的綜合性是針對所有專業,而不僅僅是某一兩個專業,它的綜合性不僅僅是個人的,而是由不同專業的人組成的團隊。只有建立起符合這樣要求的團隊,新技術條件下的新時代圖書館才能夠成立。所以,學校從頂層設計上就要考慮圖書館的發展對學校的教學、科研帶來的影響,需要重視圖書館的用人機制,讓專業職稱多樣化,明確每個人的發展與提升空間,調動全員積極性,一支新的隊伍就會誕生,不但解決了人力資源問題,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都得到了成長。當每個人都成長,事業的成長也是必然。當然,也應該有退出機制,不符合要求并經過再造依然不符合要求的人員,應當退出。

4.優化管理

管理就是變復雜為簡單,變模糊為清晰,從形式上看,“十二五”為高速發展期,完成了圖書館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基本符合規劃預期。“十三五”為滯脹期,表現在整體發展未達規劃預期,空間建設、空間管理、新技術應用、圖書館的功能與作用等基本維持在“十二五”的水準,發展趨勢由領先到與發展趨勢距離拉大。但在架構設置、組織管理、內涵建設、要素認知、發展趨勢、路徑選擇、深層障礙發現等方面有了長足發展,加深了對圖書館“十四五”目標方向與路徑的認識,為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在優化管理以人為本的原則與基礎上,還應該在制度建設上考慮,都要有利于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有利于激發每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養成自覺的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管理的結果應該使每個人都能從中獲益并成長為高素質的人才。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人成長了,團隊成長了,所從事的事業也就自然而然蒸蒸日上。理念要想成為實際,就必須物化為制度,把抽象的理念和目標化作具體標準與規則。優化管理的首要任務就是建設符合基本理念所要求的各項規章制度。其間,尤以量化考核體系建設為重。沒有量化考核的制度建設不僅缺乏效力,也會因為沒有考核而形同虛設。一個不能考核也不要求考核的制度是不會被執行和認真對待的,這就是為什么特別強調量化考核體系建設的原因。檢討以往的制度,這一項是缺失的。因此,補足這一制度是必須的,也是當務之急。當然,以前缺失也是有原因的,這一制度建設將涉及所有人和所有方面,是一件難度很大的工作,因此被擱置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要想發展,想優化管理,這件事就非做不可。與其配套的,除已有的其他制度外,還應該建設的制度有:關于個人發展的計劃與規劃,各部門、各崗位的責任清單,工作計劃、工作日志、數據分析等。以上制度和規定的建立,將有效促進圖書館的發展及其個人成長。

5.要點要素分析

要點取決于要素,認知了要素,也就明確了要點,要點清楚了,規劃的基礎也就清楚了。因此,規劃的第一步就是對于要素的認知。構成圖書館的要素很多,特別是在新技術條件下的今天,但具有決定性的核心要素有七個,在可知范圍內,無論圖書館以何種形式展現,都是由這些要素的性質特征及其實現程度決定的。一是空間:單一到多維。二是紙質文獻:以紙質為載體,平面、實體、收藏性、移動性閱讀體驗良好。三是數字資源:以數字為載體,立體多維、共時性、虛擬性、傳播推送使用性好,收藏性、移動性閱讀體驗差。就目前來看,其主導性功能在于應用,是碎片化閱讀的主體。四是網絡:移動互聯、虛擬化、泛在化,是傳播的基礎。五是數據化:這是行為軌跡、機器行為、計算化、智能化的基礎。六是智能化:可解放人力和智力,突破人類極限,改變現有工作運作模式,以全新方式推動社會發展。七是集散:圖書館與生俱來的本質,決定了圖書館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圖書館的功能與作用的集中體現。因此,這些要素的集合及其發展構成了圖書館的現在及未來。

6.文化建設

文化建設非常重要也非常復雜,但往往會因簡單化而流于形式或誤入歧途。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文化建設不是口號,不是標語,不是刷刷墻掃掃地,文化建設是對圖書館空間要素在教書育人中的功能與作用的重新認知,和“雙創”及“雙一流”密切相關,也是工作實踐和生存環境相互作用、相互磨合、相互調整的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主要構成要素有三個,即價值判斷、行為模式、思維方式。所謂文化建設就是此方面的建設。只有如此,一個團隊的文化才可以形成,也才有可能被建設、被傳承和被積累。否則,只能是事與愿違,說一套做一套,形成負面文化。這也是關于文化的一個誤解,以為文化只有正面的而沒有負面的,實際上,在實踐中,負面文化是大量存在的,要特別小心。因此,圖書館的文化建設可以明確為三個要點:一是無論工作與生活,要做一個有品質、有效率、有追求的人,這是價值取向。二是良好的職業操守和職責意識。該做的事、天大的事也要承擔,不該做的事、再小的事也不能越雷池一步,這是行為規范。三是以人為本,與人為善。這是處理一切事宜的出發點與歸宿,應該成為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思維模式。

其次,就是工作環境和生存條件改變與改善。如果能夠完成并做到以上幾點,圖書館的文化建設也就走上了正途。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文化因為需要長時間的建設和完善是所有工作中最困難和最復雜的。不要期望一蹴而就,而是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更重要的是,不要把目標變成標語口號掛在墻上,而是把目標變成標準,落實在每一步的行動中。道理很簡單,你要想蓋一座持續百年的大樓,那么,當你動第一鍬土的時候,就應該用符合百年的標準來要求,否則就只能是空話。還有,很多問題無論說起來和當下看起來是多么重要或不重要,如果用百年的標準來衡量,就會變得清晰和簡單,就會很容易知道什么是重要的和必須做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而且是曇花一現的。以目標為標準,可以校對行進方向,以免走偏。文化建設最忌諱的是說一套做一套,這不僅僅是流于形式的問題,而是從根本上破壞了文化建設,從而產生了負面文化,一定要充分警惕并嚴格禁止這種文化的發生。

對高校圖書館而言,2021年是關鍵的一年,也是最困難的一年。這為新的發展理念和驅動方式帶來了全新契機,今后五到十年,應該是也必將是教育的大發展時期,而且是全新的發展時期,高校圖書館要抓住這次契機,擔負面文化建設的重任,為高速發展帶來動力。

參考文獻:

[1]王毅超,黃華彪.高校圖書館創新發展趨勢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0(8).

[2]王文君.高校圖書館創新發展趨勢分析[J].智庫時代,2020(6).

[3]張小晶.新時代圖書館發展面臨的困境、挑戰與對策[J].新西部(上旬刊),2019(6).

[4]程新剛,張雙雙.供給側改革對大學圖書館轉型發展的啟示與借鑒[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0).

作者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陜西咸陽

責任編輯:張 言